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当前流行状况

2015-03-21 07:34曹建新齐莹莹徐国栋唐佩娟于海霞
贵州畜牧兽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体病流行病学感染率

曹建新,齐莹莹,徐国栋,唐佩娟,张 丹,于海霞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402)

猪附红细胞体病[1](Eperythrozoonosis suis,以下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以下简称附红体)寄生于猪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以发热、溶血性贫血、黄疸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传染病。该病是国家规定的三类动物疫病[2]。当前多数报道认为附红体病是多种动物均可感染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主要侵害动物的红细胞和造血组织。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传染源 发病猪、隐性感染猪或其它可能感染附红体病的动物。

1.2 传播途径 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1)水平传播包括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和媒介传播。血源性传播因素包括被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具、手术器具、阉割器具、断尾或打耳号器械、剪毛器具等,此外,使用被污染的血液制品(如抗血清)、猪群内斗殴和咬尾均可使附红体感染成为可能。媒介传播的最主要虫媒是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2)垂直传播主要通过配种怀孕传播给下一代。

1.3 易感动物 猪或其它动物。

2 发病历史

1950年,Splitter Wittiamson自患临诊叫作类无浆体或黄疸性贫血病的猪中发现附红体。此后,发现该病在美国颇为普遍。杨猛[3]综述了全球附红体病的分布:在世界范围内各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包括美国、南非、阿尔及利亚、肯尼亚、伊朗、法国、挪威、英国、芬兰、澳大利亚、前苏联、日本、荷兰、马达加斯加、葡萄牙、尼日利亚、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印度、以色列、韩国、新西兰、埃及、南斯拉夫、阿根廷、巴基斯坦、匈牙利、爱尔兰、德国、古巴、意大利、丹麦、捷克、莫桑比克、巴西、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报道了本病。

在国内,许耀成等[4]在1982年首次报道了南方红皮病猪血液内发现附红体。此后,国内各地不断有该病发生和猪群感染的报道,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内关于附红体病的报道有所增多,感染附红体的动物包括绵羊、山羊、牛、马、骡、驴、猪、犬、鼠、兔、鸡、骆驼、猫、狐、貂等,关于猪的报道占绝大多数。发生地包括山东、山西、宁夏、甘肃、云南、江苏、辽宁、河北、广东、陕西、内蒙古、江西、上海、浙江、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新疆、安徽、天津、北京等省、市、自治区。

3 当前流行状况

王宝琴等[5]用姬姆萨染色镜检法对粤西地区15个规模化猪场共计360头母猪和3头杜洛克公猪中具有发热症状的病猪耳血进行了附红体的检查,结果发现其中9个猪场的猪群为阳性,场阳性率为60%(9/15);发病场中猪阳性率为10% ~90%,发病率为15% ~20%,但病死率不高,且发现怀孕母猪有流产现象;疥螨感染与本病的发生有关,高温多雨季节(6—9月)发病较严重。杨傲冰等[6]用血液涂片镜检法对广东、海南、江西等地110个猪场的2 450份血液样品进行了附红体的检查,结果发现阳性场有102个,阳性率为92.7%。马海利等[7]用压片镜检法对来自山西省晋中、太原、大同、阳泉、晋城、临汾、运城、朔州、忻州及吕梁地区的1 702份猪静脉血进行了附红体检查,结果发现附红体感染率达100%,同时检查了50头哺乳母猪及其所产150头仔猪(1∶3),结果母猪及其仔猪阳性率为100%,即表明猪附红体高感染率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垂直传播。周廷宣[8]采用鲜血压片法对重庆西部定点屠宰场的屠宰肥猪、规模化猪场及散养猪群中抽取的共计882(头)份血液进行附红体检查,结果发现感染率达66.55%,且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猪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即肥猪群和哺乳仔猪群感染率分别为90.36%和34.68%。谢春芳[9]采用悬滴压片镜检与目的DNA片段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的10个区县、19个规模化养猪场172份血样进行了调查,发现上海地区猪的平均感染率为87.94%。张和平[10]用压滴法、瑞氏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相结合对宁夏地区附红体病进行了调查,发现发病区和3个不同气候类型区附红体感染率不同,即发病区、银川平原、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感染率分别为100%、71.67%、36.67%、51.57%,同时证实感染、发病与吸血昆虫的种类、数量相关。孙建华等[11]对新疆巴州所属7个县(市)的6家规模化养猪场、347户散养户进行了附红体病的调查,结果发现猪的发病率为23%。方素芳等[12]用血液压片镜检法对河北省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石家庄、邢台、衡水、邯郸、承德等地区的规模化或散养猪场所采集的1 613份血样进行了猪附红体检查,结果发现感染率达91.8%(阳性血样1 480份)。曲哲会等[13]用耳血压片镜检法对河南省信阳地区6 600头猪进行了附红体感染的检测,结果发现该地区的附红体阳性率为89.6%,发病率为51.1%,病死率为14.3%。2008—2010 年,范辉[14]对福建省将乐县春秋两季防疫检查时所获的猪血液以姬姆萨染色镜检法进行了附红体的检查,结果2008年秋季(11月)检查阳性率为77.5%(62/80),2009年春季(5月)阳性率为86.8%(66/76),2009年秋季(11月)阳性率为79.5%(58/73),2010年春季(5月)阳性率为84.6%(55/65),计算4次检查的平均阳性率为81.97%(241/294)。胡永灵等[15]用压滴镜检法对湖南省南部衡阳、永洲、郴洲3个地区、12个县共计16个规模猪场收集的600头份猪血液进行了附红体感染率的调查,结果发现该病原体的感染率为95%~100%,并发现该病感染率虽高但发病率不高,发病与应激因素有相关性。刘明明等[16]应用PCR法对吉林省延边地区5个县(市)的237头份猪血液样本进行了附红体的检查,结果得出以下4个结论:(1)延边地区5个县(市)附红体病感染的平均阳性率为23.6%(56/237);(2)附红体感染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间差异不显著(P>0.05);(3)夏秋季节附红体感染率显著高于冬春两季(P<0.05);(4)个体农户饲养方式的猪群阳性率显著高于规模化养殖方式(P<0.01),从而认为附红体感染受季节、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李月梅[17]用压滴法对自东北三省收集的600份猪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黑龙江省附红体阳性率为93.50%(187/200),辽宁省为 89.5%(179/200),吉林省为 91.5%(183/200),由此可计算东北三省猪群的感染率为91.5%。此外,随机抽取以上三省10份血液,对其中相对保守的附红体165rRNA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经同源性分析发现黑龙江株、辽宁株和广东株附红体基因同源性均高达100%,吉林株与美国株附红体的基因同源性高达97%。经系统进化分析发现,黑龙江株与辽宁株附红体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吉林株附红体较远,即东北三省吉林株、辽宁株和黑龙江株附红体165rRNA核苷酸序列间存在差异。赵驻军等[18]用压滴法镜检、染色镜检法和碘制动试验对保定市6个县区的30个规模场、20个散养户猪群中的2 040份猪血液样品进行了附红体感染调查,结果发现保定市附红体感染率为74.25%。贾杏林[19]对山东省3个出现附红体病的猪场和5个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猪场抽取的血液进行了血涂片染色镜检和PCR诊断,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明国内存在着与国外报道一致的病原体,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山东省的存在非常普遍。

