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执政党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组织凝聚能力

2015-03-23 01:32薛小荣陆旸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执政党

薛小荣 陆旸

摘要:网络党组织必须围绕“内凝党心、外聚民心”的组织目标,通过提升和发挥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凝聚能力,克服党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缺位”现象,使网络虚拟空间领域成为网络党组织维系党内组织和成员的新场域、强化党和社会关系的新渠道。

关键词:网络虚拟空间;执政党;组织凝聚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5-0058-05

网络党建的目标任务要求网络党组织必须围绕“内凝党心、外聚民心”的组织目标,通过提升和发挥网络党组织的凝聚能力,克服和解决党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缺位”现象,使网络虚拟空间领域成为网络党组织维系党内成员的新场域,强化党和社会关系的新渠道。

一、准确把握组织凝聚能力的主要内涵

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凝聚能力,是指网络党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中,以团结党员群众为根本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组织宗旨、组织伦理和组织结构。

一是组织宗旨。政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宗旨直接反映了政党的政治主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根本态度。网络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组织延伸,没有自己独立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其唯一宗旨。从理论上讲,这是网络党组织吸引网民的天然优势。但是,网络党组织的活动实践表明,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党的组织宗旨并不具有相比于其他网络组织更强的吸引力。其原因固然有网络的泛娱乐化和去权威化的消极影响,但是,有两个原因却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由于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宗旨形象,造成部分群众对党的信任程度下降。这一社会心理由于频繁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而不断得到发酵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网民对网络党组织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信任感。二是由于网络党组织对如何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重大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认真的研究,还没有树立要不要服务网民的观念,还没有弄清楚服务网民的内容,因而还不能制订出健全完善的方法措施,以至于网络党组织在网络空间只能是自说自话,从而更加疏离了数量巨大的网络民众。因此,要想提升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凝聚能力,就必须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真正高扬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组织宗旨,切切实实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服务网民,吸引网民。

二是组织伦理。组织伦理是一种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和基础的微观道德文化。政党的组织伦理就是为保证政党宗旨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组织文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执政党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以严密严格严肃为特征的组织伦理有着自身的独特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1]从党的宗旨任务来讲,严密的上下级关系是保证全党能够在中央的领导下共同奋斗的使命要求;从党内机制来讲,严密的上下级关系是保证中央政令得以贯彻落实的科学要求;从社会结构来讲,严密的上下级关系是保证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团结核心的政治要求。正是基于以上意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伦理文化突出体现为牺牲、奉献、服从的价值追求。应该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伦理的要求下,才使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同心同德,在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党才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胜利。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日益走向成熟理性。世俗化、娱乐化、物质化的大行其道,对党的组织伦理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在强调自由、平等和无权威、无中心的网络价值熏陶下,网络党组织要想赢得网民支持,就必须正视网络环境对党的组织伦理的消解。这种冲击和消解并不是说党所提倡的牺牲、奉献、服从的组织伦理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毫无价值,而是强调网络党组织必须适应和融入网络虚拟环境。针对网民的存在特点,以一种合适、恰当的组织方式来接纳网民,使之从不情不愿的外部强压转变成为心悦诚服地自觉遵守。只有这样,网络党组织提倡的组织要求和价值引领,才能真正在网络环境中扎根立足并扩大影响。

三是组织结构。政党的组织结构是由政党所承担的宗旨任务来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团结的核心和纽带。网络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组织延伸,就是要通过组织结构的开放性,成为维系政党内部成员的新场域、强化政党外部社会关系的新渠道。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在维系政党内部成员联系的新场域方面。一般来说,传统的党内成员联系态势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联系。上下级组织之间、同级本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成员的关系,依据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展开活动。应该说,这一组织原则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其物质技术和相应的组织结构支撑而能够得到彻底贯彻。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分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流动性越来越大,政党赖以为系的组织结构由于党员个体利益(包括意愿、职业和家庭等)的追求分歧而不断面临着解构的挑战,原有的党员组织属地原则已经不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而网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克服这种由党员个体状态的分散化、碎片化所带来的组织危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比如,针对党员流动性问题,政党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开展网络党建活动,采取党员网上注册的方法,以QQ、MSN等及时通讯工具为联系,使党员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党组织活动。因此,开展网络党组织建设,可以为维系党员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提供新的场域。二是在强化政党外部社会关系的新渠道方面。在加强政党传统的联系渠道的同时,更需要各级党组织充分掌握和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实现与社会各关系,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比如,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可以通过广泛的网络社会调查,听取社会各方的相关意见,并将相关信息公布,以备群众查询。通过网络这一技术手段,实现社情民情的连续跟踪调查与大型资料库建设,以此达到准确掌握社会舆情发展动态,引导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支持。因此,通过组织结构的开放,吸引和接纳更多的网民,是网络党组织在网络空间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新渠道,也是提升网络党组织组织凝聚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积极增强组织凝聚能力的重要意义

