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中话禅宗

2015-03-20 17:01陆杰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狮子林禅宗禅师

陆杰峰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

狮子林中话禅宗

陆杰峰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

禅宗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而狮子林正是其例证。狮子林与禅宗渊源甚深,本是元代惟则禅师门人为其师所建的禅林,其各种景致别有禅理深意;其建筑的命名匠心独具,犹如禅宗的话头,取自著名的公案,含藏觉悟的禅机;而其中假山、池水、花木也都精心设计,蕴含无尽禅意妙趣。正是与禅宗的这些内在因缘,狮子林成为人们去感悟微妙不思议境界的心灵天地。

狮子林;禅宗;园林;精神

中国的古典园林之所以值得反复玩索,是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供人宅居的工具性建筑,还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存在的澄明之思的表达,即:置身园林之中的个体存在通过对有限物象的感触,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1]83。禅宗的兴起无疑照亮了这种“澄明之思”,使其迸发出更加生动、鲜活的力量。“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些心印法门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体认之中,深深烙刻在古典园林上。而苏州的狮子林正是禅宗精神在古典园林中的集中体现。

一、造园与禅缘

狮子林,原是元代天如惟则禅师门人为其师所建。惟则禅师承继天目山普应国师中峰明本法嗣,但拒绝了住持名山大寺的聘请,在吴中隐居[2]753。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禅师门人为了让其师安居,相率出资,购买前代贵家别业,营建此座禅林。其后,禅林得到皇帝赐名菩提正宗寺。该寺的建设格局与一般佛寺不同,而是效法文人园林:开挖池水,设堤立桥,环水池兴建亭、台、楼、阁、厅、堂、轩、廊,花窗门洞,巧妙精工;并以隆阜之地为山,叠石造峰,有含晖、吐月、立玉、昂霄诸峰及著名的狮子峰;又于地势低洼处建造山间泉涧、横跨石梁;园中遍植花木,苍松翠柏,绿竹万个,红梅丹桂,杂花满径。狮子林建成后,很快成为吴中名胜。当时文人士大夫慕名而来,纷纷作文题咏。与那些名山巨刹相比,狮子林并无取胜之处:占地不过十余亩,没有广阔厚实的基址;房屋不过一二十间,没有雄伟壮丽的楼阁。之所以狮子林能得名于当时之士大夫,最主要是因为惟则禅师及其弟子的影响而不是建筑本身。“盖天如师夙自警拔,又恒居天目侍中峰国师,而尽得其旨,功深力到,愈久而弥彰。是以世之贤士大夫莫不慕其为人而乐谈其道,即其地、赋其景耳。”[3]232可见,真正使狮子林卓立超群的,是惟则禅师弘扬的明心见性的禅宗精神。

禅与园林有殊胜因缘。早期禅宗祖师往往不居住传统的佛寺,而“独宿孤峰,端居树下”[4]394。尔后,百丈怀海明确提出“别立禅居”,推动了禅宗主动在深山幽谷中营建山舍、茅庐。营建禅林是为了给觉悟者提供觉悟的场所,离开了觉悟,禅林也就与普通的山间村舍民居无有差别。而禅林的物理环境、实用价值其实是外在的、次要的。故永嘉玄觉《答朗禅师书》云:“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4]394山中与人间的差别并不是空间意义上的,而是“道”(觉悟)的意义上的区分;“孤峰”“树下”并不是指外境,而是指向自心。因此,山居的方式不是必要的,禅林最终由山林走向了城市。宋代之后,随着园林建造的兴起,禅宗也在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支持下,开始营建类似园林的禅林。

禅也间接推动着园林中各种景致的营建,为这些人造的“自然”赋予了其存在的意义。禅宗强调对自心、自性的领悟才是觉悟成佛之道,但如何领悟自心、自性呢?马祖道一云:“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5]611也就是说,心是含具万法的色心,色是自心随缘变造的心色,色心不二;心不离空,色不出如,若荡除迷染执着,则诸境自是如如地显现,不碍解脱自在。所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6]385所以,禅师们的语录中,往往以青山绿水、春花秋月等说此觉悟之境界。如石门法真云:“柳色含烟,春光迥秀。一峰孤峻,万卉争芳。白云淡泞已无心,满目青山元不动。渔翁垂钓,一溪寒雪未曾消。野渡无人,万古碧潭清似镜。”[7]916正是基于此,禅宗对于园林中的景致特别钟爱:叠山理水起其境,面山对水悟本心。

