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医方简札记二则

2015-03-21 02:02胡润怡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里耶秦简简牍

方 勇,胡润怡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本文为笔者阅读秦简牍医方简时所写,今不揣浅陋,呈于专家、学者面前,以供批评指正。

《里耶秦简》(壹)8-1057简牍云:“九十八,治令金伤毋痈方:取鼢鼠,干而石,薪夷、甘草各与鼢”[1]。

以上简文中整理者释为“痈”的字,《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一书亦释为“痈”[2];《简帛医药文献校释》一书从之[3]。

通过和秦简中“痈”字常作字形[4]229进行比较,可见里耶秦简中的字形根本不是“痈”字。其实,只要和秦简及马王堆帛书中“痛”字诸形[5]相比附,即可看出里耶秦简牍中被释为“痈”的字形应是“痛”字。

上列里耶秦简“治令金伤毋痛方”的类似内容也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其“诸伤”篇云:“一方:令金伤毋痛方:取鼢鼠,干而冶;取彘(鮧)鱼,燔而冶;□□、薪(辛)夷、甘草各与【鼢】鼠等,皆合挠……”[6]此外,北大汉简医术类竹简也有标注“治令金伤毋痛方”内容的药方[7]。这些可证我们将上举里耶秦简的字形释为“痛”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周祖亮、方懿林二位先生根据以上相关内容,将上举《五十二病方》中“薪(辛)夷”前两个字补足为“长石”[8],此说当可信。对于《五十二病方》中的“治令金伤毋痛方”,马继兴先生认为,“本条是用鼹鼠等药合剂治金伤止痛的药方,在后世医书中尚未见类似者。其中鼹鼠一药据《东北动物学》有‘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胃癌。’辛夷与甘草均可抑菌消毒。配合鲶鱼有滋补之功,促进肉芽组织新生,故原方虽脱一药名,仍可看出其对于疗伤,镇静,还是有一定作用的”[9]。其说甚是。因为从现有北大汉简和里耶秦简等相关内容可以看出,“薪(辛)夷”前确有“长石”之药物。此外,武威汉代医方简中也有关于用“长石”来“治金创止恿(痛)”的记载,如简13:“治金创止恿(痛)令创中温方:曾青一分,长石二分,凡二物,皆冶,合和,温酒饮一刀【圭】,日三,创立不恿(痛)”[10]2-3。《神农本草经》记载:“长石,一名方石。味辛,寒,无毒。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翳眇,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生山谷”[11]。虽然此传世医学典籍并没有明确说明“长石”之药性可以治疗金创外伤方面的疾病,但连续出土的医药文献却不断弥补我们在此方面认识的不足。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书迹选粹》所刊的《医方》简曰:“瘨而屚血不出者,以女子月事布,水一棓濯之而”[12]。

其中,被释为“瘨”的字,仔细观察此形,就会看出其并非“瘨”字。和秦简牍文字中的“痍”字诸形[4]230相比较,即可发现北大秦简的字形当是“痍”,只是其所从“夷”字中间看似弓形或绳子形的笔划被讹写为反丩形。《说文》曰:“痍,伤也。”段注云:“《成十六年》:‘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公羊传》曰:‘败者称师。楚何以不称师?王痍也。王痍者何?伤乎矢也。按:《周易》:夷,伤也。《左传》:‘察夷伤’。皆假‘夷’字为之。”又《释名》:“痍,侈也。侈开皮肤为创也。”余云岫先生曰:“痍亦金创也。……玄应《一切经音义》二《大般涅盘经》第十三卷‘创痍’下注引《三仓》曰:‘痍,伤也。’又引《通俗文》云:‘体创曰痍。’通作‘痍’,《左氏成十六年传》鄢陵之战‘子反命军吏察夷伤’,杜注云:‘夷亦伤也。’孔疏引服虔云:‘金创为痍’”[13]。

由此可见,“痍”即是指金创所致之外伤。阜阳汉简《万物》简W045亦有“石卦筑之已金夷(痍)也”的内容[14]。上列北大秦简文中的“女子月事布”,即“经衣”,也谓“月经衣”,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又作“女子布”、“女子初有布”、“女子未尝丈夫者布”、“女子未尝男子者布”等名称,张显成先生对此曾有很好的说明和总结,他说:

