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现代性困境刍论

2015-03-21 02:02魏延秋薛艳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现代性视野困境

魏延秋,薛艳丽

(1.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433;2.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山东烟台264001)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急速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这场以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为基础进行的伟大变革征程,在用人类当代文明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携带着现代化所固有的一些病症,即西方世界遭遇过的现代性危机或现代性困境。现代性的四处弥散和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可避免地陷入这一困境当中,寻求超越的路径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素描

资本逻辑、科学主义与世俗化是现代性最主要的精神内核,它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的侵入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无用”、“无心”及“无信”的三大主要现代性困境。

(一)“无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危机

现代性从根本上讲是由资本推动的,资本的特性就是要不断“增殖”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故而资本的逻辑即为不断追求最大限度利益的逻辑。在资本逻辑的强势攻击下,人类生活的世界趋向货币化、功利化。如同马克思所讲,资本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1]。人及社会的价值观演变为对利益及功利性“进步”的顶礼膜拜与极度尊崇,“科学主义与资本逻辑已经联合起来扮演了当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角色,它们共同执掌了对人生目标的解释权,对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施加了‘进步强制’”[2]。在对物质财富的热切期盼和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逐中,能否带来“增殖”、是否有利可图成为思维的出发点及归宿。在资本逻辑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某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立即放入“增殖”的箩筐,也不能被当作实际利益或好处的供给者,往往只是某种功利目的的附属物。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危机,即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当作一种无聊的空谈、“无用”的约束,地位一落千丈。

(二)“无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启智危机

科学是现代化疾步前行的又一强大支撑,它所带来的辉煌战绩以及对人类理性价值的确凿论证使科学至上主义深入人心。人们自信满满地将科学奉若神明,委以其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的重任,期盼其带领人类文明步入无可限量的未来,到达人生幸福的彼岸。对科学的仰望派生出了对人文及社会科学的无视、忽视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员,逐渐削减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成为单纯的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教化的工具。对人文的抛弃或远离的直接后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的丢弃。“无心”使其无法抵达人的思想和灵魂深处,无法进行思想启蒙、心灵浸润、心智开启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无心”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人性及人各种需求的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生的意义、人的德性追求、人的精神归宿均游离于其视野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心的距离相距甚远,其功效自然大打折扣。近年来,尽管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及呼声愈来愈高,但实然与应然之间还有较大距离。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操作中仍在依循传统的惯性运作,重理论的宣传、知识的传授,轻思想的诱导与启迪;重意识形态的灌输,轻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关注;重任务完成、考试达标等实用目的,轻道德素养、思想境界提升等软性目标。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外在于人的心灵,无法赢得受众的亲近。在受众心里,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束缚,故“无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无法企及它所要达成的教育目的。

(三)“无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危机

现代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祛魅化”或世俗化,即生活视野微观化、小我化,价值追求现实化、实利化。整个社会表现出对金钱、物质、身份、权力、名利等具体的感性东西的热衷与迷恋,而对民族、国家、理想、信仰、德性、生存意义、精神境界等宏观或超越性追求不屑一顾。正如查尔斯·泰勒所言:“把丰富多彩的、有深度的和有意义的生活空虚化……没有为英雄主义、贵族的德性、生活的高级目的或值得为它们而死的事情留有足够的空间……没留下任何能够给生活以深刻而又强有力的目的感的东西;激情失落了……生活中除了‘可怜而又可鄙的舒适’,没有留下任何渴望。”[3]这种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十分深重,因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理想信仰等内容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内容。世俗化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遗失了宏大的社会教育环境,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所传授的内容与现实需求相矛盾,教育的目标与现实严重背离,在社会现实中缺乏说服力,造成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是说理的活动,它是以信任为前提的,在缺乏信用基础的社会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次活动都必须首先要建构现场的信任关系;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在缺乏信任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在开始前已经注定了前景。”[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或背离,使其难以获得受众的认同接受,自然也就无法成为其思想行为坚实的引导者,窘境自不待言。

二、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现代性困境的理性视野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批判仅仅是前提或出发点,寻求解决方案才是最核心的任务。要超越这种现代性困境,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张开理性的眼睛,站位于一定原则高度,即坚持整体性视野、历史性视野与世界性视野,才能做到宏观把握、深度透析及长远推进。

(一)坚持整体性视野

造成现代性困境之根源在于人类视野的单一性,即游离于整体性视野之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功利与道德、公平与效率等都是紧密相连、不能截然分离的。人们在认识与实践中,绝不能只偏执于一个方面,无视另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考量,全面、整体地关注与对待它们。

现代文明在疾步行进中违背了应有的这种整体性视野,以致坠落于现代性困境当中不能自拔:从极端的主体性原则出发,致使人与自然严重对立,人的生存环境恶化;过度强调自我和个人利益,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冷漠和对立,人的生活环境恶化;过分突出人的物欲和肉欲,放逐了人的精神追求,导致人之精神世界的空虚、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社会生活的平面化、庸俗化和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用”、“无信”及“无心”的现代性困境,正是这种单一极端性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要超越这种困境,必须跳出单一极端性视野,采用整体性视野。

