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课程的研究对象与价值

2015-03-21 02:0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学效果学校

丁 峰

(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我国学者普遍将课程划分为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隐性课程。文化类课程指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课程、地方性的教学课程、特色的校本课程。实践类课程指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学校的学生会和团委等学生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活动类课程包含体育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班级中的兴趣小组等。隐性课程是指学校的教育环境(包含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输给学生的一些非公开性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隐性课程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现象,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显示了不同学科的特点。

隐性课程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但与显性课程相比,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广大教师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教师的阅历、主要思想倾向、价值观念等,但这些没有引起教师的充分注意。所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隐性课程成为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

一、隐性课程的研究对象

隐性课程研究涉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对象:

其一,学校计划教授的课程中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

其二,学校的校园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指校内教学楼的布置、教室和实验室的设计和布置、学生运动场地的设置等。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学习气氛、校风学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班级文化生活和组织气氛等。

其三,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安排、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

其四,教师的人格与教学方式、领导方法等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

二、隐性课程研究的价值

隐性课程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隐性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隐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影响比正规课程更加直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为有利。隐性课程对学生在短期内的影响暂时不能准确地得到测量和评价。对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将拓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视野,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著名教育学家范兰丝认为,隐性课程是一个潜在的概念,我们一旦了解或发现它,就可以把它“作为描述问题的一个工具”,“作为对学校教育进行社会批判的手段”,“作为有助于打开通向未来知领域大门的一种观点”。

从宏观理论层面研究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是:

其一,开拓课程研究的新视角。隐性课程能够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观察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而完善和拓展学校的学科教学体系。隐性课程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有效地发挥了其教育功能,有助于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使教师有更为广阔的教学视野。课程资源是由教科书、学校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多种内容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由于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制约,一些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科书是主要的课程来源,而没有充分重视学校的整体文化、教师的风格特点和班级中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

其二,扩充教学内容。隐性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传递知识和经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哪一种形态的隐性课程,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客观地传递给学生知识和经验。例如,学校的组织规则和条例纪律、行为标准、学生规范标准等以隐形的文化理念作为规范,使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汲取知识和经验。隐性课程对发展学生非智力方面的素质极为重要。学生非智力方面的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唤起其学习热情,会在无形中极大地提高其学习效果。

其三,弥补学校正规课程的不足。隐性课程具有特殊的智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隐性课程强调家庭、社会关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者精心构造的校园文化环境,隐含着真、善、美的法则和内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研究隐性课程的积极意义是:

其一,提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新方法。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隐性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隐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影响比显性课程要更加直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更有利,成为教师和专家不得不重视的重要内容。对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和实施必将拓展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视野,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隐性课程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其三,有利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果单单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将会造成课程内容的失衡,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内容的扩充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语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隐性课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在课程研究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广大教育者逐渐加强了对隐性课程研究和改革的重视程度,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潜能,提高其文学素养。做好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使之与学校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

[5]段巍.发挥好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

[6]赵正铭.潜在课程论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猜你喜欢
隐性教学效果学校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学校推介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