经衣,即“月经衣”(《本草纲目》),又称“女子月经赤衣”(《师梅方》),“妇人月水布”(《博物志》),“妇人月经衣”、“女人精汁”(《千金方》),“女人月经布”(《必效方》)等;其中,未婚者的经衣又称“童女月经衣”(《千金方》)。上引“女子布”和“女子月事布”,显然即“经衣”;上引“女子初有布”,则是指“初潮经衣”,而“女子未尝丈夫者布”、“女子未尝男子者布”,又是指“未婚女子经衣”,此三名同古本草的“童女月经衣”。所以,以上诸名均即“经衣”。经衣,即月经所染衣布,故其功用与“妇人月水”(《嘉佑本草》)同,后者又称“月经”、“天癸”(《素问》),“红铅”(《本草纲目》)等。……又引《本草拾遗》:“经衣,主金疮血涌出,取衣热炙熨之。又烧末傅虎、狼伤疮,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15]341-342。

此外,关沮秦简医方简378简中亦有“女子布”的记载,惜整理者未将“布”字释出[16]。

综上可知,《本草拾遗》所记“经衣”有“主金疮血涌出”的药用功能。《本草纲目》记载其气味“咸,平,无毒。”又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月经初潮布”(烧灰存性)能补阳、活血、降火[17]。

以上所提“金创”即古代医学典籍中常见的“金疮”。《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八《治金疮诸方》云:“夫被金疮所伤,其疮多有变动。若按疮边干急,肌肉不生,青黄汁出,疮边寒痛,肉消臭败,先出赤血,后出黑血,如熟烂者,及血出白汁随出,此候多凶。若中络脉、髀内阴股、天窗眉角,横断腓肠,乳上下,及鸠尾、小腹,尿从疮出,气如奔,诸疮如是者,多凶少愈也。凡金疮出血太多,诊其脉虚细者生,数实者死,沉小者生,浮大者死。凡所伤在阳处,失血过度,脉微缓者生,急疾者死也”[18]2108。因古时战事频繁,人们为金属兵器所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故医家十分注重对“金疮”类别的归纳,并采取因病施救的办法,积累了不少良方。上面所提北大秦简的“痍而屚(漏)血不出方”即是典籍常见的“治金疮内漏方”。《诸病源候论·金疮病诸候·金疮内漏候》记载:“凡金疮通内,血多内漏,若腹胀满,两胁胀,不能食者死。瘀血在内,腹胀,脉牢大者生,沉细者死”[19]。而“血内漏”是指瘀血在体内,其长时间的滞留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太平圣惠方》云:“治金疮内漏,瘀血在腹中,胀满,宜服虻虫散方。”此方“虻虫”的剂量及处理方法即“三十枚去翅足微炒”[18]2113。又《武威汉代医简》简50、51曰:“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丹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虫)三分,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否),即从大便出”[10]8。张显成先生曾认为此“头”即“虻虫之头,属虻虫”[15]28。现在从《太平圣惠方》《武威汉代医简》两个方子的对应关系来看,张先生的意见应可从。

此外,《医心方》卷十八《治金疮血内漏方第十》记载了《葛氏方》《千金方》、《医门方》等诸多古代治疗“金疮血内漏”的良方[20],可供参考。此次北大秦简《医方》简的公布又为“金疮血内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新医方。

[1]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9.

[2]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70.

[3]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446.

[4]方勇.秦简牍文字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5]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315.

[6]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34.

[7]李家浩,杨泽生.北京大学藏汉代医简简介[J].文物,2011(6).

[8]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446.

[9]马继兴.马王堆古医术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51.

[10]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11]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1.

[12]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书迹选粹[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38.

[13]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54.

[14]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安徽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万物》[J].文物,1988(4).

[15]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6]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M].北京:中华书局,2001:168.

[17]周德生,何清湖.《五十二病方》释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0.

[18]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19]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98.

[20]丹波康赖.医心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72-373.

猜你喜欢
里耶秦简简牍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里耶秦簡“遷陵以郵行洞庭”新解
受令簡和恒署書:讀《里耶秦簡(貳)》札記兩則
《里耶秦簡(貳)》校釋五則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里耶秦简文字考释五则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