整体性视野或思维方式,表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立场,一种融合矛盾、消解对立、超越狭隘、追寻和谐的思想智慧。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这一宏大视野,能引导受众超越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生存方式,在人与自然、小我与大我、物欲与精神追求等矛盾之间保持必要张力,实现整体和谐。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目标指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德性缺失、心灵空虚、精神迷失、情感萎缩、人性扭曲等精神世界的种种病症,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核心内容,尤其需要依托整体性视野加以矫治。立足于整体性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排除物质欲求与精神追求、情感与理性、功利与道德、理想与现实、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对抗和分裂,引导受众贬抑物欲、钱欲、权欲的过度膨胀,适度抬高作为人之根本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纠正理性崇拜的价值取向,重视并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使精神生活富足丰盈,从而达到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目的。

(二)坚持历史性视野

现代性不是一个超验的、凌空而降的物件,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必经阶段的产物,其产生依托于一定历史背景之下多种要素的聚合或多种合力的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性困境寻找药方,必须站立于历史性大视野之上。

任何事物的存在绝不是同历史相分离、相断裂的抽象存在,如同马克思所讲的:“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空中,也不是从自己设定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5]因此,如果仅将现代性困境局限于一个狭小的时间段,不了解其前世今生,不了解其历史流变,就很难把握困境产生的根源,也无法准确把握困境的本质,对困境的超越又将从何谈起?另外,如果仅就现代性困境来谈论现代性困境,而不是将其置放于其所产生的历史大背景当中,以历史的眼光反思与剖析,我们所把握的事实只能是感官所及的表象,或者只能是思维逻辑的主观推断和诠释,根本无法深入困境内部、切中其要害,那么超越困境只是一种妄想。因为“在过去(即使遥远的过去)和现时之间,绝没有完全的断裂、绝对的不连续或互不干扰。以往的经验不断在现实生活中延伸和扩展”[6]。

历史性大视野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坚守的立场、方法和原则,表征着宏阔的姿态,以大尺度、长时段为切入口,从当代向过去追溯,并向未来展望,于历史流变中纵向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要超越其现代性困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拓展的历史性视野,在现代性历史流变中审视所遇之当代困境,进而反思历史传统,继而将思考投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惟其如此,我们方能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困境的本质及其运动趋势,也才能找寻到正确的解决路径及锁钥。

(三)坚持世界性视野

现代性是资本全球扩张的产物,内蕴了世界性及对狭隘地域的突围性。也就是说,“现代性并不是局限在特定地域、特定社会、特定民族国家内部的区域性事件,而是运行于全球性的场域之中,关系到全人类的世界历史性大事件。”[7]75正因如此,考量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超越,决不能局限于特定民族国家之内,而应坚持世界性视野。

遭遇现代性的各个民族国家,由于国情、民情的不同,其面临的问题、所经受的危机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共性的东西也不可避免。“资本逻辑在全世界范围开发和创造出具有普遍形式、普世性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相关性、相似性与趋同性,具有社会进步程度即现代化程度的可比较性。”[7]172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制造的同一性境遇,为单个民族国家找寻出路提供了一个共同基础,或者说一个世界性平台。就当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现代性困境而言,其他民族国家也会或多或少地遭遇到。因此,我们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探寻超越现代性困境的路径时,要抬眼看世界、放眼观全球。

无论是较早遭遇现代性问题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较晚经受现代性困境的发展中国家,思想家、学者或意识形态评论家,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进行过分析与批判,也对超越困境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探索。对于这笔宝贵财富,决不能无视其存在。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大量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批判,我们应在理解其精神实质基础上,遵循其思维逻辑,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世界范围内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解救的理论良方。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实践当中的有益做法,从而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超越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

三、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现代性困境之实践路径

整体性、历史性与世界性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超越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把控、一种宏大科学的方法指引。在此基础上,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还须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扎根社会现实,倾注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无用”、“无心”的现代性困境,症结在于其同时代大环境的脱节、矛盾。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突出其时代性和感召力。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要关注社会现实,解决受众所关心的时代病症以及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人在当今时代所遭遇的畸形发展及其引发的各种精神困境,正好是思想政治教育扎根现实的切入口。因此,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另一个杀手锏就是与“人文”相接轨,倾注人文关怀,彰显人文精神。