从以上报道可以看出,2001年至今,从广东、海南、江西、山西、重庆、上海、宁夏、新疆、河北、河南、福建、吉林、辽宁、湖南、山东15个省(市、自治区)的猪群中检查到附红体感染率为23%~100%,该病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养猪业关注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作为人畜共患病,邵秀珍等[20]报道了国内首例人附红体病病例,此后,山东、山西、宁夏、甘肃、云南、江苏、辽宁、河北、广东、陕西、内蒙古、江西、上海、浙江、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新疆、安徽、天津和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相继出现人感染该病的报道,在人群感染率调查中均采用直接镜检法,国内人群感染率为3.27% ~93.53%,综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32个地区12 969人调查结果,人群平均感染率为43.89%。猪附红体病与人间附红体病的发生存在怎样的关系,需进一步调查。

4 结论

附红体病是当前国内养猪业普遍面临的一个传染病。鉴于该病原体感染、发育和增殖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当前在对该病的研究中,附红体的分类地位尚有争议,病原体体外培养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尚无更加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养殖者应重视该病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正视该病为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

[1] W.A.黑根[美],D.W.布隆纳尔[美]原著;J.H.吉莱斯皮[美],J.F.蒂蒙乃[美]著,胡祥壁等译.家畜传染病(第七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340 ~351.

[2] 农业部兽医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M].兽医实验室管理汇编.2013.2:37 ~38.

[3] 杨猛.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学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7.

[4] 许耀成,张万黎,向炳尧.红皮病猪血液内发现大量附红细胞体初报[J].兽医科技杂志,1982,(2):32.

[5] 王宝琴,刘玉清,魏战勇,等.粤西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调查与防制[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1):63~65.

[6] 杨傲冰,杜伟贤,娄高明,等.猪附红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2,27(3):27 ~28.

[7] 马海利,琚玮.山西省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1):28~30.

[8] 周廷宣.渝西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8):53.

[9] 谢春芳.上海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情况调查[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 张和平.宁夏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试验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5.

[11] 孙建华,王海祥,曾泽民.巴州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8):59~68.

[12] 方素芳,崔平.河北省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1):38~40.

[13] 曲哲会,郭晓秋,刘涛,等.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 064 ~2 068.

[14] 范辉.将乐县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情况调查[J].福建畜牧兽医,2012,34(2):15 ~16.

[15] 胡永灵,钟金凤,邱伟海.湘南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2,29(11):49~51.

[16] 刘明明,贾立军,薛书江,等.吉林省延边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1,28(1):50 ~52.

[17] 李月梅.东北三省猪附红细胞体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D].延吉:延边大学,2010.

[18] 赵驻军,蒋禄峰,秦建华.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不同药物治疗效果[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12):111~115.

[19] 贾杏林.猪附红细胞体分子诊断与致病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0] 邵秀珍,邱英,云升.血细胞酯酶等电聚焦[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3):134~136.

猜你喜欢
体病流行病学感染率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控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