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第三波女权主义兴起的原因初探

2015-03-23 01:32田彤彤付文忠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经济全球化互联网

田彤彤 付文忠

摘要:20世纪90年代,第三波女权主义逐渐兴起,发展势头迅猛。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与第一、第二波思潮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中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影响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妇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剧了新的男女不平等;其次是高科技文化传播方式对女权主义运动新形式的影响;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即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女权主义理论范式发生了重要转换,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所关心的问题不再只局限于“妇女问题”,而是从关注经济平等与政治平等转向关注文化平等、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这也是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与第一、第二波思潮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后学思潮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5-0117-06

一、什么是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

“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这一术语首先出现于M·杰奎·亚历山大(M. Jacqui Alexander)、丽莎·阿尔布里希特(Lisa Albrecht)和迈步·西格瑞斯特(Mab Segrest)的论文集《第三波思潮:种族歧视的女权主义视角》(The Third Wave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Racism)中,随后,黛博拉·罗森弗尔德(Deborah Rosenfelt)和朱迪思·斯泰西(Judith Stacey)在1987年的论文中使用该术语,1995年丽贝卡·沃克(Rebecca Walker)发表了《成为第三波思潮》一文,鼓励女性青年“拥抱女权主义”,[1]156从此“第三波思潮”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注。那么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有什么特征呢?

第一波女权主义思潮显著特征在于强调权利平等,为女性争取政治上的平等,一般指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发达国家女性为争取与男性政治权利相平等的大规模的妇女运动。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被排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公共生活之外作出回应,争取扩展社会契约,为女性争取政治公民权。她们不断努力,在为妇女争取政治上的平等以及受教育与就业的权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外出工作,并进入学校学习;在1920年,美国妇女在《美国宪法》第 19 次修正案中被赋予选举权,这是第一波女权主义思潮的高潮。

第二波女权主义思潮显著特征在于强调经济权利,为女性争取经济上的平等。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始于对第一波女权主义思潮的不满与质疑,第二波女权主义者认为,虽然第一波女权主义思潮为妇女取得了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但工作中存在的性别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女性大多只是从事具有传统女性特质的工作,如打字、端茶送水、打扫卫生等,并没有做出实质性工作,而且妇女在其他方面均没有获得男女平等权利。第二波女权主义思潮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广泛的妇女群众运动紧密结合;二是“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斗争纲领,即第二波女权主义者不仅要为妇女争取公共领域的平等,而且要为改变妇女在家庭与私人领域的生活状况而奋斗。第二波女权主义思潮理论流派众多,有激进派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 但由于第二波女权主义思潮主要是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导,其中存在种族和阶级歧视,因而受到有色人种女性及劳动女性的批判。

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显著特征是强调文化权利,为女性争取文化上的平等。受到反本质主义的影响,人们拒绝为女权主义第三次思潮下一个标准的定义。莱斯丽·黑伍德(Leslie Heywood)和詹妮弗·朱瑞克(Jennifer Drake)认为女权主义第三次思潮既包括年轻的女权主义者这一代,还包括正在出现的女权主义运动新形式。人们普遍认为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是对第二波思潮的对抗,第三波思潮女权主义者急于脱离她们的前辈。不过,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对第二波思潮也存在继承关系,虽然两次女权主义之间存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差异,但第三波思潮女权主义者认为她们的工作建立在第二波思潮的原则基础之上,“第三波思潮中包含第二波思潮所倡导的一些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第二波思潮对资本主义权力结构的批判上,但同时也批判了对这些权力结构的承认和利用所产生的危险后果。可以肯定,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接受了第二波思潮的一些重要理论,尤其是斯皮瓦克的“劣势人群”理论和巴特勒与西苏等人对本质主义的性别和种族规范的解构理论”。

女权主义的三波思潮虽然存在一些相通点,但更多的是三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所关心的问题不再只局限于“妇女问题”,而是扩展到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如环境主义、人权、反公司运动以及文化生产。其次,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对待差异和矛盾的态度更加宽容。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多样性,其定义和产生原因都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地域、种族、经济、阶级、年龄、性倾向等多种因素。她们反对以前女权主义以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中心的做法,主张不同种族、阶级等的人们应相互尊重。最后,受后学思潮影响,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主张反对本质主义,抛弃启蒙主义的宏大理论建构,加强女性主体意识,自下而上反抗父权制的压迫。

