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报纸的文学副刊问题

2015-03-21 03:28
文学自由谈 2015年5期
关键词:副刊版面报纸

●文 李 更

地方报纸的文学副刊问题

●文 李 更

关于报纸的副刊问题尤其是地方报纸的副刊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结果。

作为传统的纸媒,由于近年来受到网络媒体的强大冲击,按照某些观点,叫逐渐式微。因为大部分报纸的主要负责人都是新闻专家,面临发行量大幅减少、广告量也大幅减少的困境,他们在查找原因的时候,居然有不少人把问题归罪于副刊尤其是文学副刊。他们似乎一致认为,现在的精短阅读已经从报纸转向网络、转向博客之类,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简单到直接把副刊减少版面,甚至全部关闭。

至少近十年来,全国确实有不少报纸特别是地方性报纸把副刊版面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甚至一些报纸已经因为发行量减少广告量减少而面临倒闭,他们除了等待政府有关部门的援助,几乎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问题是,纸媒的问题是不是副刊的问题?或者说,副刊有没有问题?

纸媒通常被网络媒体称之为传统媒体,除了杂志,主要指报纸。一个界定,传统,内涵好像包括在守旧里面,对于网络媒体而言,传统意味着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泥古不化。副刊作为传统报纸的三大支柱版面,从有报纸那天,就一直稳坐钓鱼台,广受读者欢迎,这种局面其实一直就没有改变,为什么有些报纸的操作人会认为副刊是报纸问题的症结所在呢?表面上看应该涉及到相关负责人的口味,也就是爱好与偏好,他们不看副刊,并且认为社会上看副刊的人是小众,属于无效人群。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点,报纸并不是一个版面,一家综合性报纸一般都有十几个版面甚至几十个版面,每个版面都有其固有的读者,各个版面的读者有时甚至是排他的,比如看体育的可能不会看娱乐,看文学的可能不会看时尚,作为总编辑,需要掌握这个平衡,不能厚此薄彼。

必须解决的,应该是各个版面的编辑问题。很多报纸的总编辑有一个误区,不重视编辑的专业性,把所有的编辑都归于一个类型,就是螺丝钉型,领导把他放在哪个岗位,他就应该在哪个岗位负责到底,而常常因为用人失查,把体育专家调去编副刊,把经济专家调去编娱乐,把作家调去编新闻,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有些报纸是不能解决专家的实用问题的,领导们往往想到的是我们是报纸,报纸需要的是杂家。这个观点应该也没有错,但是,如果让不同的专家编辑他们相应的版面是不是更好一些呢?这个方面,上海的报纸做得非常好,他们每个版面的编辑都是所编版面的行家里手,其权威性在社会上也是公认的。想想看,每个版面都是专家编辑,这些版面综合起来,就是一份非常有质量的报纸。这样的报纸,读者面是相当宽的。

就在许多报纸的负责人把报纸面临的困境归罪于副刊的时候,一些有见识的报纸却是逆流而上,他们不仅没有缩减副刊版面,反而大幅增加了副刊版面,甚至将副刊版面杂志化,比如说《南方都市报》。不仅如此,《南方都市报》甚至扛起了发展文学的大旗,他们在文学副刊的基础上,面向全世界,启动华语传媒文学大奖。事实证明,他们的改革是为报纸的发展加分的。

还是以副刊为例,民国时期,报纸副刊的重要性是和时政新闻一样的,编辑那些副刊的人,往往也是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使得当时的副刊极具社会影响力,他们对于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国语言的改良甚至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具有重大技术性的推动性的。主要副刊对于社会文化的消费是起到引导作用的,这一点适应于今天的中央级报纸。对于地方报纸而言,副刊应该是个什么形象,这才是关键问题。

一些地方报纸的负责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媒体进行从属性思考,每次改革版面总是习惯性参照北京报纸参照省属报纸,唯其马首是瞻。这样改版,当然省事,而且保险,成本低。但是,从目前各个报纸发展的不同可以明显发现,地方报纸和其他报纸并没有可比性,因为他们的受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个外地人到了你那个地方,如果他需要了解当地的各种情况,他会去买一份《人民日报》吗?显然不会,他自然地会选择当地报纸。那么,问题来了,当地报纸给他提供的信息是什么呢?国内国际新闻,网络上有了;体育新闻,网络上也有了;娱乐八卦,网络上更是铺天盖地。这样的版面,对于一个外地读者,几乎等于废纸。一个外地人到了你们这个地方,他的需求应该就是地方报纸应该积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比较靠谱的答案。他是走亲访友,他是休闲旅游,他是想找工作,他是落地生根,他是创业发展,他是纯粹过路,这些,都是地方报纸必须了解的事情。

许多年以前,不少报纸,特别是地方报纸,为了吸引炒股票的读者,专门留有版面刊登股市行情,多少年一成不变。我曾经提出整改,那些密密麻麻的行情表格,不仅是老花眼看不清,对于隔夜信息又几乎没有参考价值,尤其是七年熊市,股票版面无人经眼,造成很大纸张的浪费。最后这些表格还是自己了断。同样如此,我们现在的地方报纸的体育、娱乐版面,也有当年股票行情表格的嫌疑。多少年以后,我们可以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结果如何。因为我们现在的体育、娱乐新闻几乎无一例外来自于网络报道,报纸再怎么紧跟,最快也是次日见刊了,而网络却可以事事关心、时时更新。

