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15-03-21 02:02兰启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学

兰启发

(集美大学 思政教研部,福建 厦门,361021)

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不仅承担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更肩负着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使命。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不少高校对于本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其中,专题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应试型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益于避免重复讲授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思想政治课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在教学改革尝试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实践。但纵观现有对“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研究,对专题式教学的认识还不够,对专题的设计应以什么原则来把握,应该设计什么专题以及如何确保专题教学的实施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从“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特点出发,对专题教学的原则、设计内容以及实施保障加以探讨。

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特点和原则

要改变传统“原理”课的教学模式,了解“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专题式教学的优点,提高专题设计的有效性和教学的实效性。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要点的基础上,充分领会课程精神,根据课程中的基本理论,提炼出重点和难点,以问题为核心、综合教材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设计是在教材基础上的再创造。”[1]对于专题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学术界已经有过一定的讨论。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专题式教学的如下四个特点:第一,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形式。专题式教学也叫“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的形式将讲授内容进行展现。把“原理”课中章节标题下主要问题进行整合和集中,形成一个大问题就是专题。以问题设定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着力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题式教学以教材为依据。完全撇开教材自讲一套,那是严重脱离正常的课程内容教学的。专题式教学不是完全撇开教材,教材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指南,凝聚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精神。专题式教学充分尊重教材内容,在把握课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和难点,按照课程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材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概括,形成相互连接又相互独立的多个主题。第三,专题式教学以研究为手段。专题教学讲究“专”,涉及理论的应用价值和思维方法,甚至多个问题的综合分析,所以只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真正做到“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和“由抽象到具体”的内在统一。第四,专题式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目的。学习“原理”课,不是仅仅为了记住基本原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因此,学以致用才是“原理”专题设计的落脚点。

了解事物才有可能提出解决事物的要领,专题式教学的特点为我们的具体方法设计提供了依据。在多年来教学实践中,“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始终是一个长期困扰教与学两方面的难题[3],同时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也影响着教学效果。而综合前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四个特点,遵循教学内在的规律,我们正视以往“原理”课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如下四条“原理”课专题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原理”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专题式教学要充分尊重教材内容,在把握课程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只有从整体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完整地把握住其精神实质、全面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专题设计要涵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的思想体系,也要注重理顺专题与专题之间关系,不能相互重复和脱离,使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知识层面、思想体系上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2.时代性原则

“原理”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道德素养,而其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不仅包括国际形势、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热点,还包括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从现实中去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原理”课设置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专题设计上,要紧紧抓住知识的主干,面向社会大课堂,将每章节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

3.导向性原则

专题式教学以问题设定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着力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思想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我们期待学生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到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的价值观得到引导、重塑和强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聚焦于知识点的传授,忽略核心价值的引导,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在追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任何形式的创新都要突出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专题设计以问题为导向,才有助于帮助学生转变“要我学”的被动思维,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树立“我要学”的愿望和动力。

4.释难解惑原则

“原理”课内容多、课时少是困扰教学安排的重大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讲全知识点又突出重点、难点,成为了专题设计中要处理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理论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专题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突重释难解惑的原则。一方面对学生中学已经学过的内容要精简讲解,另一方面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分析,以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原理”课专题的设计

从以上四点原则出发,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及其组成部分按照内在逻辑与原理的运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模糊认识,组成一个专题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十个专题,具体情形如下:

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主要内容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当今中国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二专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主要内容为: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实践与物质世界、意识及其与物质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第三专题“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及其规律”,主要内容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和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专题“人类认识的物质性和辩证发展规律”,主要内容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及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第五专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主要内容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第六专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七专题“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为: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八专题“垄断资本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内容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经济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九专题“社会主义及其发展”,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第十专题“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专题及其具体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教学对象的不同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作出调整。

三、“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

专题式教学对“原理”课专题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新的标准,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设立了新的门槛。为了能够保证“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实效和质量,本文认为要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与“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1.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专”,即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思维方法,而且要求教师“博”,即能够将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难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联系,进行全方位研究。为此,应该提高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加强在职学习,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次,提倡教师集体备课,举办相关问题研讨会。利用集体智慧对“原理”课中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加深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上多使用讨论式、辩论式、问答式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思考研究的学习习惯

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摈弃了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理解马克思主体基本原理。“原理”课是研究性学科,只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体系,才能把原理运用于解释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此,必须培养学生思考研究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在专题中增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鼓励小组实践、小组讨论等团队合作形式,以便学生在团队中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科研意识。

3.改革“教”与“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教”与“学”的风向标,无形之中指挥着教学方向。在传统的“原理”课考核方式中,对于“教”的考核主要是看班级平均分数和教案,对于“学”的考核主要是看学生考试成绩,这些考核结果都取决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记忆情况,不能体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因此,改革“原理”课“教”与“学”考核方式是保证专题式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对于“教”的考核,不仅要看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应该考虑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同时,向授课学生发放“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客观评价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对于“学”的考核,一是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学生在平时作业、课堂上的表现进行量化,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二是要增加对主观考题,比如加大材料题、案例题、讨论题等题目在期末考卷中的比重,减少客观性考题,突出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3]萧仕平.学习兴趣的多向度营建——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方式尝试[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版,2012(3).

[4]邓纯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特性的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0(4).

[5]姜秀英.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课顺序——高质量实施“05方案”的重要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

[6]张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趣味性融合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

[7]尹晓敏,孙佩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8]闵建杰.论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兼论在《道德法律基础》中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