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中从表论治视神经炎1例

2015-03-21 01:42朱叶萍贺晓婷
环球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经气外邪膀胱经

朱叶萍 贺晓婷

郭立中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急难症研究所所长,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伤寒大家杜雨茂、肾病学家叶传蕙、国医大师周仲瑛等,擅长按次第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病。视神经炎是眼底病中常见的难治重症之一,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有幸跟师门诊学习,受益匪浅,兹选其门诊近期治疗视神经炎验案1 则,以飨同道。

1 病案介绍

患者,男,23 岁,2014年3月28日初诊。

患者自2007年夏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下降,查视力:左眼0.3、右眼0.1,经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视神经炎,曾用激素、抗生素等西药治疗无效。因被告知目前医疗对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未再治疗,视力进行性下降。去年春天始眼部不适症状加重,现请求中医治疗。

刻下:双眼干涩不适,视物模糊,右侧头胀,腰脊两侧酸,左足跟痛,汗少,汗出觉舒,易外感,不耐劳,身软乏力,冬日怕冷甚,手足凉,纳佳,夜寐梦多,二便调。舌淡红,体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右关滑紧,左尺浮紧有力。辨证属寒凝太阳,经气不畅,目失滋荣。治当解表散寒,拨通气血往来之路。

处方:桂枝20 g、苍术15 g、白芷15 g、石菖蒲20 g、法半夏20 g、朱茯神15 g、陈皮15 g、独活15 g、南山楂20 g、炙甘草5 g、生姜30 g。7 剂,水煎,每天1 剂,上午9 点、下午3 点热服,温覆取汗,避风寒,忌生冷、黏滑、辛辣等食物。

二诊(2014年4月4日):患者诉药后眼干涩减轻,头胀如前,腰酸及足跟痛未作,纳可,入睡困难,梦减,二便调。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紧滑。上方加杜仲20 g、淫羊藿20 g,改桂枝25 g、生姜50 g。7 剂,服法及禁忌如前。

三诊(2014年4月11日):患者诉服药后汗出较多,眼睛觉轻松许多,视物仍模糊,腰酸及睡眠亦改善,纳佳,二便调。舌脉如前。首诊方去独活,加杜仲20 g、淫羊藿20 g、改桂枝30 g、生姜50 g。7 剂,服法及禁忌如前。

后渐加入温补肝肾之品,目前患者病情逐步好转,仍在门诊随诊中。

2 病案分析

视神经炎是眼底病中常见的难治重症之一,其病证散见于中医“暴盲”、“青盲”等论述之中,其慢性期可归于“视瞻昏渺”范畴。“目不因火则不病”,多数医家将本病辨为肝火亢盛、湿热蕴结及阴虚火旺等[1],治疗根据病程长短,分期论治,总不离清泻肝火、清热利湿、滋阴降火等。郭师则以六经辨证为纲,明辨病机,以拨通太阳气血往来之路为切入点,执简驭繁,逐层深入,次第分明,治疗上独辟蹊径。

2.1 病症分析

《灵枢·本藏》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患者平素易外感、易汗,可知其素体阳气亏虚,卫外不固;寒邪外伤太阳,寒性凝滞,阳气不布,故见怕冷、四肢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太阳受邪,营卫不畅,五脏之精气难以上输,出现双眼干涩、视物模糊等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巔……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太阳膀胱经受邪,经气不利,除易患目疾外,还兼有头胀、腰脊两侧酸、足跟痛等太阳经气循行部位之表现。舌淡红,体胖,边有齿印,苔薄白,为素体阳气亏虚,寒湿凝滞之象;脉右关滑紧,左尺浮紧有力,紧滑主寒主湿主痰,郭教授认为左尺浮取候膀胱脉,浮取有紧象即为太阳膀胱经受寒之明证。