狮子林山水花木,妙造自然,生机活泼,皆有禅趣。故惟则禅师《师子林即景十六首》(其一)云:“鸟啼花笑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8]801在空间意义上,狮子林在姑苏城闹市里;在觉悟的意义上,狮子林在万山丛林宁静中。它是觉悟者的道场,是惟则禅师弘倡禅宗法门的道场,其中的一切景致构成了发明本心的机缘。正是与禅宗的这些因缘,狮子林不只是工具性的宅居建筑,而是显现生活存在(心)的澄明之思的表达,是心的栖居之所,因此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代表。

二、命名与禅机

狮子林虽然并不大,但其中仍有不少建筑,其设计、布局无不匠心独运,而建筑的命名更是精心安排、别有深意。我们可以从这些命名中,一窥其中暗藏的禅机。惟则禅师大力弘传其师中峰明本所复兴的“看话禅”,以禅宗公案中的“话头”为参究对象,但反对颂古、评唱这些为话头下注语的“死在句下”的方式,而是强调参“活句”,明心见性,从而了脱生死。狮子林中各建筑的命名,便好似一个个话头。若只是由名字生起境相,便落于字面意思,成了死句;若能参透其中禅机,就是这些话头意义所在。

狮子林中有安禅之室名曰“卧云”。卧云室周遭层层围有茂树、石林,独辟幽境,原是惟则禅师安居、禅坐之处。其《云南尊讲主请》云:“呆汉少机锋,安居卧云室。”[8]796即写其卧云室中的清净生活。“卧云”即卧居云烟、栖心山林之意。禅宗有一著名公案:“因僧朝见,帝(宋太宗)问:甚处来?云:卧云来。帝曰:朕闻卧云深处不朝天,为什么却到这里?(雪窦重显)代云:难逃至化。”[9]695惟则禅师以此命名所居之室,表达自己此身虽在尘世、难逃至化,但此心“卧云深处”、无有染著。其《师子林即景十六首》(其九)云:“卧云室冷睡魔醒,残漏声声促五更。一梦又如过一世,东方日出是来生。”[8]802禅家常以长夜喻生死流转,以梦觉喻解脱还灭;若心中无执,来生亦即无生,又何妨东方日出?此中道理,乃惟则禅师日常居住卧云室中所悟,亦即“卧云深处”、体认当下之旨。

传法之堂名曰“立雪”。堂名由元代荣禄大夫、中书省平章政事买住(高昌简斋公)为惟则禅师手书,别有深意。佛教中广为流传着“雪山童子”之事:据《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记载,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于雪山修行,释提桓因为了考验他,变成罗刹宣说了过去佛所说上半首偈;释迦牟尼为了求得下半首偈,不惜应允将全身血肉献上,最终感动了释提桓因。因此,“雪山童子”成了舍身求法的象征。而在禅宗那里,也盛传着二祖立雪求法之事:二祖惠可拜谒达摩时,为了表示决心坚定,“截一臂,从初夜雪中立,直至三更,不觉雪过于膝,以求无上道”[10]1286。所以,买住为惟则禅师以“立雪”命名法堂,寄寓了如“雪山童子”、二祖惠可一般誓成佛道的不退转的信心。同时,“立雪”之名也指惟则禅师为法脉正传、中流砥柱,肩负着弘扬法门的重大使命。故买住的门客郑元佑《立雪堂记》云:“夫自少林立雪传心,八百年后至普应国师,而其化益隆。今师上继普应,直截众流,弘倡大法,使真参实悟之士永怀依归。是则简斋公立雪名堂之意,良有以哉!”[11]792