正确的解决地方报纸的出路问题,我觉得可以用六个字来明确,就是:本土、深度、原创。

首先是加强当地社会时政新闻的及时挖掘,对重大民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尽量避免撞车网络,可以和网络互动,但是不要跟风网络甚至抄袭网络,并且在地方性报道方面,一定要走在网络前面。不要回避地方问题,尤其是网络上已经甚嚣尘上的地方事情,鸵鸟政策是行不通的。

对于新闻来说,长期以来有个观点,一个字,快。求快求新,这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但是我们纸媒今天再怎么快,也不可能和网络比了。当年美国有个记者叫约翰·根室(John Gunther),曾经被报社派到欧洲各个地方,但是他一直没有在第一时间抢到及时新闻,几乎被同仁一致认为不适合做一个称职记者。还是报社的老板发现他的特质,就是他对新闻的背后以及深度的认识与分析,远远高于一般人。果然,这个人日后以一系列内幕报道获得普利策奖。今天,当年那些用电报抢到的消息已经没有人提到了,但是约翰·根室的包括美国内幕在内的一系列书籍还在影响世界的新闻从业人员。这就是深度报道的魅力。深度报道不仅需要一个记者的观察力,更需要一个编辑的分析力。从地方报纸而言,如果我们硬件上不能做到新闻的快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培养有分析能力的编辑,通过编辑的再表达,让思维更发散,让日常发生的事情还原其本质的深度,这样反映的新闻才能保值增值而不是贬值。

再要加强的,就是副刊的发展问题。今年以来,很多地方调查发现,副刊的阅读受众大幅度升高了,反应灵敏的报纸已经开始逐步恢复副刊的容量。在天津,为老年人办的报纸十分受欢迎,而这些报纸的重要版面是副刊。因为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老龄化日趋严重,有的地方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过20%,大量的老龄人口给社会带来新的消费出口。即以报纸为例,也许是因为老年人的固执,也许是因为长期的阅读习惯,大部分老年人还是执着于纸媒阅读,而他们最喜欢看的版面,恰好是副刊,尤其是文学副刊。

所谓本土、深度、原创,实际上都是副刊的特点。至少,副刊基本上都包含了这些特点。

最近,有新闻专家终于站出来指出,现在一些报纸从业人员总是强调纸媒的困境,其实是把财务问题和业务问题混为一谈了。当很多人在谈论纸媒困境的瞬间,有没有人想过,是不是全部纸媒都“困境”了?纸媒里面有没有不“困境”的?如果纸媒困境成立的话,新媒体、自媒体就不“困境”了吗?

当年,博客出现的时候,一直在暴涨的晚报、都市报都受到强大冲击。但是后来,博客快死了,是因为微博的原因;微博仅仅热闹了两年,微信又来了。今天,甚至有人认为朋友圈对微信也有点厌倦了,因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连门户网站都沦落成传统媒体了,事实上,新媒体、自媒体的困境来得更快。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一般只能热闹两三个月,然后迅速进入瓶颈期,许多人取消关注。现在的社会竞争就是如此残酷,一个新媒体在迅速干掉别的媒体以后,又被更新的媒体干掉。年轻的用户肯定是水性杨花喜新厌旧,经常在培养一种新的习惯的同时立刻抛弃一种老的习惯,所以专家说,这对新媒体创业者是个天大的麻烦。

还是当年,当电视吸引大家眼球的时候,中国的电影院门可罗雀,那时的明星还不如摆地摊的收入多。当时几乎所有人,连电影人自己也认为,中国的电影完蛋了,都纷纷改行演电视剧去。但是今天,大家都看到了,电视机并没有消灭电影,电影院经过凤凰涅槃,起死回生了,电影演员通常都是高收入人群。同样,纸媒的困境也不是一律的,纸媒除了报纸,还有杂志。为什么在报纸频频喊困境的时刻,杂志却是铺天盖地?美国有调查显示,2004年,全美国的杂志广告额只有报纸的一半,到了2011年,美国杂志的广告额已经超过了报纸的广告量。在中国,不少做得好的杂志广告收入也大幅提高,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人物》《博客天下》《财经天下》《新周刊》等等,内行人都知道,其实杂志就是报纸副刊的组合体。认识到这一点的媒体人会很快做出决定,比如《南方都市报》,他们就把副刊进行整体组合,同类合并,把副刊杂志化。

有人说,目前报纸的困境是因为产能过剩。在中国,报纸有一千九百多种,传说中的纸媒倒闭,其实主要是报纸,很多城市都有报纸倒闭的消息,兔死狐悲,连锁反应。但是专家认为,这实在是好事情,让那些高耗低能的报纸倒闭,就像实体经济领域里的关停并转小钢厂一样,不仅节能,还可环保。早死早投生,早点把那些年轻的新闻人从要死不活的纸媒里面解放出来,可以尽快找到更好的出路。实际上,中国的杂志要比报纸多得多,有九千多种,杂志为什么远比报纸赖活?

所以还是必须说回副刊,副刊的读者,往往有着坚毅的排他性,就是只读副刊,他们中有许多是算着日子等待副刊的出版,许多人都有收藏副刊的习惯,有了好文章,他们会奔走相告,一片冰心,纸贵洛阳。所以把副刊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这种把副刊分散编辑,还是一种旧观念,就是认为副刊是凑数的,是从属地位,是花边。为什么不能让副刊也唱回主角呢?难道副刊的改革真的这么困难吗?

猜你喜欢
副刊版面报纸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