2.2 病机归纳

目之能视凭借于精,而肾主藏精,肾精等精微物质的盛衰直接影响其视觉功能,故本病以肝肾亏虚为本。《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可见足太阳膀胱经与目系有非常密切的连属关系[2]。“阴在内,阳之守也”,目系虽深藏于内,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素问.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而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与目系直接相连,故外邪内侵,膀胱经首当其冲,最易循经客于目系。《医宗金鉴》曰:“外邪趁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各随起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于目焉。”这正是《银海精微》提出“治目不可不细究膀胱”的理论依据。又五脏六腑之背腧穴皆位于膀胱经,寒凝太阳膀胱经脉,经气不利,脏腑之精输送受阻,难以上注于目,邪害空窍,目窍闭塞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之一。

2.3 治则治法

患者虽病程日久,有素体阳虚的表现,但根据其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三八”之年,当肾气平均,筋骨劲强,虽为素体阳气不足,治当祛邪畅通道路为先,使邪去则正自复。郭教授治病首重次第,祛邪又以轻拨太阳经气为先,经言“太阳主外”,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膀胱主表,为护外之藩篱,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邪自外来,循经内侵,故应因势而利导,使其邪气自外而解。故处方以《伤寒论》桂枝汤化裁,以解表散寒为先,表邪散则里自和,浊邪去则气血畅,脏腑精气得以上注,目自能明视万物。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清阳之气皆由脾气输布,故方中以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使中土灵动,气血生化有源,精微输布有常,目自得其养。

2.4 方药解析

桂枝汤乃《伤寒论》太阳病篇第一方,功能发汗解表,调和营卫气血。芍药性微寒味苦酸,其寒性有进一步增加窍道郁遏的可能[3],且味酸苦妨碍阳气升发,易以二陈汤的半夏、茯神、陈皮,理气温中、燥湿化痰,中宫得安,生化循环无间,运化通于四旁;加之桂枝“引太阳之气,由下而上,复降而中而外[4]”,桂枝汤与二陈汤相配,内外通达,气血条畅,精血输布有常。大枣甘壅,易滞气机,故易为苍术,燥湿健脾,佐以南山楂化积滞、和血脉,两药相合共奏健脾运中之效,使化源不滞。石菖蒲味辛温,可“通九窍,明耳目[5]”,生于水石之中,可入水底引微阳达表,辅助开表;白芷味辛温,芳香升散,祛风解表,入肺通络,化清中之浊,阴中之秽;两药相合,既能发散外邪,又可使窍通而气血流行。独活辛苦微温,入肾、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引药入膀胱经而协同增效。方中桂枝、苍术、朱茯神、炙甘草又为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水湿,以助经气畅达,协同作战。诸药相合,共奏解表散寒之功,气血往来之路得通,太阳寒邪得除,目得滋荣而明。

3 感悟

《内经·至真要大论》言:“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外邪侵犯人体,因太阳为六经之藩篱,故必先受邪。郭师结合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治病尤重次第,谨守病机,强调开表驱邪为先,继则强中焦运化之力,终以补益扶正复本之法收功。《内经》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桂枝汤拨转太阳则贼邪外出有路,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二陈汤温中燥湿,畅达中焦,中土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

郭教授治疗视神经炎,不拘于“目不因火则不病”的理论,未用一味清凉明目之药,疗效显著,关键在于谨守病机,抓住临床辨证的眼目,尤重次第思想,正如徐灵胎在《伤寒类方》中言“历叙治效,以明用药之次第当如此,盖病证既多,断无一方能治之理,必先分证而施方,而其先后之序又不可乱……”,《银海精微·眼科用药次第法》言“夫眼疾之医……新病者……必须先发表风邪,后乃远其火热”,本案患者病历七年之久,郭师仍谨守次第,从太阳切入,使卫表和,玄府通,邪去而正安,可见中医治疗外开太阳,疏通道路,逐层深入治疗的重要性。

[1]李汝杰,叶明花,罗金艳,等.视神经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6,(1):61-63.

[2]苏娜.经络与目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5.

[3]罗旭昇.火神派对眼科的影响及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47-1049.

[4]卢崇汉.卢氏临证实验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86.

[5]卢崇汉.卢氏药物配合阐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46.

猜你喜欢
经气外邪膀胱经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人体经脉养生律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