“指柏轩”,因轩前山石间有数株古柏而得名。“指柏”出自一段广为传颂的公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赵州从谂)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7]202菩提般若之智不可径直言说,也难以言说,故而禅师们往往答非所问、不知所云,“庭前柏树子”即是经典例证。雪峰义存曾云:“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甚么处扪摸?”[7]385-386所以,狮子林立指柏轩,意在供行者“斗机锋”“参话头”。惟则禅师《师子林即景十六首》(其四)即描述了僧人居于其中的生活,诗云:“指柏轩中六七僧,坐忘忽怪异香生。推窗日色暖如火,薝卜花开雪一棚。”[8]801大凡禅家以为,六根本自清净,声色香味不碍解心无染,故庭前柏树、薝卜花开,直是谛境,何须多言。

“问梅阁”高伫于狮子林西部山石之上,阁前遍植梅花,初建时有大梅树曰“卧龙”,盘根错枝,器宇轩昂。“问梅”之名亦出自禅宗公案。“大寂(马祖道一)闻师(大梅法常)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7]146在此,“梅子熟也”隐喻契悟自心、自性,还见本自具足的真如实相。除了梅子,梅花也常被用来譬喻觉悟,如黄檗希运颂曰:“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6]387后世禅师也多有题咏,如惟则之师中峰明本即作有《中峰和尚和冯海粟梅花诗百咏》,惟则禅师亦有诗吟梅花:“斜梅势压石阑干,花似垂头照影看。白昼云阴天欲雪,半池星斗逼人寒。”[8]802所以,不论所问是梅子还是梅花,“问梅阁”之名意指禅关破后,了悟自心自性,解脱自在。惟则禅师《师子林即景十六首》(其十二)云:“林下禅关尽日开,放人来看卧龙梅。山僮莫厌门庭闹,不是爱闲人不来。”[8]802

三、游观与禅趣

陈从周先生《续说园》中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12]9禅宗对园林的情有独钟,促使中国古典园林深入开掘其中的意韵,将外在的空间景观投射为内在的心灵境界,“就如同禅家的‘公案’一般,似实而虚,若即若离,有很强的暗示性”[13]278,它使人在游览山水、观赏花木的过程中感悟其中不可言传、超于相外的微妙不思议境界。

狮子林以假山闻名,尤以狮子状的怪石为最。欧阳玄《师子林菩提正宗寺记》云:“林有竹万个,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狻猊者,故名师子林。”[14]516如著名的九狮峰,即由太湖石垒砌而成,形似九头狮子,奇曲高峻,气势磅礴,涡洞纵横,玲珑独特。该园以狮子为名,一是纪念惟则之师中峰明本曾居天目山狮子岩之狮子院,二是借“狮子吼”比喻佛法广大,震彻三界,“以遏世纷而自得于不言”[14]527。另外,禅宗也以“狮子”为机锋。如“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门文偃)曰:‘花药拦。’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金毛师子。’”[7]932狮子林正是借用这些典故,意在使人通过对假山的观看来了悟本心。禅宗既然认为诸相皆空不实,乃自心起现,就自然得出对假山的观看比对真实山林的观看更能明白真如实相。也正是这个道理,惟则禅师说:“语默无心道自隆,目前谁解显吾宗。长长短短象牙竹,怪怪奇奇师子峰。”[8]802

狮子林的水也别有禅意。狮子林的中心水池名曰玉鉴,池中红鲤跃波,倒映楼台;问梅阁边有一股清泉飞泻而下,经湖石三叠,别有景观;又有井名曰冰壶。正如危素《狮子林记》所言:“曰冰壶之井,玉鉴之池,则以水喻其法性。”[14]518平静的水澄澈、明净,犹如明鉴,能映现万相,又不留痕迹,自如无碍;而一旦心驰神往则波浪叠兴,无有自在。故《坛经》云:“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长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后世禅师也往往因水而悟道,如洞山良价“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7]779。而冰壶、玉鉴则是比喻法性清净。如佛果克勤云:“每宴寂通宵,彻夕冥默。内照莹彻,如冰壶玉鉴,表里洞然。”[15]473狮子林的水用冰壶、玉鉴之名,也意在使人对法性之清净有所悟。

