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学聚类研究

2015-03-20 15:07王彦刚李佃贵
河北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浊毒内蕴主症

王彦刚 李 立 李佃贵

(河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有关CAG研究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髓,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1]。因此,我们应用系统聚类的研究方法,分析较大样本CAG病例的临床表现,旨在较为规范地探讨CAG证候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1.1.1.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5]制订。

1.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6]、《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7]和《中医诊断学》[8]。

1.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自愿配合诊断检查研究者;③年龄18~69岁的门诊或住院患者;④2周内未服用过一切胃药。

1.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9岁者;②凡内窥镜证实合并消化道溃疡;③病理诊断疑有癌变及有外科情况者;④合并有糖尿病、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⑥合并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变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6-09—2008-12河北省中医院消化科住院及门诊CAG患者。通过为患者填写《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调查报告表》,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371例,男性占 45.8%(170/371),年龄 22~69岁,平均(46.41 ±11.55)岁;女性占54.2%(201/371),年龄18~69岁,平均(47.01 ±12.12)岁;其中轻度萎缩124例,中度萎缩208例,重度萎缩39例;伴肠上皮化生97例,伴异型增生36例。全部371例患者资料,经过全部指标的阳性排序,剔除阳性率<10%的指标,个别阳性率低但在临床上有诊断意义的指标予以保留,最后进入聚类分析的共56个指标。

1.3 调查方法 根据CAG临床表现设计《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调查报告表》,内容包括填写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等一般情况,含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资料。将主要症状依据半定量标准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0、1、2、3 分,舌象及脉象依据有无,分为有者计为1分、无者计为0分2级,共计56项。由专门人员按照设计的表格要求,录入症状,将其得分作为相应变量得分,并作详细记录,同时将资料信息输入Excel表,每份资料均经核查程序检查核对,临床调查完成后将Excel文件转换为SAS数据文件,采用SAS 8.0软件对现场病例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对371例CAG患者与中医证候相关的56个变量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矩阵,根据所得矩阵,使用SAS 8.0软件进行变量聚类分析。

2 结果

根据SAS软件对包括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在内的56个变量进行3~6类的聚类分析结果及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专家意见和以往的临床经验[9-10],初步认为CAG患者聚5类较为适宜,分别将这5类证候命名为浊毒内蕴、肝胃不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聚类分析所得出的相关系数平方(R2),是指与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同类内R2越大越应该划分在同一类中去[11],因此我们可以将R2作为证候指标的权重来看,某一具体指标(症状、体征或舌脉象)的权重越大,则其对所对应的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就越大。聚类分析所得的类际相关的绝对值越小,表示分类越好[10],本研究所得的类际相关值均较小。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及各指标的权重,初步确定CAG患者浊毒内蕴、肝胃不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的主症、次症如下。

2.1 浊毒内蕴证 主症:身体困重,口黏腻,畏寒肢冷,胃脘隐痛,舌红,苔黄,苔厚,苔腻,脉细,脉滑。次症:胸闷,胁胀痛,口臭,口中有味,大便黏腻不爽,舌黯,脉沉,脉缓。

2.2 肝胃不和证 主症:胃脘胀满,嗳气,脉弦。次症:嘈杂,泛酸,急躁易怒,饮食减少,情志抑郁,口苦,神倦,嗳腐吞酸,苔白。

2.3 胃络瘀阻证 主症: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面色黯滞,脉涩。次症:恶心,舌有瘀点、瘀斑,苔薄。

2.4 脾胃虚弱证 主症:胃脘痞满,气短,便溏,舌有齿痕。次症:面色萎黄,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乏力,喜太息,舌淡,脉弱。

2.5 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胀痛,苔少或无,舌少津,舌有裂纹,大便干,脉数。次症:口干,失眠,脉迟。

3 讨论

CAG是西医学病名,中医文献无此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多数医家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胃痞、嘈杂等病症范畴。临床多出现胃脘疼痛、胀满、痞闷、嗳气、烧心、泛酸、纳呆等一系列症状。

