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015-03-21 02:02张婧群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教练目标

张婧群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32)

教练技术是借助教练思维、教练方法、教练态度、教练技巧和较为完善的心智模式来挖掘个体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团队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过程[1]。在西方国家,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导和领导技术,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教练技术这一概念于1995年开始被引入中国,2005年成立了中国教练协会,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项技术,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教练技术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在教育学领域当中的应用与实践不足。因此,本研究尝试把教练技术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之中,形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练计划模式,通过教练技术的干预活动,切实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绩效和管理绩效水平,进而开发出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新模式。

一、教练技术的相关理论阐述

(一)概念释义

教练技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网球教练员添?高威所提出的“集中注意力法”,到了80年代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进而产生了“企业教练技术”的概念。对于教练技术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观点和看法,如:教练技术是通过一系列沟通来转变员工思想和态度的方法;是提高员工创造力和绩效表现的过程;是从客户自身的角度和目的出发,教会被教练者采取行动的步骤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激发其潜能,实现对成果的创造;是依靠完善的心智模式来发挥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一种手段。综合以上的观点,教练技术是帮助被教练者明确自身的目标、价值观和角色,改善心智模式,使之正确掌握处理问题的经验,并在现实中灵活地加以应用,从而激发被教练者的潜能,提高工作绩效的管理模式。

(二)教练技术实施的基本原理

教练技术理念的人性假设是把每个人都要看成具有创造力的个体生命,教练的作用在于了解被教练者的内在需求、帮助其认识现行的状态,以达到设定的预期目标。因此,教练技术是从员工的心态出发,借助信任、指导、激励等多种管理手段,帮助员工改善行动,最后达到预期的结果[2]。与传统的管理方法相比,教练技术强调从企业员工出发,把员工看成企业创造性资源的主体,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并把这些资源转换为生产力。在心智模式与结果改变模型中,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哲学体系,以心态改变(价值取向、价值评价)为出发点,以行为改变为依据,最终实现对结果的改变。另外,教练技术的核心公式为:绩效(Performance)=潜能(potential)–干扰(interfere),即:P=P-I[3]。我们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被教练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当外界的干扰为零时,外显的绩效等同于内在的潜能。也就是说,现实中的诸多干扰会影响人的行动,妨碍个体潜能的发挥。

(三)教练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练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主要是靠教练来实现,教练的能力直接关乎技术的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练需要具备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4]。其中,聆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收集被教练者的心声,抛开个人的主观臆断,搜集被教练者的相关信息;发问是了解被教练者的心态,发现问题,解除他们的困惑和疑问,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启发和帮助寻找答案的过程;区分是教练厘清事实真相,了解目标与期望、事实与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被教练者的真实状况,帮助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盲点,形成正确的处事模式和职业信念;回应是教练通过自我的经验总结,反馈教练技术的实施效果,让被教练者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弱点,以进一步调整目标、建立信心,提出新的挑战。在教练技术实施的过程中,教练实施者只有娴熟地运用这四种能力,才能提高被教练者的认知水平,否则会引发被教练者的抵抗情绪,无法达到有效开发被教练者能力的目的。

(四)教练技术实施的基本步骤

教练技术的实施首先要确定目标。目标是个人、部门、组织所期待的结果,是教练和被教练者通过共同的努力一起实现和超越的境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教练常常会把个人的目标强加给被教练者,使被教练者被动地接受,而不愿主动去追求目标,面对目标的选择会表现出犹豫不决。因此,教练在设定目标时要了解被教练者内心的需求,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步,反映客观事实真相。在这一过程中,教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反映事实真相,帮助被教练者客观地了解自身的行为与心态、行动与口号、表象与事实之间的差距,以摆脱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看法,由此推导出自己所要的“事实结论”,看清事实真相,建立与他人真诚、平等、信任的沟通关系。第三步,迁善被教练者的心态。教练领导的核心在于改变被教练者的心态,使被教练者的心态得到迁移修正,表现出行动上的积极主动性。第四步,付诸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制定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计划过于简单,会使被教练者失去实现目标的兴趣,难度过大,则会产生对目标的畏惧情绪,失去教练技术实施的本质意义。教练技术实施的这四个阶段共同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模式,各个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根据确定的目标才能发现客观事实真相,实现对心态的修正迁移。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完成教练技术目标设定的意义,体现教练技术实施的价值。

二、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理念

首先,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机和潜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教练要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探索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实现对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其次,把教练技术作为一种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手段。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需要发挥各类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政府资源、用人单位资源和学校资源,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使其共同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

最后,将教练技术其本土化。这就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现状,设置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彰显就业指导课程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三、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操作

为了进一步验证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长春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教研室作为实验中心,以各学院为依托,成立教练专项工作小组,统一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计划和项目实施过程。

教练技术的开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制定实验计划,包括:实验时间(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组织方式。第二个阶段,选拔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练人员,人员组成包括学院辅导员、副书记、学生处团委、招生办、就业工作指导处工作人员,并聘请了部分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工作人员。并对选拔的人员依据专业特点、行业分布和职业类型特点进行分工、培训。第三个阶段,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对教练技术的实施进行宣传,组织学生网络报名、选择教练,并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筛选和组队。第四个阶段,教练技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由教练员和联系人共同商议,活动的频率为每周进行1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每个月组织1次集体活动,项目组对活动质量进行监督。第五个阶段,每次教学活动和小组活动结束后,教练技术活动小组成员要撰写学习总结报告,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开展相关的调研与评估工作,各教练技术活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共同研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练模块的内容设计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主题,即大学生就业技能模块、职业素养提升模块、职业环境探索模块和自我优势挖掘模块,由此形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模块框架。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练模式设计中,把生涯教育纳入到教练技术项目活动中,开展的形式包括实践演练、团队拓展和教练技术三种,并聘请知名的教练人员进行集中的讲座教学,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练模式设计应使学生深入了解、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政策,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应试求职的各个环节。

五、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效果评估

经过一年的教练技术实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在教练课程模式、教练技术理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参与教练技术训练的大学生涉及96人次。从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来看,93.8%的学生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85.4%的学生通过教练技术学习加深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了解,77.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5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78.1%的学生认为个人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广度和深度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借助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5],对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干预效果进行了测验。其中,教练技术干预前自我效能的测试结果的均值为167.4分,干预后的测试结果为188.2分,干预前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2)。职业决策困难干预前自我效能的测试结果的平均得分为93.4分,干预后的测试结果为73.5分,干预前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0)。干预效果的统计结果表明,教练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自信心、职业定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改善。

六、结语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起到明显的正迁移效应,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和发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教练技术的实施对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均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实施只是本研究的一次尝试性探索,对教练模式的持续开发、教练课程的结构性设计依然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陈国海.企业教练技术的发展现状[J].商业经济文萃,2005,19(3):76 -78.

[2]刘妙玲.人本管理与企业教练技术[D].广州:暨南大学,2004.

[3]杰瑞 W·吉雷,纳塔涅尔 W.鲍顿.绩效教练[M].万娉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韩威,魏搏,蔡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9):83-85.

[5]吴燕.国内教练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培训效果迁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教练目标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贪玩教练
加油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