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现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穆儒丐《香粉夜叉》分析

2015-03-21 02:02王晓恒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白话文学史东北

王晓恒(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东北现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穆儒丐《香粉夜叉》分析

王晓恒
(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在东北现代文学史上,满族作家穆儒丐给东北现代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贡献,他的《香粉夜叉》无论是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还是从形式特征上看都具备了现代白话小说的特征,是东北现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穆儒丐;《香粉夜叉》;东北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文学一直以东北沦陷时期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而闻名,很少有论者提及更早出现于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长篇小说——穆儒丐的《香粉夜叉》。这固然和作者穆儒丐个人的身份和经历有关,同时也与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有着极大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东北现代文坛上,穆儒丐的小说创作开创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香粉夜叉》,已被一些东北文学的研究者认定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1]“穆儒丐创作的长篇小说《香粉夜叉》,1919年11月18日至1920年4月21日连载于《盛京时报》,照比《冲积期化石》和《一叶》的出版时间,提早了大约两年。从这个单纯的意义上讲,东北现代长篇小说又确确实实地应列居于新文学史的显赫位置。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香粉夜叉》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2]《香粉夜叉》是否可以担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的称呼,学界还存在异议。但是,这部用西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与表达方法写作的小说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产生时间等各方面看,都堪称东北现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一、批判旧道德,歌颂新精神——五四思想主题的表露

《香粉夜叉》的作者儒丐是位满族作家,本姓穆,满语名嘟里(又名笃里),即“龙”的意思,学名六田,字辰公,后来从事文学写作时署名儒丐、肥丐、丐。穆儒丐于1916年来到日本人在沈阳开办的盛京时报社工作,1918年担任该报文艺副刊《神皋杂俎》的主编,自此开始了在东北文坛的文学活动。他不但是该报的主编,还是主笔,在文艺副刊《神皋杂俎》上发表了大量的原创小说、翻译小说及散文、文学评论等文章。《香粉夜叉》就是在《神皋杂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这部近十万字的白话长篇小说因穆儒丐的日本报纸编辑的身份而长期未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少被提及。

《香粉夜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贪婪、愚昧的人性。夏佩文的父母为了生活,逃荒到奉天城,沦为乞丐,险些丧命,幸亏遇到魏向仁才得了救。魏向仁宅心仁厚,安顿了夫妻俩,又给了他们一些钱,让他们做生意。渐渐的,夏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可以看出,夏家夫妇很会做生意。可是在那个年代,由于社会原因,商人们心里有着贪婪的念头,这个念头为以后发生的事情作了铺垫。后来,魏向仁夫妇双双去世,只留下了儿子静文一个人。由于两家的感情不错,财产为两家共有,夏家夫妇便收养了静文,而且把静文当作未来的女婿对待。随着静文与佩文渐渐长大,二人之间的情愫也越来越明显。但是,正是因为两个人长大了,他们的想法也发生了变化。静文认为,安安分分地跟自己爱的人度过一生是最幸福的事,功名利禄跟这件事比起来算不上什么。但佩文认为有钱才是最好的,自己的幸福跟金钱权力相比并不重要。于是,佩文就与静文有了隔阂。这时出现了一个贪婪、奸恶的富豪——老黎。在年届50的督军师长武大人看上佩文后,老黎便开始了罪恶的行为。他利用夏氏夫妇以及佩文的愚昧、企图攀附权贵的性格缺点,成功地拆散了静文与佩文。走投无路的静文毅然投奔“胡匪”,在袭击武大人庄园的时候被捕,最终被武大人杀死。在本书中,作者把思想激烈、感情丰富的静文和愚昧无知、企图攀附权贵的夏氏一家以及贪婪奸恶的老黎、粗劣丑陋的武大人等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以悲剧结尾,就是为了警醒世人要看清这个黑暗的社会。

从小说的思想主题看,作者在讲述静文与佩文的情感及命运纠葛时,透露出的是对夏家夫妇的旧思想、旧观念及其贪欲的揭露和批判,对佩文在生活中逐渐变得趋名逐利的惋惜和感叹,对老黎和武大人这些官僚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压弱者、为所欲为的控诉,同时更是对以静文为首的五四青年敢于反抗权贵、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精神的歌颂和赞扬。这就是小说的思想主题,完全符合五四时期批判旧道德、旧观念,新思想、歌颂新精神的时代思想,具备了现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二、五四时期的各色人等——人物形象分析

《香粉夜叉》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思想状态。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女主人公佩文是一个美丽的在校学生,阅历不多,心地单纯。开始,她一心一意地想着嫁给静文,但在社会环境和同学、父母的诱导下,逐渐将贪欲、势利、世俗、忘恩负义的劣性纳于一身,展现出那个时代特定的市民阶层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心态。她依仗着自己的美貌,为了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投入了武大人的怀抱。她心里对静文是留有情分的,想着自己跟了武大人后,能给静文安排个好去处,让他重新生活。她没有想到静文投奔了胡匪,还惨遭杀害。佩文的良心过不去,总是想起惨死的静文,看到他的影像,觉得是鬼缠身,精神一天不如一天,渐渐地干黄起来。武大人见她容颜变了,便有些厌烦起来,不拿她当回事了。最终的佩文是死是活没人知道,活着和死了也没什么分别了。她是深受腐朽社会残害的典型人物形象。

