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5-03-23 03:56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云南昆明650032
环境科学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监督站电磁辐射环境质量

罗 晶,张 慧(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云南昆明650032)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罗 晶,张 慧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云南昆明650032)

详细阐述了目前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监测能力、监测方案以及对辐射环境质量、辐射污染源、辐射技术应用项目、辐射应急监测的情况,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对策;云南

辐射环境质量是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两部分。辐射环境监测是对辐射环境中各个监测指标进行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地评价辐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在辐射环境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公众和辐射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辐射环境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依据[1]。

云南省境内目前没有核电厂、反应堆、核燃料处理设施,但作为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之一,广泛分布着铜、铁、铅、锌、锗、铟、铊、煤、稀土和磷矿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在开采、冶炼、加工和利用过程中,伴生放射性物质通过不同渠道进入环境,使得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在核技术应用方面,截至2013年底,云南省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2356家。其中,在用密封放射源应用单位395家,在用密封放射源2345枚;射线装置利用单位1961家,射线装置3578台(套),全省有Ⅰ类源工业辐照装置3座。放射源、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遍布云南省各个州市,涉及医疗、科研、工业等多个行业。在电磁辐射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电磁类设备遍布全省各地,截止2013年底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源单位近500家,移动通讯基站、广播电视台站等电磁辐射设施2万余台(套)。此外,云南省作为“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已建成遍布全省的各种等级的高压输变电工程,2010年国内第一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建成并投运。伴随着铀矿及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的采冶、核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电磁辐射设施和设备的大幅度增加,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正承受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因此,充分掌握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为云南省政府加强辐射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和辐射污染防治提供实际依据,为公众提供相关信息,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

目前,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负责云南省辐射环境的监测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①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云南站点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及数据上报。②云南省放射性废源(物)的收贮工作,负责对云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进行管理。③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应急响应工作。④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竣工环保验收。⑤参与辐射事故处理和调解辐射污染引起的民事纠纷。

1.1 监测能力

1.1.1 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共设办公室、监察科、综合科、电离科、电磁科、放废科6个科室。现有人数35人,其中有硕士文凭4人、本科文凭18人、大中专文凭8人。专业技术人员21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2人;注册核安全工程师5人、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3人。

1.1.2 设备配置

现有办公用房、实验室使用面积1540m2,其中实验室面积980m2,办公用房560m2。配备大型γ能谱仪、中子测量仪、高压电离室、表面沾污仪、氡测量仪、电磁辐射频谱测量仪、工频场强测量仪、综合场强测量仪等仪器设备173台(套)。其中电磁专业仪器20台(套),收贮使用仪器设备24台(套)(含库内专用设备)。

1.1.3 废物库建设与运行情况

云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于1988年5月建成,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青龙镇双湄村北1.5km处,占地面积3.5hm2(52.5亩)。2008年在原地扩建,建成后的废物库设计运行期为30a,建筑面积1008.25m2,有效库容为800m3,贮源采用半地下式,废物库内总共有 28个库坑。2009年前收贮的废源已全部送贮国家贮置中心。目前,共收贮放射源(库存)921枚、放射性试剂(废物)40.31kg。

1.1.4 资质认定及监测能力评估情况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计量认证,具备电磁、电离、噪声、水4类共25项检测能力,现有28人获得《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考核合格证》,人员持证范围涵盖了全部认证项目。多次参加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组织的监测仪器比对、能力验证和实验室分析考核活动,并积极主动与四川、贵州等兄弟省市辐射监测站技术人员交流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经验。具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资质。2013年3月,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顺利通过了由环保部核安全局组织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考核评估。评估组通过查阅资料、资质审核、现场考试、盲样分析等方式,对云南省辐射站人员、设备、材料、环境、方法和管理六大方面进行了现场考核。考核结果总评成绩良好,通过了41个项目的核查,认为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具备相应的辐射监测能力。

1.2 监测方案

近年来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不断完善,监测项目包括辐射环境监测自动站、陆地γ辐射、土壤、大气沉降物及气溶胶、饮用水、江河水、湖泊水和电磁辐射等。监测频次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监测项目制定。

