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红薯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5-03-22 15:09谷云松唐红丽贺才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粉皮耒阳市红薯

谷云松,唐红丽,贺才明

(1.耒阳市农业局,湖南耒阳421800;2.耒阳市肥田乡农技站,湖南 耒阳421848)

红薯是耒阳市的传统栽培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一直是该市的第一大旱粮作物。20世纪60~70年代种植面积最多时超过8 000 hm2,曾经是人们的主要口粮。进入80年代后,由于杂交水稻等精细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红薯种植被人们忽视,面积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健理念的兴起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红薯这个传统的充饥度荒作物,被誉为“宇宙食品”、“第一保健食品”和“长寿食品”等,其消费和加工需求不断扩大,显示出了新的开发利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另外,耒阳市交通便利,境内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复线纵贯南北,武广高速铁路在耒阳设站,连通闽南、赣南、湘南的320省道横跨东西,舂陵水连湘江,通长江,四季通航,货物运输十分便捷便利,有利于红薯加工产品快速集散。耒阳市的红薯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1 耒阳市红薯种植现状

1.1 气候条件

耒阳地处衡邵盆地南端,是一个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大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期短,酷热期长,干湿季节明显,土壤肥沃。全年无霜期289 d,年降雨量1 440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608 h,年均气温17.9℃,温光资源丰富,适宜红薯种植,全市36个乡镇都有种植红薯的习惯。

1.2 栽培品种

20世纪70~80年代,耒阳市种植的红薯品种主要是当地农民自繁自育的农家品种,由于种植年限长,品种严重退化,产量不高。90年代后,有少量引种,但由于当时加工技术落后,主要自种自吃,产品的商品率低,红薯种植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21世纪开始大面积引种,引进的品种主要有:湘辐一号、美国SL-9、86-21、川山紫、紫金薯和金叶等,其中推广面积最大的是湘辐一号,占全市红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

1.3 种植概况

耒阳市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13万hm2,其中旱土1.65万hm2,红薯常年种植面积3 500 hm2,是仅次于水稻种植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红薯种植产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水、大市、公平圩、泗门洲、南京、长坪、太平圩、哲桥、坛下、龙塘、夏塘和东湖圩12个乡镇,占全市红薯种植面积的75%以上。近年来,涌现了3.3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超过100户,6.7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15户,红薯专业合作社10多家,挂靠合作社从事红薯专业种植户超过3 500户。集中连片种植呈现规模化生产发展趋势,在种植面积上出现了万亩乡镇,千亩村的良好局面。2012年种植面积3 170.47 hm2,总产12.78万t;2013年种植面积3 485.80 hm2,总产13.83万t;2014年种植面积3 857.20 hm2,总产量18.07万t,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种植红薯的经济效益可超过1000元/667m2,成为农民增收新兴产业。预计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4 600 hm2,总产超过21万t。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耒阳市红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加工现状

长期以来,耒阳市的红薯加工主要以手工的家庭式作坊为主,加工的产品有红薯淀粉、红薯粉皮、红薯丸子、红薯酒、油炸片和薯干等。加工手段相对落后,加工量少,商品率不高,以满足自我消费为主。全市现有年加工鲜薯能力1 000 t以上的企业2家,100 t以上的企业5家,小作坊200余家,年加工红薯粉皮上万吨,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订单面积占红薯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耒阳红薯粉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谭鸣”红薯粉皮荣获“湖南名优特产博览会金奖”,“盛洋”红薯粉皮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耒兴”系列红薯保健酒正式注册商标。这些红薯产品享誉新疆、内蒙、深圳、香港、澳门等省内外28个大中城市,并出口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产品供不应求,销路十分红火。红薯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和红薯产品的畅销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生产面积不断扩大。

2 耒阳市红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红薯加工利用滞后,产业链延伸不长

耒阳市的红薯加工仅限于红薯淀粉、红薯粉皮和红薯酒等传统初加工产品。农民种的红薯除少量鲜食、烤食和在逢年过节时加工少量红薯油炸片、炒片和酿酒外,多加工成红薯淀粉和红薯粉皮等初级产品,以满足自我消费为主,剩余的则上市销售。红薯加工产品工艺简单,技术含量低,花样少,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益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薯的积极性[1]。

2.2 配套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

近年来,一系列红薯高产栽培技术和物化成果在红薯种植大户和红薯专业合作社得到了一定推广应用。但对于广大零星种植的散户,还是采用传统的红薯种植方式,种植技术相对落后[2]。红薯是劳动密集型种植作物,在红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作业仍以人工为主,红薯种植的主要成本还是劳动力。由于红薯种植规模小,作业机具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市面上缺少轻便配套的红薯生产机械设备。耒阳市的红薯机械化生产也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使用的机械只局限于整地、起垄和加工的部分工序。在移栽、去蔓和采挖等红薯种植劳动力耗费最大的环节,还缺少可靠性较高的机械。红薯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3]。

