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不如痞(外一篇)

2015-03-21 03:28
文学自由谈 2015年5期
关键词:贝内特冯唐女王

●文 狄 青

春风十里,不如痞(外一篇)

●文 狄 青

我一直钦佩并且羡慕活跃在文坛上的一类人,他们虽未必被仙人点化,却似乎天赋异秉,给人的印象是,对于这个纷繁世界里的诸多纷繁事,他们只是不愿去做而已,一旦去做了,便一定可以做成,且又一定能够做好。远的举如当年的海岩,一边照应着那么大的一摊子生意,一边忙里偷闲地写小说,鱼和熊掌得以兼之,钱与名声一个都不能少。近的举如正当红的冯唐,与海岩不同,这个随时随地将他的各种各样显赫身份挂在嘴边的男人野心里仿佛长着牙齿,他要银子,也要名声,更要传世和不朽。

瞧得出,冯唐颇得意于自己显赫骄人的成功背景和难以抗拒的个人魅力——北京五环内土著出身,在中国最好的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妇科肿瘤疾病学博士学位,轻取美国收费最高的名校MBA学位,一打算做生意便做了麦肯锡的合伙人,一想入国企便做了国企的CEO,一想去香港便取得了香港永久居留权,一想当作家便被京城大小书商“共奉”为70后纯文学创作第一人,一想要泡妞北京四九城内的姑娘便纷至沓来,一打算开博其粉丝量瞬间飙至两三百万……其作家身份跨界又混搭,却能借风有风,借水得水,借力打力,令只会在书斋里苦熬苦挣苦逼的广大文学屌丝于羡慕嫉妒之余,想恨都已绵软无力。

不知别人以为如何,我总感觉冯唐骨子里本是个老实孩子,他的文字看似不太老实,其实还是传统路数。只不过作为写作者,冯唐仿佛古时的将军出战,为了掩饰自己小白脸的真实面目,非要给自己戴上一副张牙舞爪的吓人面具不可。一来二去的,连他自己对他所戴的那只面具也深信不疑。冯唐说自己偏爱的个人身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文人、商业人士、古器物收藏者”,而“协和妇科博士”则排在最后。他对记者讲,自己有“铁人三项”,这三项便是“坐飞机、开会与喝酒应酬”。往往是“每天7点起,8点开始开会,晚上6点开始喝酒。一个星期平均飞三个城市,一般在飞机上或周末写作”。冯唐的高调,似乎是有意要把那个文学上的自己朝“痞子”方向生拉硬拽,以中和他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金领”与“正人君子”的身份。冯唐想的其实也没错,一个曾经的学霸,一个在中西商界皆如鱼得水的“漂亮朋友”,如果我们从他的小说里只能看到中规中矩的校园生活和商场暗战,那又有什么意思?而“痞”,则是文学的一把利刃,至少比前者更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再比方说,当许多人对冯唐的小说尚在耳闻阶段,其语录却已然在市场上大卖且流行了。而这些语录无一例外地总带着那么点儿 “痞相”——“流氓是种爱好或生活方式仿佛写诗或是画水粉画,只要心不老,流氓总是可以当的”。“我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妈妈们一面暗示女孩男人的凶险无聊以及要洁身自好,一方面教导女儿对颜色的品位以及衣服搭配作为将来勾引男人的理论指导。”……冯唐的这些文字貌似有哲理、好玩,实则轻飘,也难说没有媚俗的成分。在这里,“痞”既是以广招徕的武器,也是横接竖挡的利器。

一方面要强调自己的精英身份,一方面却又刻意给自己扮出“痞相”来,有的时候会有“两层皮”的感觉。就拿我以为冯唐最好的小说《万物生长》为例,尽管要表达的是大学时代泡妞问题,但在语言和结构上都还是很有力度和方法的。但许多人包括作者自己,话里话外却非要把这部书往中国版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上扯,就有点儿无聊。一个千里挑一的中国医科大学的高才生,与塞林格笔下那个晃晃悠悠四处逃学的中学生没有半毛钱关系。我看了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说实话,真就觉得那么回事儿。也怪,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并不是电影里有冯唐个人影子的主人公秋水,也不是娇艳女人范冰冰,而是沙溢所扮演的带点儿搞笑性质的教授,那是一个串场人物。

冯唐似乎不止一次上过“作家富豪榜”,他在香港出版的《不二》《素女经》两本“情色小说”,据说长期占据了香港书市畅销书的榜单。后者是李银河给他做的序。李银河称《素女经》是“纯得不能再纯的纯文学”,“性原来可以被写得如此美好”。冯唐拿这些话来炫耀也不为过,可是他却说:“实际上,黄书和纯文学,这个还是不同的,一读就知道。《金瓶梅》《肉蒲团》《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中外文学脉络上就一直有这一类,我希望《不二》《素女经》能够续上它们。”貌似自信满满,读来还是有点儿那个。你说我把自己跟大师们并列是高度自信吧,没有错;你要骂我是不知天高地厚吧,我原本说的就不认真,你难道没读出我话里的“痞相”吗?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冯唐曾经讥讽作家董桥是“以写青春美文出名的东北糙汉,经常在《希望》《女友》之类的内地时尚杂志上发文章”。董桥的文章发在哪里与他的文字水平有关系吗?《女友》难道就是不入流的刊物?同样,冯唐瞧不上韩寒,他讲《三重门》大卖这样那样的不好,大卖显然不是一种罪过,他的书又何尝没有大卖?当然,我觉得冯唐的《大是》一文无疑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写韩寒写得最好的文章,远比某些只知道张嘴骂街的大学教授的文章要好过不知几公里,可是,他与韩寒在好多地方,我怎么觉得很有几分相似呢?