1.3 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从2007年开始,云南省开始建设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网点。目前,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辐射环境国控点监测,共32个监测点位。其中自动站4个(昆明2个、临沧、保山各1个)、陆地点8个、土壤点6个、水体点2个、大气沉降物1个、累积剂量点8个、电磁辐射监测点2个、宇宙射线点1个。二是辐射环境省控点监测,除国控点外,云南省自行开展了省控点的监测,共64个监测点位。其中陆地点21个、土壤点14个、水体点23个、电磁辐射监测点6个。监测点位覆盖全省16个州市,并基本形成了以国控点为主、省控点为辅,国、省控点双网同时运行、互为补充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开展扎实的辐射监测工作,客观、及时、公正、科学地掌握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按照数据报送要求,每季度按时以电子版和纸件形式向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报送云南省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国控点的监测数据季报;每年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格式和内容按时上报国家辐射环境监测项目执行情况自查报告,编制国家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年度报告。共上报季报29期、年报7期、项目执行情况自查报告7次、编写《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报告书》6期,总计统计报送监测数据10000余个。

1.4 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1.4.1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监测

自1989年云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成投入运行后,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定期对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环境监测,监测内容为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以及土壤、地下水中核素、总α和总β比活度。并对废物库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估,每个季度1次。

1.4.2 国家重点监管工业Ⅰ类放射源监督性监测

云南省共有工业Ⅰ类放射源应用单位3家,均为钴-60辐照装置,监测项目包括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贮源井水中的钴-60核素含量,pH值、电导率和氯离子。每年监测1次,监测结果报环保部。

1.4.3 铀矿、伴生矿放射性污染源监测

2005—2007年,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分别对临沧765矿退役后的治理情况,腾冲381矿退役场址进行了放射性水平监测。2011年开展了临沧市城区放射性水平调查[2,3]。2012年分别开展了玉溪市江川县小冲村铀矿采冶废渣场放射性水平调查和保山市龙陵县宏发铁矿开采区域的放射性水平调查。编写了多份调查报告和监测报告。

1.5 辐射技术应用项目监测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根据社会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需求,组织开展了核技术利用、输变电工程、无线移动通讯基站等辐射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环境监测。近3a来,开展了核技术利用项目监测500多项,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监测47项,广电通讯设施监测约17项。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整体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6 放射性废物(废源)收贮

1989年云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成投入运行后,即开展了放射性废物(废源)的收贮工作,同时承担起了放射性废物库的管理工作。2008年,因为需求关系,在环保部和云南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安全化、规范化、现代化等要求,对放射性废物库进行了原地扩建。2009年,对库内20多年来暂存积累的放射性废物和近年收贮的废源进行了清理,安全送往国家西北放射性废物贮存所,处置废放射源1848枚,总活度1.75×1012Bq,总重31t;放射性废物48件重约12t。2010—2014年底,共收贮入库全省225家单位的废旧放射源928 枚(重约39.1t),放射性废物40.31kg,涉及放射性核素13种。

1.7 预警及辐射应急监测

1.7.1 预警

自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引发核电站泄漏事故以来,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一直执行24h数据获取和上报制度,2011—2013年来没有监测到辐射环境异常。

1.7.2 辐射应急监测

(1)应急准备

为建立健全突发辐射事故应急机制,及时、妥善处理辐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环境安全,2006年4月,原云南省环境保护局制定了《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相应预案(试行)》,在此预案下,制定了《云南省环境保护局核与辐射应急相应实施细则》。细致规定了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及部门责任和分工、技术支持、设备准备、后勤保障、联络通讯等应急响应等具体实施程序。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①多年来,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坚持每个周末双休日和节假日均安排应急人员值班,毫不松懈;②配备较为充足的应急监测设备,包括配备了高量程便携式γ辐射剂量率仪、便携式HPGeγ谱仪、α/β表面沾污仪、个人剂量计、防护服、通讯设备等应急监测、采样、防护等仪器设备138台套,基本满足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③近年来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通过定期、多场景的应急演练活动,保证辐射应急队伍常备不懈。演练按照实际可能发生的辐射事件预设场景,通过应急启动、现场防护与保卫、辐射监测、现场处置、放射性物质收贮、辐射环境后评估等多个环节,注重全面演练人员、设备仪器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处置能力,检验应急程序的合理性和实用性。2012年,在云南省环保厅的支持下,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结合监测人员技术大比武活动,进行了第一次反恐辐射事故应急演练。2013年11月,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首次与昆明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携手,举行了针对放射性物质运输或携带的多单位联合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通过应急演练活动检验了应急预案,锻炼了应急队伍。

(2)应急监测

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多次圆满完成辐射应急监测工作。从1999年至今,针对放射源被盗事故及居民投诉辐射案件等,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出动了应急监测300多人次,车辆100多辆次,追查放射源200多枚。

2011年根据环保部指令,开展日本福岛核事故应急监测工作。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共出动应急监测人员22名,应急监测仪器、设备23台(套),共采集数据20900个,监测样品71个,向环保部上报监测数据949个,报送应急通讯3份。及时、保质上报了监测数据,未出现漏报、误报数据,圆满完成了全部应急监测工作。