增强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凝聚能力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克服组织“缺位”,使党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成为群众(“网民”)的团结核心。所谓“缺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网络党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角色“缺位”;二是指网络党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作用“缺位”。因此,积极增强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凝聚能力的意义就在于:

一是有利于克服网络虚拟空间领域党组织的角色“缺位”。所谓角色“缺位”,即是指网络党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组织主体尚未建立和尚未完全建立,或者更深层次的意向则是指网络党组织并未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获得网民的角色认同。从近年来网络党建推进的实践看,通过以党建网为主要形式的网络党组织建设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全国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均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党建网站,以此作为党组织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活动平台。以中央党建的网站建设来看,截至2011年,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主办的网站已有十多家,超过了中央直属机构数量的一半。可以说,在中共中央发出大力推进党建信息化指示之后,各级党委部门通过建立党建网站的形式初步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显示了组织的存在。不过,以党建网为活动平台的党组织要想真正赢得网民的认同,却并非易事。一方面,这是由网络虚拟空间的去权威性的特征决定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分散性、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空间领域的权威形成具有了不同于现实权威生成的结构因素。在现实社会中,权威的生成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权力来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权威的形成既是由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在根本上又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的政治权力所决定的。通过宪法、法律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党的权威由此树立并巩固起来。但是,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组织权威的形成,却由于信息网络技术所决定的特殊环境而大有差异。在网络虚拟空间,信息网络技术的去中心化天然带有去组织权威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网络生活的泛娱乐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网民对一切带有强制命令色彩的组织抱有排斥之心。因此,网络党组织要想在网络虚拟空间彰显存在、获得认同,并以此树立权威,绝非易事。从更深意义上讲,网络党组织在虚拟空间领域权威的树立以及认同的乏力,在根源上是由现实生活中党的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引起的,从而导致网民对组织权威的怀疑。因此,要想提升网络党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的权威,就必须从现实做起,夯实党的社会基础。

二是有利于克服网络虚拟空间领域党组织的作用“缺位”。在网络党组织角色“缺位”的同时,其作用发挥的“缺位”也是引起党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权威塑造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所谓网络党组织的作用“缺位”,主要是指网络党组织在开展网络空间领域的组织活动、重大事件,特别是网络舆情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导致网民对党组织的视而不见。那么,造成这一作用“缺位”的原因在哪里呢?仅以网络党组织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作用而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于网络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存在着观念上的分歧。这种观念分歧集中表现为: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是争夺占领,还是沟通引导?从当前网络党组织建设及其作用发挥现状来看,组建者一开始就把争夺占领作为网络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从而导致组织功能的错位与目标达成的效果不佳。因此,加强网络党组织建设,必须重新检视思想上的误区,树立符合网络环境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新思维,重新定位网络党组织的目标功能,切实提升网络党组织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网络党组织作用的“缺位”,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把“控制”舆论作为政党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任务,而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虚拟空间舆论发展的特殊机制。与现实物理空间结构下的舆情发生不同,网络虚拟空间的舆情发展往往毫无征兆,常常予人以瞬时发生、迅及扩大的措手不及之感。对网络的“控制”又不可能像控制报刊电台一样通过对人的直接控制而实现。因此,网络党组织必须首先适应网络虚拟空间的新环境,认真研究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特殊机制,以对话沟通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态度正视网络空间的活动主体——网民。通过平等的交流,使网民逐渐接受网络党组织的主张,从而说服、吸引和团结网民。

总之,网络党组织的角色“缺位”与作用“缺位”其实是一体两面。一方面,由于网络党组织的角色“缺位”,导致网络党组织作用无法发挥;但另一方面,在以党建网为主要形式和活动平台的网络党组织普遍建立的情况下,网络党组织的角色“缺位”却是由于网络党组织在作用发挥方面的不作为而引起的。因此,要解决网络党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缺位”,必须从增加网络党组织的组织凝聚能力开始。

三、着力提升组织凝聚能力的方法途径

网络党组织要想真正成为网络虚拟空间领域中的组织力量,实现团结群众的目标,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提升组织凝聚能力。

