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思与体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

2015-03-21 02:02罗秋月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延吉33000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3600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范式哲学马克思主义

罗秋月,栾 哲(.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 延吉 33000;.吉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四平 36000)

运思与体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

罗秋月1,栾 哲2
(1.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 延吉 133000;2.吉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的根本在于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路径的判断和选择。随着人们生存的自在世界的转变,我们的自为世界也要随之改变和更新,要把时间作为人类存在的空间,把思想的现实和现实的思想统一起来,去建构一种属于我们、属于当下的新的研究范式。我们曾沉浸在形而上学之中,过于习惯用思维规定存在。但是,对于历史的发展,我们的思想终究会飞跃到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之中,这种思维便是“非规定之思”。其重要意义在于开创一种新的入思方式和体悟路径,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范式;哲学反思;非规定之思

一、范式之思

(一)什么是范式

“范式”来自于希腊语“范型”,在拉丁语中被解释为“典型范例”。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第一次提出了“范式”这个名词。“范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限中,在人作为类而存在的实践工作中,产生的为实际共同体所公认的学术成就,并为共同体提供问题及其解答方式。这一概念包含三种要素:科学共同体的拥护;被公认的科学成就;为生命共同体提供典型问题和解答。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1.原理解释研究范式

原理解释研究范式承接了苏联的教科书研究范式,浓缩了马克思哲学的学术理论和基本原理。这个范式的应用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理解释范式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日益体现出深刻的局限性,逐渐凝结为一成不变的、超越时空的哲学研究范式,用不同时期的案例来论证其真理性,把原理弄成硬邦邦的教条。

2.比较与对话研究范式

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反思是研究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哲学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我国学术领域主要形成了三大哲学领域,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被着重发掘和应用,其辩证否定观成为我们看待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

3.文本研究范式

文本研究范式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家的著述进行解读、剖析、批判和反思的一种研究范式。马克思、恩格斯生前都留下了大量的著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些著述被解释成各种各样的版本。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文本研究范式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存在着不少“全集不全”的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范式之思

(一)阶段之思

孙正聿教授曾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历史段限划分为三个明晰的阶段,即教科书哲学、教科书改革哲学和后教学书哲学,并提出了三个研究范式,其中教科书改革范式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批判和反思“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所产生的重要成果,最显著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后教科书范式涉及转向问题,即由体系意识转向问题意识。研究的思路日渐开阔,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提出的问题也日益多样。

我国学者受实践观点的启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逐渐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就中国目前的研究来看,大致有四种范式可供参考,即科学、人学、文本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有三项成果值得关注:教科书体系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构马克思主义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范式重点说明人的主体性价值、批判精神和实践观点;文本学的研究范式解决了对马克思原著的曲解引起的理解危机。

(二)时代之思

对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研究马克思主义,追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和哲学意蕴;其二,结合时代的特点,从应然性和实然性两方面来解读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我们在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整理出三种研究范式,即回到文本、关注现实、提问解疑。

(三)化育之思

1.走进传统,走向现代

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否定之为否定的实质在于矛盾、在于批判。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和看法,如“反者道之动”、“生生谓之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理论,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联系起来,开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作为一个统一体而存在的时代性和价值性。

2.回归现实,把握现状

马克思提出的诸多理论对我们当下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规划的推进将中国经济文化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经济和文化交融起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诸多努力都是要肯定人的价值,践行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三、通过马克思而思

(一)哲学之思和生活之思

反思是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的思想。生活之思与哲学之思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应正视这个问题。

生活之思可以是在某种生活情境中的反复盘算、计较利害,也可以是指经验科学对某一新的物理、心理、社会事实的定义、解释和推理等。

哲学反思则是对知识以及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再思考。哲学反思是彻底的思考,包括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思考。它所思考的对象,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是绝对,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最为根本的人本身。反思是指这种意义上的哲学反思。

(二)当代哲学研究范式反思什么

1.自发与自觉

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把哲学看作对特定生活范式的辩护,并从生活效用方面提出哲学反思的限度:无限的反思不能为生活作支撑,反而使生活成为不可能。所以,哲学对生活方式的合理化是相对有效的。我们要努力把生活实践上升到理论自觉,形成固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维范式。

2.存在与存在者

人作为一种类存在,总会或总能够在存在与时间当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的本质,总会在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去把握和创造人类的历史;但往往又忽视了人之为人的形而上的入思方式,去寻求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事物,丧失了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真实。