在京城,有人常习惯将冯唐与王朔拿来比较,并且说“如果二者都是痞子,冯唐应该是有成就的新痞子,比起王朔来更多了一分才华”。我觉得二者还是不好拿来比的,王朔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力显然都不是现阶段的冯唐可以比的,即使是比“痞”劲儿,王朔的“痞”更多是骨子里的,冯唐的“痞”更像是做出来的。当然,如果单纯说冯唐的随笔写得比王朔好,我也不抬杠。

冯唐的短篇小说《麻将》,原本篇幅就有限,其中却参杂有长达半页还多的日本AV女优名单。我想知道的是,冯唐用如此大篇幅将日本AV女优逐一列出展示,是想达到何种效果呢?是证明他知道的AV女优人数多,还是……实际上,随便一个整夜不睡挂在网上的屌丝恐怕都会比他列出的更多,我想原因恐怕只有一种,那就是作者要不遗余力来表现自己“痞”吧!就像有人要证明自己是作家堆里官做得最大的,而冯唐则要努力表明自己是作家堆里最敢“痞”的。

冯唐本名张海鹏,相信他倘使以张海鹏这个名字混迹文坛,其难度一定会比如今要大。尽管张海鹏这个名字不能影响到他早年于协和学医,后牵手麦卡锡转战商海,也不会影响到他“烧钱买老器物”,但一定会影响到他在文坛的成功。

“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句话出自冯唐之口,被众多媒体称为“金句”,这也是被引用最多的冯唐语录,俨然已成“经典”。但我却想给改成“春风十里,不如痞”。说实话,在我看来,抛开冯唐有意无意“做”出来的“痞相”,他的随笔比他的长篇小说要好,他的长篇小说比他的短篇小说要好得多,就这样。

意想不到的好处

1941年12月,因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举全国之力参战,各行各业都被动员起来,道布尔迪、企鹅、兰登书屋等美国国内著名书商组成“战时书籍委员会”,他们以最快速度推出了“部队版平装书”。这些书依照美军士兵制服口袋大小“量身定制”,内文采用新闻纸,封面采用再生纸,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量印刷,免费发放给每一位参战的美军官兵。

从1941年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短短四年间,“部队版平装书”共计出版了1322种、1.2亿册,美军人手数十册。他们在转移途中读,在甲板上读,在营地里读,在防空洞里读,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读……许多人就是在战争期间结识了海明威、福克纳、康拉德等作家的,就是在枪林弹雨的间隙喜欢上了《简·爱》《烟草路》《布鲁克林有棵树》等纯文学书籍的。尤其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受官兵欢迎,十五万本被运往欧洲战场竟然还不够,其作者菲茨杰拉德最终得以跻身美国大作家行列,应该与美军官兵对他的追捧分不开。

“战时书籍委员会”培养了一代美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被后人称为“意想不到的好处”。要知道,在此之前,许多美国士兵尤其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士兵是根本没有阅读文学书籍之可能性的。二战后,这些“非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多半保留下来,影响了他们一生,也影响到美国主流社会对文学经典书籍阅读的喜好与重视。

我手头有一本书,名字就叫《非普通读者》,作者是英国作家艾伦·贝内特。书中的主人公的确是一名严格意义上的“非普通读者”,但她不是美军士兵,而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作家贝内特笔下,伊丽莎白二世因为偶然因素变成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从前女王在接见人时常常会问:“你住在哪?那里堵车吗?”现在的问题则变成了:“你最近读了什么书?”女王还定期给首相送书,并检查“作业”,让首相谈读后感。甚至,在会见外国首脑时,女王也在谈论书。比如她在与法国总统见面时,女王急于要和法国总统探讨的不是“国际大事”,而是法国荒诞派作家让·冉内的作品,而最感到尴尬的则是法国总统,他竟然不知道本国还有一位叫冉内的作家。

在这本书里,女王喜欢的作家不仅有热·冉内,还有乔治·艾略特、E·R·福斯特、托马斯·哈代、萨尔曼·拉什迪等不下几十位作家。作为一部纯粹虚构的文学作品,伊丽莎白女王成了作家意图表达个人思想的“道具”。在贝内特笔下,文学与书籍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比政治或国家大事还重要。

伊丽莎白女王并没有因为贝内特把她写进小说而且还是主人公不高兴,反之,她两次打算授予贝内特爵位,但却都被贝内特拒绝。因为贝内特把女王写进他的小说并不是要去讨好谁,而是因为1997年,贝内特被查出了癌症,在之后的日子里,阅读成为他战胜病魔的重要支撑与手段。贝内特在阅读中获得了动力和“新生”,所以,他在病情稳定后,用《非普通读者》这部畅销书告诉读者阅读对人的好处,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能够从书籍中得到帮助和力量。

无独有偶,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2009年被查出癌症。此后,她深居简出,减少了写作,把大多数时间用来阅读。在治疗的间隙阅读,在休养的同时阅读。2013年,门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身体原因,她没能去瑞典领奖,但她在此后多次的表述中,都讲到阅读对她写作和身体的裨益,胜过许多食物和药物。

科学研究发现,仅仅六分钟的安静阅读就能将人的压力水平减少超过三分之二,好过听音乐和外出散步。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所需要的注意力能使大脑放松,能松弛紧张的肌肉并降低心率。换句话说,高质量的阅读不仅可以增添智慧,还可以给阅读者的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当年的许多美军士兵都是走出校门后第一次拿起书来阅读,很多人起初只是缘于无奈和无聊。战争的确改变了世界格局,而阅读却改变了一群人。

猜你喜欢
贝内特冯唐女王
贝内特称不参加新议会选举
“女王”
敬与恕
敬与恕
冰上舞蹈搭档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女王之忠犬
女王之忠犬
轻女王
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纪念贝内特·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