男主人公静文与佩文形成鲜明的反差。静文大约20岁左右,中等身材,白净皮肤,眉目之间颇带英气。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对社会的针砭、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生的挚爱、对恶势力的绝情无不呈现出这个大都市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青年的风采。他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崇尚婚姻自由,坚持与恶势力作斗争。他是一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人,仇视那些势利眼、欺软怕硬的人。他把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得特别透彻,他将女学生的堕落之事归结为三个理由:第一是男学生把女学生给耽误了,没能给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精神寄托;第二是社会的不良风气;第三是官僚的罪恶。但是,他没有想到佩文竟然也和那些女学生一样,不顾多年的感情而投入武大人的怀抱。武大人派老黎成功地拆散了佩文和静文,导致静文对佩文一家失去信心,在走投无路后毅然投奔“胡匪”。虽然他的做法很激进,但他是充满正义感的,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抵抗官僚主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可是,人们知道他的这种行为后,不但没有为他平反,反而批判他不走正路。他的好朋友剑萍和几个同学也只是在他被害后为他建了一块碑,以作祭拜。没人步静文的后尘,组织大家反抗官僚的为所欲为。这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的动荡、人性的惨淡。

武大人在作品中是典型的官僚形象,丑陋、贪婪、好色,滥用职权、图财害命、喜新厌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一个让人看一眼就觉得厌恶的人。他相中了美貌的佩文,依仗自己有权有势,耍了好多手段得到了佩文,又因嫉妒佩文对静文的关心而把静文害死。武大人渐渐对佩文失去了耐心,不再宠爱她,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当时官僚的专横霸道。

佩文的父母——夏日中夫妇,是当时社会中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爱财如命,喜攀高枝。他们是有良知的,却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为过上富足的日子而甘心把女儿卖给武大人做妾。他们也是贪图名利、享乐的代表,对于静文投奔胡匪一事,还怪静文不走正路,没有一点醒悟之意。知道静文死后,他们觉得对不起静文的父母,因而总是把一些事情看成是闹鬼,其实是心里有愧于魏家。本以为女儿嫁给武大人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没想到天有不侧风云,一把火把自己的小窝毁了,把几年的积蓄烧个精光,被武大人几个钱打发回乡去了,不得不又过上以前那种清贫的生活。到了最后,他们也没有反抗的精神,只是默默地接受这一切。

作品中的多数人物都是惧怕官僚的形象。大家都知道静文的死是武大人一手造成的,可是没人敢对武大人做什么,只能拿夏家夫妇和老黎下手,天天不是扔砖头就是学鬼叫,把两家闹得鸡犬不宁。夏家夫妇觉悟到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武大人,意识到他的心狠手辣,可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军阀混战时期人心惶惶的社会状态。这篇小说从学生角度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武大人、老黎那些人是不良的国家奖励出来的,若没有武大人的诱惑,他是不会这样的。但是即使没有武大人,若是学校里面教育的好,同学里面没有与人做妾的,她也没有这种希冀。”小说中的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教育的不满,即使在今天也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作品中出现的各色人物能够代表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青年学生群体及官僚阶层更具有典型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三、现代小说特征的具体表现

《香粉夜叉》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特征也可以证明它的现代白话小说的属性。

首先,从小说的外在形式来看,小说已经与传统小说有了质的差别,不再使用章回体进行叙事,而是用西方现代小说的结构方式将内容分为22章,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选取了特定的环境,开篇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沈阳,还介绍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为小说营造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在此之前,穆儒丐创作的长篇小说《梅兰芳》即为章回体形式。很显然,《香粉夜叉》的创作已经在结构形式上脱离了古代小说的模式,向现代小说转型。

其次,从小说使用的语言来看,全篇都是运用白话文进行叙述的,这是新文学的重要标志。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反对文言文、使用白话文,这一点成为鉴别新旧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学家进行新文学创作时,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穆儒丐之前用文言创作过文学作品,五四新文化的感召使他摆脱了旧文学语言,开始使用白话文进行创作。

再次,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作者极力摆脱传统小说的影子,不再做一个说书人,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小说当中,变成一个叙述者,把当时的社会全貌安排在故事情节中,放大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心悱恻,使小说更有说服力,对人物的描写比较细腻,并加强了心理描写,还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而这些叙事方式都是现代小说所常用的。

从出现时间上看,这部小说是东北现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对东北现代文坛的贡献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其作者穆儒丐因而被称为“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建设者”[3]。

[1]王晓恒.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穆儒丐研究述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高翔.东北现代文学大系·长篇小说卷·导言[C]∥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大系·长篇小说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3]铁峰,郑丽秋.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满族作家儒丐[J].学习与探索,1993(4).

2015-04-13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37号)。

王晓恒(1975-),女,吉林农安人,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I207

A

2095-7602(2015)07-0021-03

猜你喜欢
白话文学史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Kiss and Ride
大东北的春节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