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2015-03-21 04:15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职业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邓草心(梧州学院文法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摘要]工作本位学习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将工作经验纳入高等教育范畴,将教学过程直接带入工作场所,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培养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实施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克服过于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工作本位学习;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一、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

1.相关文献综述

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发现对于工作本位学习,国内外学者有若干种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工作本位学习是一种学习机制。如英国萨里大学工作本位学习中心主任大卫·格雷指出,工作本位学习不是学科或课程本身,而是一种手段,一种学习机制,一种课程教学的方式,将高等教育层次的学习置于无报酬或有报酬的工作过程之中。有学者将工作本位学习视为一种教育计划,如我国学者黄秋明认为,工作本位学习实质上是一项强调个体参与职业实践的合作教育计划,该计划在工作现场施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建构与职业有关的技能和知识,重在“学”而不是“教”。徐国庆等学者也有相似的观点。美国技术评估办公室提出的是学习过程说,即工作本位学习是为学生的智力及职业生涯发展而于工作实践中设计开展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提炼、加强、扩展并应用学习的活动,发展学生在单纯的工作实践中无法形成的知识、态度、习惯和技能。英国高教质量保障局提出的是一种课程说,工作本位学习通常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和拓展,依据预先设计的具体实践和形成的学习结果来进行评价。

综合以上论述并分析,我们对工作本位学习可以进行如下界定:工作本位学习一方面把教学过程直接引入工作场所,另一方面将工作经验纳入高等教育范畴,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借助实际工作任务促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同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工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2.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

首先,“工作”的落脚点是学习,而学习则以“工作”为中心进行。运用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是把工作经验与理论学习融会贯通,从而避免脱离工作实践,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工作本位学习通过把工作经验纳入高校教学过程,赋予工作经验特殊的高等教育内涵,同时赋予整个教学过程以新的重大的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习的实质。在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中,工作与学习相辅相成,工作必须由学习主导,而学习则应接受工作性质的制约,满足工作需要。工作本位学习教学过程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统一起来,使工作与学习互相补充,充分体现了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其二,教学的地点。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其最为重要的特征表现在,工作本位学习教学以现实中的工作场所作为教学实践的情境和地点,将教学地点从学校课堂迁移到了写字楼、企业办公室、车间和厂房,在具体的工作场所中实施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学。其三,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在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中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就是员工,同时还具有雇员的身份。

其次,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应用同基于学科设置的理论学习具有同等的学习效力,皆为高层次学习,是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工作本位学习教学内容是在系统分析并评价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之后加以制定的,主要的依据是学生的职业方向与工作性质,而非来自于学科门类及其相关课程体系。一方面,在工作本位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完全地参与到工作中,工作本位学习要求学生不能是教学的旁观者,而必须担当特定的工作角色,承担特定的工作任务并履行特定的工作职责。学生通过在工作现场学习积累特定情境的实践知识,以工作经验建构属于自身的专属隐性知识,而非公共显性知识。另一方面,工作本位学习要求学生并不是简单地观察和模仿工作实践过程,更不是仅仅验证书本或来自于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并掌握一些技术性的操作技能非常重要,工作本位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完全参与工作实践之后,对实践过程产生个体体验和反思,在工作场所实践中积累和再创造创新性的知识。经验和反思是工作本位学习教学设计的导向和最终目标。因此工作本位学习教学的重点不是“教”,而是“学”,鼓励学生学会学习,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体验和反思。

再次,工作本位学习体现了多方位、多角度参与的合作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合作项目。工作本位学习由工作单位和高校联合开发,是一种联合开发的教学项目,与传统的学徒制有重要区别。而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和合作。这种合作教学由高校主导,其过程和结果都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之中,促进了工作本位学习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联系与沟通,强化了工作本位学习教学的程式和结构,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效率与质量。实施工作本位学习教学也要求高校必须与外部机构建立合作,所有的教学设计的制定必须有除高校以外其他部门的多方参与。工作单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高校与工作单位缔结合约,在教学评价和经费等多方面建立紧密合作。

二、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作用

在传统精英高等教育的影响之下,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都仿照重点高校,没有顾及行业和产业的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培养依据的是传统学科知识结构,实际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忽视了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责任和根本任务。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改革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缺乏而学术型人才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紧迫,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尝试调整自身办学,以满足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集中力量和资源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虽然地方本科院校开始着手转型发展,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属于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在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惯性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困难重重,从思想到行动、从观念到制度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依旧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只有确立以实践工作能力为培养重心,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以及培养能力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打破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受到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仍然以高深知识作为课程的着眼点和办学的归依,执意追求学科专业设置大而全,没有及时依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专业布局,难以舍弃学术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关注书面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沿袭从课堂灌输到书本学习、从做题到背题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之一,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培养更多具有工程、科技以及职业应用技能的人才。其次,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需要更多具有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并对生产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模式和就业岗位的变化对高级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加大,各种社会就业单位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掌握更完备的技能,并可以规划和管理自身的职业生涯。除了学历和专业,企业高层和事业单位领导越来越注重员工在工作态度上的责任感、进取心和奉献精神,要求员工具有解决具体问题、沟通、团队合作和终身学习的素质。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资质在日益复杂、灵活多变的工作场所中变得格外重要。再次,在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工作场所中的知识创新日益频繁。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场所的过程日益成为学习和知识更新、再创造的过程。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知识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重视以工作场所为本位的合作学习和教学活动。