2.3 加工产品品牌杂乱,抗击风险能力低

目前,耒阳市共有“谭鸣”、“耒兴”、“盛洋”、“三利”和“长明”等7个红薯粉皮品牌。品牌众多杂乱,产品特色不明显。企业各自为阵,容易引起恶性竞争,难以产生整体的品牌效应。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产品知名度的提高,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耒阳市的红薯产品品牌“量”多,但“质”却不高,尤其是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不高。多数是重品牌申报,轻品牌的后续管理,忽视了优质红薯产品的策划和宣传,从而制约整个红薯产业的发展。

3 耒阳市红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红薯新品种引进

加快红薯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合理调整红薯品种结构。通过试验示范,引进国内高产优质且适合耒阳市种植的红薯新品种,以种植高淀粉红薯品种为主,补充引进特色红薯新品种为辅,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4]。一是要加快引进淀粉型红薯新品种,提高淀粉型红薯品种种植规模,保障红薯淀粉加工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二是要适当引进茎叶食用型、鲜食型、烤食型等红薯新品种,以满足人们对红薯不同需求,三是要示范引进“饮料薯”(肉质橘红、胡萝卜素含量高)、“果脯薯”(适合加工成果脯)、“原料薯”(适合加工乙醇)和“薯、茎双高产薯”(茎叶加工成饲料)等,来满足红薯深加工的需求。

3.2 培育加工龙头企业

红薯加工企业是红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加红薯产品附加值、拓展红薯产品市场、丰富红薯产品供给和合理利用红薯资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搜挖民间传统红薯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引进高科技,开发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健康红薯食品。大力兴办红薯加工“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市场,创出本土的名牌,走“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产业化模式,促进红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5]。据悉,耒阳市委、市政府正在与湖湘商贸股份有限公司洽谈,拟在耒阳市的小水镇建立“红薯产业园”,目前选址工作已经结束。产业园建成后将使耒阳市的红薯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3.3 推广高产配套技术

红薯虽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病虫害少,耐旱、耐瘠薄,但要获得较高产量必须使用高产配套技术。首先要加强新技术试验、示范,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生产技术,组装推广“高垄双行插植、拔芽早插、节水灌溉、红薯专用配方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间作套种”等配套集成技术[6]。其次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适合耒阳市红薯高产、优质、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统一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生产,提高红薯品质和产量。

3.4 加快作业机具研发

红薯机械化生产是红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原因,红薯生产机械化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作物。合适的机械设备少,成为红薯产业化发展的制约瓶颈。必须加快红薯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研究工作,特别是加大对用工较多的红薯起垄、移栽、去蔓和收获等环节作业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通过对现有作业机型的改造,推出更加适合耒阳市红薯生产特点的作业机具,并将红薯生产作业机具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以此促进耒阳市红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5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红薯产业更好发展。耒阳市红薯产业发展已呈现良好态势,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强鼓励和引导,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有利于红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种植红薯农户实行良种补贴或以奖代补政策,对良性企业信贷贴息、奖励政策,制定风险基金政策,对能形成“龙头”、“品牌”、“特色”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政策等[7]。耒阳市委、市政府已把发展红薯产业作为2015年耒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其所需的专项资金300万元也列入财政预算。

3.6 统一红薯产品品牌

创建农产品品牌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耒阳市红薯产业要做大、做强,首先要充分利用“耒阳红薯粉皮”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这一无形资产,整合品牌资源。通过品牌整合,推动红薯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将红薯粉皮打造成耒阳市的拳头产品和强势品牌。其次要制定红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同类红薯产品严格实行统一加工技术、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对外宣传、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红薯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这一销售平台,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努力提高红薯产品的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把耒阳市红薯产业打造成全国的知名品牌。

[1] 周虹,张超凡,黄艳岚,等.湖南省甘薯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8,(1):88-91.

[2] 余霜,李光,邱玥,等.紫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7):177-178,210.

[3] 张莉,熊波,高娇,等.北京市甘薯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2013,3(S 2):6-9.

[4] 孙宗明,王海超.洛宁县红薯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1,(9):46.

[5] 曾凡成.丹江口市红薯产业发展现状、目标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6)94-96.

[6] 谷云松,曹国华,贺才明,等.高淀粉红薯湘辐一号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4,(11):22-23,30.

[7] 杨永红,尚德霞,王开昌.湖北郧县甘薯资源利用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55-57.

猜你喜欢
粉皮耒阳市红薯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路径研究
夜娃粉皮
巫婆和她的粉皮信
耒阳市“大和鱼”特色养殖发展现状及其扶贫价值研究
蒸红薯,学一招
乐为党史谋良策——耒阳市中共党史联络组组长谢秋生侧记
坚强的红薯
耒阳市楠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老妈做的凉拌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