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社会化

2015-03-21 02:0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社会化全球化道德

张 妍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德育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阶级来说,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内容自然也不同。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急需一种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的德育产生。德育社会化不仅要适应社会政治性发展的需要,还要积极推动人的精神解放和主体的独立性及创造性。

一、德育社会化的内涵

(一)德育社会化是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德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生产关系和人们的交往活动仅限于原始群、氏族公社、血缘家族,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交流直接表现在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氏族习惯来维系。这时似乎看不到德育社会化的因素存在。如果把原始人群或氏族看成单个的“小社会”,德育社会化的意义则体现在分化出来的每一个个体上,并隐性地预示着德育社会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本质上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就德育的出发点、培养目标和最终目的乃至实现方式而言,德育是为了维护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尽管如此,由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德育又具有一些革命性、民主性、科学性的因素,德育社会化因素和倾向成为当代德育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德育社会化的含义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然而,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社会道德化。如果凭人性自由发展,则人类势必被人性恶的方面所吞噬。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统治者要牢牢把握住德育并将自己“极其重要的品质铭刻在他的追随者身上,即使他们可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禀赋”[2]。德育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注定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德育的社会化应该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社会化的基础上的,社会为德育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德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为社会的正常发展注入力量。德育社会化就是将道德教育推向全社会。德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将德育系统融入到大的社会系统中。从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角度讲,德育社会化实质上是从世俗群众性的德育向民主化的全民性德育转变的过程。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相统一,形成一种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扬弃其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人品德发展要求的糟粕和过时的东西。

二、推动德育社会化的几个因素

(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需要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以贸易、生产、资本、科技为载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为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涉外经济活动要受到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规则的制约。在追求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同时,还需要规范这些活动的新秩序。规则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保障,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必然要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联系日益密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充分说明了各方对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相似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外交互信、平等、友好的原则,自会赢得广泛的支持。

(二)国际间的交流繁多需要建立共通的价值观念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等国家利益在外交层面上都有进一步的延伸,这也意味着各国会积极地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国际性的频繁交往所带来的共通的价值观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国对国际礼仪的学习与研究。国际礼仪具有礼仪的兼容性、通行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国际礼仪是各国共同的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是各国礼仪的同化与融合。随着各国之间、人民之间交往日益密切,国际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何志中指出党员干部在工作和交往中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举手投足讲文明,言谈举止见修养,引领带动广大群众学礼、知礼、守礼、讲礼,让礼仪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风尚,用实际行动树立宿州更加美好的形象。”[3]

(三)大众传媒的飞跃发展为德育社会化提供先决条件

在信息社会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小,并被形象的称之为“地球村”,由此促进了“世界公民”的诞生。“媒介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无情地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4]从最初的口头传播到纸质报刊杂志,到后来的电台广播、电视媒体,再到国际互联网,这些载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着德育社会化的进程。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和社会学家默顿都认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文化的传播,“大众传媒作为青少年时期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社会和世界的展示和描述,向青少年传达着特定的价值态度和生活取向;参与塑造着青少年对社会的看法和各色人群、各种事件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道德品质。”[5]大众传媒可以将信息和新闻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传播至世界各地,整个社会群体共同分享着知识与信息的盛宴。

大众传媒不仅以独有的方式为人们传递着信息,更增强了各国人民的交流。互联网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交流,先进思想在激荡碰撞中会聚合成信息量巨大的发光体,释放出推动进步的锋芒。

(四)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世界性危机下急需建立趋于一致的道德观念

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威胁世界和平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与人类的战斗,危害整个世界的人民,迫害性极强,国际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进入21世纪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又有新的表现:经济制裁、直接军事干预、文化渗透;绑架人质、摧毁国家文物等。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人们都有解决问题的共同愿望。任何道德都不是抽象的,都与一定的利益相联系。想解决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世界性危机,就需要唤起在人们之间存在的更多共性的东西——普遍道德伦理。普遍道德伦理强调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义务遵守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主要针对全球化所引起的政治、经济、和平、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德育社会化不能抹杀不同制度、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根本区别。本文所提到的普遍道德伦理与某些大国宣称的普世价值有本质的区别。普遍道德伦理是世界各国共同认同的伦理道德,而普世价值是一国强制推行的他国并不认同的所谓道德。

三、德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

(一)全球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道德全球化与道德民族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出现冲突,一些极端的思潮如地方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往往会阻碍全球化的发展。复杂的世界环境导致德育主题思想出现混乱。全球化呈现的是一体化的趋势,一些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霸占话语权,将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植入他国,导致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深化。德育本身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中国有自己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这些民族文化、民族美德是现代德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确有机会乃至有欲望建立一个全球社会,亦即人类有希望乃至有可能建立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6]如果想要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必须建立某种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德育应立足于本民族,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文化自觉,坚持对民族文化的持久认同,同时要以开放的视野面向全球发展、博采众长。各个国家不仅要有本民族的道德教育,还要逐步增加现代社会的一般的或普遍的道德教育的内容。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德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是这一观点的现实体现。一元主导需要多样发展,离开了多样发展,主导就会失去对象和意义,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因此在坚持主导性的原则下发展多样性;同样,多样性发展需要一个主导来引领它,离开主导性,多样性就会失去规范、选择和价值取向,有可能使整体陷入无秩序状态。目前德育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各国都在极力强调自己主导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德育走向一种封闭式的极端。因此,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德育社会化必须坚持的原则。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我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构建具有高度自觉性和明确主导性的德育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实践多样化的客观要求,改变德育内容仅限于本国的理论与传统,确立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的德育观念。各国要站在时代、理论、环境的高度,整合德育资源,真正实现德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在面向世界开放与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进行求同存异的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优势,学习他国的有效方法和经验。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德育社会化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满足人的个性发展要求。传统的德育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化的一面,而忽视个性化的一面。这种教育模式抹杀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忽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方式看成机械化、简单化的形式。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德育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德育不应是封闭式的,不能禁锢人的思想,而要促进人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批评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杜威教育即生长的观点,教育者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心理活动,激发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活动,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7]这里强调的教育主体是人,但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指单个的人,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的人。目前有两种道德观,一是以“社会本位主义”出发的道德观,一种是以“个体本位”出发的道德观。这两种德育观把道德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建立在相互对立的基础上。人不是社会的附属物,而是社会的主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可以说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德育社会化的内容既要重视对群体的规范要求,又要特别关注个人品格的塑造。

(四)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人类可以通过道德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道德在这个过程中又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这些文化传统既蕴含着我们的文化根基,标识着我们的文化根性,也是我们以后继续选择、寻找和创造新的自我的前提,离开了这些前提和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继后的创造就变成无根的游离和漂泊。”[8]优秀的传统道德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被世代相传。德育不能抛弃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融入现代的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地域性的联系,而是跨越时间、空间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继承发扬传统性与发展、丰富现代性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合理路径。德育仍需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一主旋律。弘扬本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的新意。为了与当今时代更好地相适应,应将经济伦理教育、网络道德等现代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德育主旋律。

[1]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2]斯金纳.马基雅维利[M].王锐生,等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5:115-116.

[3]礼仪专家金正昆做客“宿州大讲堂”[N].中国日报,2013-09-12.

[4]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8.

[5]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5.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7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9.

[8]戚万学.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J].教育研究,2009(10).

猜你喜欢
社会化全球化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新旧全球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全球化陷阱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