人作为人,其生命本质就是存在。但是,人们往往更多地是在寻求“在者”,在实践中无法找到真我,无法看到自我,以致在复杂的生活方式和繁重的生存劳动中丧失了人的能动性而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

3.转向与变革

近几十年,哲学实现了语言的转向、解释学的转向、新实用主义的转向等,哲学转向生活世界是应然中的必然。生活世界总是先在地规定哲学的价值态度和致思取向,全部哲学都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对生活世界的种种理解。而哲学要反思,要表现生活世界,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生活。哲学转向生活世界的根本在于生活世界在改变,划时代的哲学变革在哲学前提批判中必然转向生活世界。

4.无限和有限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诗意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我们要从中领略到一种哲学研究范式、探索一种精神,即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去追求无限的价值。尽管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我们可以改变主观世界,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寻求生命的本真。这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研究范式。

诗意栖居是一种态度,诗意生活是一种享受,诗意的研究是一种严谨的态度。我们时刻都处在有限和无限中,时刻都在追求劳动的业绩,都在劳动中得以充实、得以享受,在觉中做,在做中觉。

5.追问与省思

我们始终要秉持合理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自觉的基本立场。任何一段哲学史,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之思,是对所处环境的主观映像和生存体验,是对所处的生活世界、生命状态、生命理想的根本性觉解和建构,并通过这种觉解和建构寻求哲学范式研究的真实依据和可能路径。

在历史中,人类的追问之思从未停止。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瞧那个人”,再到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无不体现一种生命之思、生活之道。

英国科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即人性科学”是以一种蔽而非显的范式,触及人与历史的本质关联,并启发我们走向历史的深处,以获得更有价值的追问和反思。

为什么其他事物也在历史中,却没有历史性,而唯有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追思。对于历史本真性的探求,对于当下生活有“历”而无“史”现象的思考,对于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经历和体验只是历史时间断限的一个个节点,“史”作为一个持久的存在,其真正意味在于公正和真实,这种来源于生命意义上的真实具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其一,人作为类的存在,在时间的推进和实践的展开过程中进行创造;其二,人在生活实践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形成一种不断继承和发展的使命,不断地追寻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

四、21世纪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与确立

理性之思转向非规定之思应该是21世纪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的出路。这个出路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在,让思想重新归属于存在,从主体的世界跳入存在的世界,让“诗意的栖居”观念和带有批判性的思考代替哲学的理性。

理性之思是西方近现代哲学最重要的主题:17世纪是“理性的时代”,18世纪是启蒙时期的“批判理性”,19世纪是“思辨理性”,20世纪是“分析理性”。近400年来的西方哲学的主流趋势是理性之思,在理性的反思中将其逻辑化、理性化,从而使哲学成为一种理性的知识系统。

解放的元叙事作为一个知识脉络,在400年的哲学研究中不断延续,在人们获得作为理性的人的现实性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属人世界的理性设计,即世界理性化。这种设计使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使一切现实理性化,使生活的全部理性化,呈现出现代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20世纪中叶以后的哲学研究范式转向了非规定之思。这一转向带有应然和应当的色彩,标志着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到来和哲学研究范式的重新建构,即众多的哲学家与学者不再以肯定的、规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态度去寻求任何理论的绝对确定性,而是以否定的、非规定的思维范式去探求、分析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非同一性和不规则性。非规定之思消解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给予生活世界以一种深度的模糊、自在的奥秘。

非规定之思作为一种21世纪应有的哲学研究态度和哲学研究范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历史、社会、实践的高度统一,看到了人的本质性,是思想的再思和实践的回归,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思想结晶。

生活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断地对生活世界加以反观、理解、凝练、总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以一种非规定之思去达成一种诗意,内化到自身,统一于生命,寻求一种审美境界、天地境界。

[1]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艺术馆,1997.

[2]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吴元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争鸣与反思[J].江海学刊,2008(1).

[4]翁寒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新历史观的艰难蜕变[J].河海大学学报,2013(3).

[5]常江.阐释与创新:马克思历史观的整体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

[6]蒋楼.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理论前提省思[J].武陵学刊,2012(2).

[7]舒志定.大学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的比较阐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

[8]陈有英.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015-04-21

罗秋月(1966- ),女,吉林汪清人,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副教授,从事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B0-0

A

2095-7602(2015)07-0027-04

猜你喜欢
范式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菱的哲学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