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5-03-22 15:09陆信娟樊继德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叶枯病侵染大蒜

杨 峰,陆信娟,樊继德

(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徐州221121)

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及调味品。我国是大蒜种植与出口大国,2013年全国大蒜种植面积约44.0 万~44.7 万hm2,与2012年相比主产区种植面积增加了10%左右,副产区种植面积增加了20%~30%[1]。大多数的产区未能实行轮作换茬,多年的连作导致栽培生态环境恶化,大蒜叶枯病发病日趋严重;同时,由于蒜农对大蒜叶枯病的预防意识相对浅薄,叶枯病发生与流行后未能采取及时合理的防控措施,导致病害给大蒜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制约了大蒜产业的发展。为了最大幅度的降低叶枯病对大蒜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大蒜的商品性与产量,现将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总结如下。

1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

1.1 病原菌

大蒜叶枯病病原菌为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阶段为匐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属半知菌门类真菌,两个阶段的病菌均可侵染大蒜,但以无性阶段侵染为主[2-3]。

1.2 发病症状

大蒜叶枯病的侵染始于叶片部位,发病初期不易判断。侵染初期少量叶尖干枯或叶片出现花白色小圆点,侵染范围扩大后,叶尖干枯可直至叶柄,而花白色小圆点可扩大形成不规则或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发病中后期病部有黑色霉状物长出,严重时所有叶片枯死,直接导致大蒜植株死亡。

1.3 流行原因

1.3.1 气候条件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叶枯病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在潮湿、高温环境下易发病且蔓延迅速。

1.3.2 品种类型 不同类型、不同品种大蒜其叶枯病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多年的生产调查发现,徐州地区薹蒜品种的叶枯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头蒜品种。薹蒜经济收益的高低与蒜薹上市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蒜农为了尽可能地提早蒜薹上市时间,一般播种时间较早,年前生长量大,越冬期易发生冻害,导致年后薹蒜植株对叶枯病的抗性降低;同时,薹蒜种植密度大于头蒜,田间郁闭,相对湿度较头蒜大,也是导致薹蒜叶枯病流行的原因之一。不同品种大蒜对叶枯病的抗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抽薹早的品种其抗病性低于抽薹晚的品种,头蒜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与品种生长势成正相关。

1.3.3 播期 播期越早,叶枯病发病越重。播种早的年前生长量大,一般越冬时已形成5 叶一心的壮苗,耐寒性较好。超过此叶数,越冬期间容易受冻害影响,导致植株对叶枯病抵抗力下降,翌年叶枯病发病严重。1.3.4 栽培管理 (1)重茬地发病重。重茬种植大蒜的田块,由于大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并且逐年积累,菌源充足,故发病率高且病情严重。(2)栽培密度越大发病越重。栽培密度大,单个植株生长空间不足,田间通风采光条件差,单位面积上单株多,个体间竞争激烈,植株生长相对柔弱,不仅抗性降低,也易导致叶枯病流行。(3)土壤肥力差发病重。大蒜喜肥,要求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土壤肥力贫瘠的地块满足不了大蒜生长所需养分,导致大蒜长势较弱,抗病力下降,故易感染叶枯病。(4)栽培地块地势低洼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田块,雨后容易积水,即使采取措施排水也会因为地势低洼而排水不净。田间湿度偏高是造成叶枯病发病与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5)偏施氮肥发病重。偏施大量氮素,导致茎叶旺长,叶片柔嫩,抗病力降低;同时,田间郁闭,湿度大,为病原菌繁殖与侵染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6)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田块发病重。大蒜叶枯病病菌是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田间杂草众多,不仅与大蒜争肥、水、光照等资源,阻碍大蒜的正常生长;同时,杂草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多种病虫害反复侵染,使得大蒜抗病力下降,叶枯病加重。

2 大蒜叶枯病综合防控技术

2.1 蒜种选择与处理

合理选择蒜种:选择对大蒜叶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也可选用脱毒大蒜作为蒜种,以达到利用大蒜本身抗性来减轻叶枯病危害的目的;选留蒜种时应选择蒜头圆整、蒜瓣肥大、无病斑与伤口的大蒜。