2.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构建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高校一直坚持严谨的学科知识教育传统,强调学生的学术、专业知识系统理论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具有非常深厚的学术养成传统,职业教育则主要通过职业技术学校、继续教育、企业培训等途径来进行。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下,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的并不具有职业导向,人才培养并非为了从事特定的社会职业。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然而人才培养仍然延续扩招前精英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造成一方面学术型人才的过剩,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仍然匮乏。国家开始要求从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着手,构建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职业课程的比重,注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是我国应对劳动力市场对“可操作性”知识人才大量需求的政策导向。高等教育政策的职业取向意味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认同,迫切要求改变一直以来高校所沿袭的精英教育传统。这种改变需要用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补充或取代传统上为教学而教学和以灌输知识提供学科本位的教学。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适应高校课程的职业取向,满足社会和经济日益多元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更多人认识到,工作场所中收获的知识与学校课堂内所接受的知识具有同样的效力,且前者是在学术上得到认可的。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养精英,也是培养“知识工人”的途径,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重视工作本位学习。

3.变革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途径

传统中高校课堂是大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系统学习专门学科知识的主要场所,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由于大学学习和工作场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相脱离,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员工的高等教育经历,在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对于工作没有实际用处。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就业技能,更缺乏可持续就业的能力。调查证实,大学生的学习超过70%来自他们所处的整体环境及经验,并非仅仅来自大学的正式课程。这70%的经验也通常没有任何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以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核心,必须重视“从现实工作中进行学习”的需要。特别是与“课堂本位”的学习相比,工作本位学习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就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地方本科院校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

地方本科院校与当地企业建立并保持长期、密切、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保证工作本位学习教学高质量的关键因素。这需要校企双方花费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借助彼此共享的当地文化资源,并建立沟通,在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方面相互理解和支持,形成一致意见。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拓展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多依据当地企业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与创新,支持工作本位学习教学的发展,从而满足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当地企业应该协助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技术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工作场所和最前线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工作技能。

2.实施灵活多样的工作本位学习教学

工作本位学习教学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应该灵活多样。首先教学内容应灵活多样,帮助学生灵活地学习,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以及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本位学习以促进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以学习者获得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为目标。它不拘泥于某种特定模型,而是依据项目中各元素的特性及相互间的关系,结合学习者不同状态的综合考虑,确定其模式。如可采用不同课程结构的模式(如英国基础学位教育中的多种模式),也可采用不同学习类型的模式,如美国工作本位学习中的实地考察(Field Trip)、跟随工作的实地学习(Job Shadowing)、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青年学徒(Youth Apprenticeship),等等[3]。以支持与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时间、地点和方式,完成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投入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让其充分熟悉和反思自身的工作任务和角色。地方本科院校要特别重视在工作本位学习教学中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为当地企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

3.建构成熟的工作本位学习教学考核机制

要赋予工作学习本位教学中工作经验以学术意义,就必须对工作经验学习进行认可和赋值,建构一整套完整的、成熟的、全国范围内的,包含学分转换机制的考核体系,以确保工作本位学习教学的高等教育性质和层次。将学生在工作本位学习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工作经验实施统一认证并给予学分,使整个考核过程具有可操作性、透明度以及一致性,完善整个工作本位学习的教学过程,同时从制度上保障工作本位学习的教学质量。

在考核形式上,可采取总结(设计)式考核方式(与项目式教学相配套),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查理论条目的记忆能力。进行重复性工作的学生群体,可在理论学习后,总结自己的工作过程和对理论的应用体会,以期提高和规范;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学生群体,可在理论学习后,结合工作实际改造设计流程、产品和技术方案等,以期有所创新。技能考核可通过企业的评价获得信息。学校要和企业紧密合作,保证工作本位学习的落实[4]。

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必定是一个动态和渐进的过程,成熟的工作本位学习教学体现了高等教育在相关的高校、学生、工作单位三方主体之间达成的动态平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对象和劳动力市场的接收对象,一方面接受着高校带来的学术氛围、高深知识和价值观熏陶,另一方面要应对未来来自以工作为中心的就业单位的职业挑战,并探究与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其处于两种不同社会组织文化的会集点。地方本科院校和相关利益单位在实施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互相协调,提供和完善以工作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支持和促进学生收获有职业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教学结果,充分发挥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工作本位学习初探[J].教育科学,2005(4):53- 56.[2]黄秋明.“工作本位学习”:抵及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9- 60.

[3]龚雯.从美英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视角解读工作本位学习[J].教育与职业,2013(15):18- 20.

[4]路军,王立颖.从学校本位学习到工作本位学习—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4):61- 63.

(责任编辑:覃华巧)

[作者简介]邓草心(1981-),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梧州学院文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文章编号]1673- 8535(2015)02- 0103- 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Z158);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B382);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YB298)

收稿日期:2015- 01- 26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职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