竹子原是狮子林的一大景观,号称“有竹万个”。惟则禅师《师子林即景十六首》(其二)云:“万竿绿玉绕禅房,头角森森笋稚长。”[8]801其对竹子如此倾心,一是纪念其师中峰明本早年追随高峰原妙时被评为“竿上林新篁”[16]973,二是竹与佛禅渊源甚深。佛教史上著名的竹林精舍就是建在大竹园之中,由此因缘,中土佛寺也常常以竹为饰。到了禅宗,“青青翠竹”更是禅机所在:“古德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5]170禅宗认为,妙悟之后,诸境虽随缘显现,但自心无执着,故青青翠竹皆是如如。对于这一点,惟则禅师也深有体会,曾与参访者论及此。钱良石《夏日过天如禅师……》云:“夏日过天如禅师竹院,周览欢甚,师呼茶,坐余竹下,因问:西来意,作么意生?师答曰:修竹不受暑。”[14]525当时,惟则禅师与钱良石正在竹林下交谈,故以修竹答西来意,深合禅宗“触境皆如”、“随处任真”之旨。

木犀,即桂花,也是狮子林中禅意所在。北宋的黄庭坚曾“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恃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华香么?’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7]1139这就是为人津津乐道的“闻木犀华香”的公案。惟则禅师曾记述木犀开花时与弟子们在狮子林中参此公案之事,其《答湛书记》云:“忽然叫报有新事带露木犀开数枝,于是移瓦鼓子,环树而坐,呼山僮小严汲冰壶井花烹武宁伊山喻子德磨头茶赏之,以鼻香为缘,深入无著无碍自在游戏闲不彻三昧。”[8]826可见其中的任真、自在之妙趣。

综上可知,无论是造园的缘起、建筑的命名,还是游观景致的情趣,狮子林的含蓄隽永、清逸灵动、生机活泼,无不显现出禅宗的精神。也正是禅宗对生活存在的“澄明之思”的开掘,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不是呈现一个为我们的知性所把握的客体对象,而是提供给我们一片由我们的悟性去进入、去构建的心灵天地”[13]259。而狮子林映现在人们心中的正是这样一片天地,它为惟则禅师及其门人弘倡禅宗法门提供了道场,为元末及明代逃禅的士大夫提供了栖心之所,更为后人提供了理解禅宗所照亮的生活存在的澄明之思的路径。

[1]叶朗.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M]//江溶,王德胜,编.中国园林艺术概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危素.天如禅师语录序[M]//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0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2006.

[3]李祁.云阳李先生集:卷六[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6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4]玄觉.禅宗永嘉集[M]//大正新修大藏经:卷48.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5]静、筠二禅师.祖堂集[M].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裴休,编.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M]//大正新修大藏经:卷48.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7]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善遇,编.天如惟则禅师语录[M]//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0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2006.

[9]惟盖竺,编.明觉禅师语录:卷四[M]//大正新修大藏经:卷47.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10]净觉.楞伽师资记[M]//大正新修大藏经:卷85.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11]郑元佑.侨吴集:卷九[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5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2]陈从周.说园[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13]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14]道恂,编.师子林纪胜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5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5]子文,编.佛果克勤禅师心要:卷上终[M]//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69册.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2006.

[16]祖顺.元故天目山佛慈圆照广慧禅师中峰和尚行录[M]//蓝吉富,编.大藏经补编:第25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

Lion Grove Garden and Chan Sect

LU Jie-fe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The flourishing Chan sect influenced the buil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for example,Lion Grove Garden.Lion Grove Garden was a Buddhist temple that imitated the literati garden.It was built for a famous Chan master Weize.Its buildings were named from the main phrases of“Gongan”,which is the object of meditation in Chan practice.Its rockery,water,flowers and trees were well-designed containing endless bliss of Chan.Because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Chan sect,Lion Grove Garden became a spiritual world to realize unfathomable enlightenment.

Lion Grove Garden;Chan sect;classical garden;spirit

B946.5

A

1008-2794(2015)01-0082-04

2014-10-22

陆杰峰(1991— ),男,浙江杭州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学。

猜你喜欢
狮子林禅宗禅师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云林清閟与狮子林仿建
勘误说明
图画与园林的互动—倪瓒(款)《狮子林图》及其清宫仿画研究
书 画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