在追逐实利普遍化的当今时代,精神家园失落成为一个极为显著的时代病症。面对人们心灵的苦痛、精神的空虚焦虑、人生的困惑及价值取向的迷茫,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承担起精神关怀、心理疏导、心灵抚慰、价值引导等人文关怀任务,拯救公共领域及个人精神世界的空虚、颓废状态,挽救时代病痛。“在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今天,国人的精神处境就有点像一个背着装满财富的行囊却找不到家的精神流浪汉。精神家园的失却,使人们渴望着有一盏引领‘精神还乡’的明灯,渴望得到精神的关怀和抚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家园建构的手段,理应承担起打造这盏‘明灯’的神圣使命。”[8]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人的意识形态教化与政治目标和意图引导,而应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生存状况和境遇,关切人的尊严、人格、价值、需求及意义追寻。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引导受教育者珍爱生命并寻求生命意义,使其能从容应对生命中的挫折与苦难,获得生命的富足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其人生教育功能,培养受教育者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实丰盈的人生实践以及平和超然的人生心境。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更为核心的内容,在于关注和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激发受教育者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想的人生境界及完美人格的向往和尊崇,引导其超脱于现实生活中的物欲和功利,追寻崇高、至善、纯美的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引导受教育者不断完善品性、陶冶情操、充实情感、提升精神品位和生命的质量,从而使精神生活充实而厚重、丰盈而圆满、崇高而伟大。

(二)回归教育本质,绽放“思想”光芒

思想政治教育“无心”及“无信”的现代性困境,症结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偏颇,远离了以思想为对象和场域开展思想教化的本质。故而,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切实路径,在于回归教育本质、绽放“思想”光芒。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但无论哪一种教育都必须依托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思想与心灵的特殊教育活动,它致力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思维结构的优化、思想境界的提升、思想素养的提高。“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思想的转变与提升所依靠的决不是强制灌输与蛮力约束,而是一种既强而有力又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即要依靠思想的诱导、浸润、启发、温暖这种软性的力量。思想能以其真理性、真实性说服人、感染人,还能以其丰富内涵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充实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能于无形之中打动人心,能于智慧启迪之中深入人心,能于循循善诱之中俘获人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扬起“思想”的风帆,使其光芒充分绽放。

现代性侵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缺少了对“思想”的关注,遗忘了“思想”的尊贵与强大,才导致其不被受众接受的尴尬局面。比方说,政治性一向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宣传政治知识、政治规范、政治观念及政治立场,为政治的目的、利益、活动及秩序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传授不应采取生硬灌输、简单传达和浅层宣传的方式,而应解析“政治”当中的“思想”,将政治包裹于思想当中,借助“思想”力量来达成政治的目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说理性和战斗性,既理直气壮讲大道理、讲正道理、讲实道理,也有理有据批驳和揭露各种错误思想观点,不要光喊政治口号,要深入浅出讲明白,对对在哪儿,错错在哪儿,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收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功效。”[9]回归思想教化本质、绽放思想光芒才是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有效捷径。

帕斯卡尔讲: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他凭借“思想”获得其身居这个宇宙的全部尊严。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思想”作为其教育的核心,立足于受众思想的转变、思想境界及思维能力的提升,突出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强调教授者与受众之间的思想互动、思想交流,从而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受众之间心的距离,打动其心、赢获其信。

(三)立足实际成效,高扬创新精神

要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现代性困境,关键环节在于处理受众与教育之间的疏离状态,增强其吸引力、亲和力及感召力,使受众发自内心地愿意与其亲近,心甘情愿去接受所传达的东西。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干瘪、模式刻板、方法陈旧、冲击心灵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从而给受众以面目可憎的印象,实际成效自然难以达成。故而,立足实际成效,高扬创新精神,多维度、全方位地进行教育革新,使之以崭新面貌与姿态呈现,将是超越困境的又一现实路径。

内容的陈旧干瘪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大力进行内容创新。内容创新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使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要紧贴现实生活,使教育拥有亲切的生活气息。惟其如此,方能同受教育者关注的目光相接轨,也才能博取受教育者的青睐和倾心。同时,内容创新还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跨越领域间的藩篱,博采哲学、经济、历史、文化、政治等不同领域的有益资源为其所用;跨越国界及时限,使内容纵横驰骋于古今中外,在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交汇与对比中获取教益。广博而深厚的内容是生发思想、激发智慧的肥沃土壤,是教育内容新颖奇特的关键支点,也是打动受教育者心灵的力量之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祛狭隘性、单一性、肤浅性,追求开放性、立体性及厚重性。

好的内容要依托于好的形式方能真正吸引人、打动人,形式的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效的有效途径。形式创新需借鉴古今中外的有益做法,如西方的隐形教育于无形中传达教育理念、达成教育目的对我们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形式创新需做到生动活泼、不拘一格,可采用辩论、案例、情景模拟、讨论、视频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能克服“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的沉闷乏味及效果差的缺点,突出主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确保课堂气氛的活跃及教学效果的良好;能够消除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教育过程,在轻松欢快或紧张刺激的状态下获得某种智慧启迪、思想教益、心灵震撼、情感共鸣。多种教育方式的选择有利于受教育者开阔思路、扩展视野、深化认识、锻炼并提升各种能力与素质。

依托三大理性视野与三大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在超越其现代性困境之路上迈出最为坚实的一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2]王德峰.寻觅意义[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44.

[3]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787.

[4]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6]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85.

[7]郗戈.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建构的现实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9]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3-12-27.

猜你喜欢
现代性视野困境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居· 视野
困境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