2009年以来,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配合昆明海关及省反恐办,出动应急监测4次,妥善处理了海关没收的含放射性物品和含放射性矿物。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监测点位尚不能完全达到全面性和代表性要求

经过7a的努力,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由单一的22个国控点提升到国控点、省控点全面覆盖(共94个)的监测体系,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夯实了基础。但是,云南省紧邻越南、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线长达4060km,对外口岸众多;地跨长江、珠江、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多为跨境国际性河流。随着国际核能、核技术利用的开发应用,云南省作为国土安全、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一方面,现有的94个监测点位还不能达到云南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要求;另外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部分背景点位的功能在逐步丧失,需要重新调整和优化。

2.2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能力建设薄弱

目前,云南省所有国控点、省控点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工作均由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全省除临沧、保山、红河、德宏、文山等5个州(市)成立了独立的辐射环境监测(督)机构外,其它11个州市尚无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无力承担常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任务及辐射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任务。随着核与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南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监测任务日益繁重。在人手少、任务重的形势下如何保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监测职能到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目前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在人员编制标准及结构、工作经费、业务用房、基本仪器设备配置、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专用设备配置、专项辐射环境监测仪器配置方面均远不能达到《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4]中对省级无核设施省份的相应要求,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2.3 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程度加大,防治能力和措施滞后,区域放射性污染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伴生放射性矿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5],随着近年来云南省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亟需加强对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监督性监测工作。

2.4 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有待加强

一方面由于我国电磁辐射环境管理起步较晚,行业历史欠账多,电磁辐射污染投诉事件时有发生,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目前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开展仅限于昆明市范围,监测结果未能反映出整个云南省的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云南省各类辐射环境质量要素的监测点位分布

按照重点到全面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增补国控点和省控点,使全省国土面积内的辐射环境质量纳入有效的监控范围之内,以及时掌握全省辐射环境的动态水平及变化。

3.2 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辐射监测能力建设

第一,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支持,推进州(市)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尽快使全省16个州(市)成立起独立的辐射环境监测(督)机构,配备辐射环境监测设备、仪器,增加从事辐射环境监测的专职技术人员并加大专业技术培训的力度,使其具备基本的监测能力。逐步形成由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全面负责云南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各州(市)辐射环境监测(督)站在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的指导下进行采样、送样,并开展有关项目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第二,对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加快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现有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国家标准化能力建设,加快设备更新。同时,通过职业道德培养、法律意识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站内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3.3 加强对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监管

查清云南省伴生放射性矿的分布状况及放射性水平,做好伴生放射性矿档案管理工作,掌握其开发利用情况。把开发利用伴生矿的项目纳入到比较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中来,加强项目的核与辐射环境管理[6]。

3.4 加强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云南省电磁辐射水平调查与监测,对重点污染源以及发展趋势开展相关的污染防控研究工作,提高电磁辐射环境监测能力。

[1]何泽勇.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浅谈[J].辐射防护通讯,2012,32(6):39-42.

[2]王顺生,喻亦林.临翔城区环境γ辐射剂量率[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1):70-71.

[3]喻亦林,王顺生.临沧市临翔城区城市建成区及周边地区环境放射性现状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2012.

[4]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7]82号文关于印发《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的通知[Z].

[5]翁建庆,何俊,王莉莉.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2):90-92.

[6]赵其文.新疆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辐射安全监管[J].辐射防护通讯,2011,31(4):31-33.

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CountermeasuresofEnvironmental RadiationMonitoringSystemofYunnanProvince

LUOJing,ZHANGHui
(YunnanStationofEnvironmentalRadiationSupervision,KunmingYunnan650032,China)

ThecurrentsituationoftheconstructionofenvironmentalradiationmonitoringsysteminYunnanProvincewasintroduced.Thesystemincludedmonitoringability,monitoringscheme,environmentalradiationquality monitoring,radiationpollutionsources,radiationtechnologyprojects,andradiationemergentmonitoring.The problemsthatthesystemwasfacingwereidentifie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wereput forward.

radiationenvironment;monitor;system;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Yunnan

X83

A

1673-9655(2015)03-0111-05

2014-11-25

罗晶(1971-),男,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猜你喜欢
监督站电磁辐射环境质量
4.微波炉的电磁辐射大吗?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探索建立干部监督站
论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措施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军队电磁辐射作业人员健康管理探讨
而立之年砥砺之路
——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30年纪事
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监管质量的思政工作方法研究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