聚类分析属于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12],是将随机现象归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用于中医证候在分类面貌尚不清楚的条件下进行探索性分类。其原理是根据指标间相似程度的大小,将性质相近的归在同一类,而将性质相差较大的归在不同类[11]。本研究采用变量聚类法,将CAG的临床症状进行归类,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规范了其临床证候,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我们把全部56项临床表现作为变量,应用SAS软件进行变量聚类,系统根据各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把症状逐步聚类。之后,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在适当的部位截取,形成对56项临床表现的分组。将371例CAG患者分为5类,并将其分别归为浊毒内蕴、肝胃不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胃阴不足5个中医证候类型。

第1类所聚证候:胸闷,胃脘隐痛,胁胀痛,口臭,口中有味,口黏腻,大便黏腻不爽,身体困重,畏寒肢冷,舌红,舌黯,苔黄,苔厚,苔腻,脉滑,脉沉,脉细,脉缓等,结合中医专业知识、以往发表的文献[9-10]和临床,考虑此类表现与浊毒内蕴证相符。其中,在聚类过程中,也出现畏寒肢冷,似与病机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分析,认为浊毒内蕴,阻碍阳气,阳气不能敷布,肢体失于温煦,可出现畏寒肢冷证候表现;另外,浊邪为湿邪所化,故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能温煦肢体,故见此症,正如叶天士所说“湿盛则阳微”。而畏寒肢冷这一症状,在本证型中的贡献率较高,在本次聚类分析中所占的权重为0.621 9,在临床上该症状确实很常见,因此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时应引起重视,避免为假象所迷惑而发生失误。

第2类所聚证候:胃脘胀满,泛酸,情志抑郁,急躁易怒,饮食减少,嗳气,嗳腐吞酸,嘈杂,口苦,神倦,苔白,脉弦。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和临床,考虑此证型为肝胃不和,其中又包含肝胃郁热证。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精神多处于紧张状态,根据中医学分析,多会累及于肝,肝失疏泄,克犯脾胃,脾失健运,胃失通降,故出现上述一系列症、舌、脉表现,正如叶天士所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而肝胃不和,气机不畅,气郁日久化热,可以出现口苦、嘈杂、泛酸等肝胃郁热之象。

第3类所聚证候:痛有定处,胃脘刺痛,痛处拒按,面色黯滞,恶心,舌有瘀点、瘀斑,苔薄,脉涩。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和临床,考虑此类证候与胃络瘀阻证相吻合。CAG患者常常病程较长,病情缠绵,因此往往虽起于肝气,又多久病入络,导致胃络瘀阻,因而出现上述症状。从本研究样本来看,胃络瘀阻也是CAG常见证型之一。

第4类所聚证候:喜太息,胃脘痞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便溏,乏力,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舌有齿痕,脉弱。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和临床,考虑此证型为脾胃虚弱证,其中又包含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等肝郁脾虚证表现,表明了肝与脾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5类所聚证候:胃脘胀痛,口干,大便干,失眠,苔少或无,舌少津,脉数,舌有裂纹,脉迟。结合中医专业知识和临床,考虑此证型为胃阴不足证。在聚类过程中,也出现脉迟与病机不一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或是病机复杂证有兼杂夹的原因。

由树状图所示,如果根据较晚截取分类,可以分为4类,即肝胃不和与浊毒内蕴相兼,其余3类独立,这一结果与临证时所见,大多相符。再晚截取,可分为虚实2类证候,即实证包含浊毒内蕴、肝胃不和、胃络瘀阻,而虚证包含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由此可见,虽然本研究调查对象只有371例CAG患者,病例数偏少,必然影响了一些变量表达和证候归纳的精确性,但CAG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医临床辨证还是基本吻合的。

[1] 王建华,王晓贞,王顺道.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4(22):13-1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0,5(2):77-79.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5]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1.

[6] 姚乃礼,朱建贵,高荣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7]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23.

[8]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340.

[9] 蔡春江,李佃贵,裴林.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41.

[10] 李佃贵,李海滨,裴林,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浊毒论治[J].四川中医,2004,22(1):17-18.

[11] 胡立胜,周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SAS编程统计分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68-79.

[12] 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9.

猜你喜欢
浊毒内蕴主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饮水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