蒜种处理:播前将大蒜种在日光下晒2 d;采用蒜瓣播种,播种之前为促进其萌芽与发根,应在分蒜瓣时去除蒜皮与蒜踵;蒜瓣准备好以后,于500 倍多菌灵药液中浸种12~16 h,捞出稍沥干即可播种,此法可有效避免大蒜叶枯病初侵染。

2.2 园地选择与翻耕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土壤种植大蒜。忌连作或与葱蒜类重茬,应轮作倒茬,以消除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减少菌源数量。

种植大蒜的地块需要深翻细耙,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大蒜地的耕深一般是20~30 cm。上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早耕翻晒垡,活化土壤。

2.3 适宜的播期

播期与叶枯病发生关系密切,大蒜冬季越冬最适合的叶龄为5 叶一心。播期过早会导致大蒜年前生长量过大,越冬期叶龄大于5 叶一心,使其耐寒性降低,极易发生冻害,从而导致翌年对叶枯病的抗性降低,年后气温回升则极易感染大蒜叶枯病。因此,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大蒜的抗逆性,抵御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一般大蒜适宜的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

2.4 栽培管理

头蒜适宜的行株距为20 cm×12 cm,种植密度为405 000~420 000 株/hm2;薹蒜适宜的行株距为20 cm×8 cm,种植密度为615 000~625 000 株/hm2。大蒜播种后可喷施大蒜专用除草剂(乙氧·异甲戎除草剂150 倍液)除草,同时采用地膜覆盖的栽培方式,既可减少田间杂草数量,又可有效提高地温,保持土壤墒情,减少浇水次数,尽可能避免叶枯病病原菌随水源传播。

合理的肥水管理有利于促进大蒜健壮生长,提高大蒜抗病能力。应坚持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大蒜属于对肥料需求量较大的作物之一,施肥时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特点与大蒜本身对营养元素吸收的要求进行施肥。徐州大蒜产区肥料施用情况多为氮肥用量过大,而有机肥与磷、钾、硫等肥料施用偏少,导致土壤环境不利于大蒜生长,间接导致大蒜抗病性的降低。正确的施肥方法是加大优质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合理增加磷、钾、硫等肥料用量,适当减少氮肥用量。通常,合理的施肥量为:播前整地时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 000~75 000 kg/hm2,腐熟鸡粪1 500 kg/hm2、磷酸氢二铵600 kg/hm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复合肥1 500 kg/hm2等。返青期与蒜头膨大期结合浇水分别冲施尿素75~150 kg/hm2。

严禁大水浇灌,雨后及时排涝,降湿降渍。保持蒜田清洁,阻绝真菌病原;及时除草,清除田间病叶、黄叶,并将病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大蒜收获后及时清田,对病株残体集中掩埋或焚烧。

2.5 化学防治

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分年前与年后两个时间段,徐州地区年前大蒜叶枯病发病病情普遍轻于年后发病病情,基本不影响秋苗期大蒜的生长,因此大蒜叶枯病的防治重点为年后4~5月。此期防治的原则为“以防为主,防控相结合”,同时在每次降水后应及时用药预防,严控叶枯病的发生与流行。

一般采用杀菌剂防治大蒜叶枯病,防治时应多种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增强防治效果,并可避免因使用单一药剂而产生抗药性。常用的药剂有25%阿米西达悬浮剂300 g/hm2、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200 g/hm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等。喷液量以均匀喷湿叶面反正面,药液开始下滴为止。

[1]李继峰,谭 贺,陈明均.2014年产新大蒜市场形势分析[J].中国蔬菜,2014,(11):1-5.

[2]张志强,程智慧,沈永杰.大蒜叶枯病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7,35(2):186-190.

[3]肖德海,郑秀真.大蒜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75.

猜你喜欢
叶枯病侵染大蒜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花生黄曲霉侵染力
种植大蒜要注意啥
大蒜养生法
种大蒜
防病抑咳话大蒜
白桦木材侵染菌侵染材的化学分析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苹果炭疽叶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