一是确立服务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所谓利益表达,是指社会成员向政府提出利益要求,并要求得到满足的政治行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等渠道反映利益诉求的需求开始上升。据统计,在现代信息渠道中,“政府或社会热线、信箱”的选择比例为27%;“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的选择比例为246%;“网络”的选择比例为201%;“手机短讯”的选择比例为147%。“网络”渠道的选择对象中,学生比例最高,达50%,其他各阶层一般都在20%上下。而且18岁至65岁约十年一个档次,选择率依次衰减。[2]从年龄段情况看,随着新一代人群逐渐步入社会,而且这个群体逐步延后积淀,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渠道表达个体诉求的队伍会越来越大。网络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组织延伸,由于其迅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应该能够成为群众通过网络空间进行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这是因为,“因特网对代表制政治过程结构的影响比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要大。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信息流动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行为非常关键,信息不仅被政治参与者在策略上和心理上用作一种工具和资源,而且它的特点和质量有助于区分政治参与者本身。或者说,通过改变因特网使用中信息流动的方向和内容,政治参与者的范围扩大了,新形式的集体运动可能会出现,而且不同形式的辩论可能会发生,改变着已经被大众媒体时代的单向通信系统定制的政治意识。”[3]因此,网络党组织要树立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意识。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空间,更需要网络党组织通过树立服务意识,成为群众进行利益表达的畅通渠道。

二是增强凝聚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群体合作的团结纽带。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政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技术影响政治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于,其使边缘组织克服了资源的限制和其他更严重的障碍从而取得政治权力。”[4]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领导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在现实的物理环境中,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社会的主要资源。无论是工会、共青团还是妇联等社会组织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工作的。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工青妇等组织是党在这些领域的组织延伸和功能拓展。应该说,以党为核心,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工青妇等社会组织构成了党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覆盖。同时,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进一步催生涌现了其他社会组织,比如非政府组织(NGO)、志愿者组织等。在现有的社团管理体制下,上述组织的活动必须挂靠在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并经注册方可活动。因此,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党作为唯一执政党,在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中具有无可置疑的领导作用。不过,当党的组织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延伸发展的时候,党与网络社群的关系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构于现实物理环境的组织领导关系和业务指导关系并不能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得到自然继承。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环境因素方面,网络虚拟空间具有开放性。网络虚拟空间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领域,由于其技术的去中心化和多元性特征,使得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在相当意义上为网民提供了自由进出、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极大地凸显了网民个体的自主性。网络虚拟空间正是由于其内在的开放、自由诉求,成为网络迅速被接受的根本原因。而在现实的物理空间领域,由于个体身份的明确性,其行为受到法律、习惯等社会强制力量的约束,个体的言行举止都必须在社会规范的许可范围之内活动。同时,社会组织由于具有占据部分社会资源的需求,其活动必然要受到政府的强力管控,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管理。因此,现实物理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在环境构成方面的根本差别,失去了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强力支持,网络党组织要想在网络领域对网络社群的活动发挥领导作用,其难度可想而知!导致网络虚拟空间领域政党与社会组织领导关系变化的第二个因素就是组织原因。在网络虚拟空间领域中,网络社群具有高度的自治性。由于网络社群多是自发形成起来的,所以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往往不具备严密的等级组织体系。无论是社群中的活跃成员还是普通成员,其对社群的归属感主要体现在成员之间的内部融洽程度。如果说一个成员感觉在这一社群中能够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和重视,那么他对社群的忠诚度就会提高;反之,则会降低,甚至选择退出。因此,网络虚拟环境的开放性和网络社群的自治性,使得网络党组织要想在网络空间有所作为,使党的工作覆盖到网络空间的各个方面,就必须进行适应网络环境的组织改变。

三是树立危机意识,使网络党组织成为舆情治理的组织载体。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使得原先潜伏的社会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借助于互联网这一舆情放大器,一些社会矛盾被迅速扩散、放大,造成网上网下的彼此呼应,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进一步增加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处置网络舆情的难度。从网络党建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会出现党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失语”现象和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无力,有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对网络党组织的功能作用的目标模糊性造成的。网络党组织建设必须明确工作重点在哪里?是满足于一般的网站式框架结构建设,还是突出组织的功能发挥?如果是要突出组织功能,那么,网络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究竟是“控制”还是“沟通”?笔者以为,通过对互联网这一“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的充分参与和利用,应该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即把提升网络舆情危机治理能力作为当前及今后网络党组织建设的首要目标和能力提升方向。通过对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经验分析,可以看出,在抗震救灾期间,政府对待网络舆情危机的态度表现出了高度的理性平和,在处置的方法上采取了沟通对话的“治理”方式而不是关堵封闭的“控制”方式。这一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治理的成功经验为网络党组织提升舆情引导能力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总之,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能力大大增强,已非报纸电台等通讯技术所能控制。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尽快适应信息社会的执政能力要求,统揽网上网下两个舆情场域。在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使真实的信息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与网络舆论共同协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军队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3:256.

[2]上海市卢湾区党建研究会课题组.畅通党组织反映需求的渠道研究[J].党建通讯,2011(6).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01.

[4]宾柏.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25.

责任编辑:孔九莉

猜你喜欢
执政党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政治社会化视阈下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研究
建构科学合理的政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强大应变能力使党总能踩在“点”上
列宁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