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兴起原因是多方面,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新趋势造成的影响。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新型文化传播形式为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兴起创造了物质条件,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学思潮的影响为女权主义第三波思潮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与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各国之间加强了合作,联系愈加紧密,实现了资源的全球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增加促进了各国经济活力的加强。但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导致许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比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企业,并消耗着大量的资源。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通过转嫁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许多西方主流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权主义反对这些看法,认为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性别不平等,并激起了第三波女权主义者的批判,这些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性别不平等。妇女参加社会中的有偿劳动扩大了她们的社会权力,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权,但她们不仅要在外面工作,而且还要承担自己家的家务劳动,这无疑增加了妇女的工作量,使其更加辛苦。在家庭内部,由于长时间的加班占用了大量时间,她们对家庭的照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家庭外部,她们遭受着就业压力、劳动剥削、低廉工资、经济边缘化和性侵犯等恶劣工作环境。“这些进一步恶化了已经很低的妇女地位和她们的生活条件,加重了各发展中国家中种族、社会性别、阶级和国民的不平等。”[3]

2.全球化概念是一种误导。很多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为妇女争取权利平等提供新的可能性,但经济全球化在与地方社会、经济与政治碰撞交织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很可能会与预期大相径庭。社会的变迁并没有对妇女生活的改善产生多大积极影响,反而使其生活恶化,特别是女性移民,她们的生活受到了更大的挑战。一份2004年关于妇女发展的调查显示, 49%的移民是妇女,“这些移民妇女通常只有通过丈夫的难民身份来获得自己的身份,她们饱受家庭和其他来自原居住地的作为联系外面经济世界中间商的男人们的剥削”。[4]在工作领域,她们也通常集中在传统妇女工作领域,做着辛苦繁杂或身份低下的工作。

3.全球化加大了白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女权主义第一波思潮与第二波思潮一直致力于追求男女平等,打破父权制的男性霸权体系。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奋斗,发达国家在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男女在受教育水平和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不可忽略的实际情况是,低收入男女之间的差距的确正在缩小,据1994年美国官方统计显示20-24岁男女工资差距小于5%,[5]115但在中高收入人群中,工资差距明显扩大,男女收入差距大的惊人,其中973%的高收入者都是男性,女性只占到27%,[5]116这就说明全球化加大了白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

4.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善低收入女性的现状。虽然近年来低收入男女工资水平趋于平等,这似乎是值得肯定的成就,但是,应该清醒看到这只是表面现象,这种平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许多公司和企业为了缩减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大对低报酬、低福利的临时工的雇佣,并定期裁员,这就加大了失业率的增加,导致青年人就业形势严峻。而且,一般情况下,在求职方面,女性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对于同一个工作岗位,相同资历的男女两位应聘者,雇佣者会倾向于优先选择男性,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到解雇。还需注意的一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与需求、物价水平的上涨并不相符,面对需求的增加与物价水平的上涨,许多家庭都背负大量债务。人们虽然加班加点长时间工作,但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年轻人因此而推迟结婚年龄与生育年龄,并且少生孩子。由此可见,人们的生存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是在应对全球化问题的矛盾与困境中兴起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女性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其中发展中国家女性受到的挑战更为严重。在这一大背景下推动了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反抗新的剥削与压迫,矫正全球化为各国妇女所带来的弊端,走出女权主义运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困境。

三、互联网与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

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不仅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深受信息技术与新型文化传播形式的影响。当今世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权主义在此大背景下也取得了大的进展,高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女权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与更宽阔的平台,新的运动形式也应运而生。这一运动新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人们通过网络来结成联盟,摆脱了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空间表达自我、相互交流,以推进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促进女性的解放和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

1.网络赋权。在高科技文化的催生下,女权主义者获得了另一种赋权方式——网络赋权,其典型表现形式就是赛博女权主义。网络空间为女权主义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她们利用网络创建自己的杂志和网页,让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女权主义者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经历、思想以及对男性霸权所带来的压迫的理解,并寻求可能的行动策略,基层的、非精英群体同样可以参与其中,这就打破了以前话语权被主流媒体所控制的局面。网络“尤其使女性青少年能够将她们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以积极的行动和有意义的文化产品释放出来,使读者能够听到她们的声音”。[6]34从这一角度看,高科技文化对女权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网络集会。网络集会是新政治表达空间,它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波思潮女权主义者采用电子杂志、网页和博客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交流经验,宣扬女权主义思想。其著名网络杂志有《政治的性化: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论性别》(Sexing the Political: A Journal of Third Wave Feminists on Sexuality)(www.sexingthepolitical.org)。此杂志创建于2000年,意在提供一个论坛,让第三波女权主义者可以从文化、性和经济观点等不同视角来表达自己创新和激进的政治观点。网站有生态女权主义的“妇女环境与发展组织” (www.wedo.org),还有阿莉扎·谢尔曼(Aliza Sherman)创建的“赛博女孩儿网站”( Cybergrrl.com),其姊妹网站有www.femina.com和www.webgrrls.com。网络自创杂志有“胖女孩儿”(Fat Girl)、“狐媚”(Foxy)等.这些都是新型的女性集会形式。

3.网络联盟。第三波女权主义者认为“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完成过去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组建女性集体群落,“创建暂时性的‘统一政治联盟,建构强有力的具有对抗意识的文化。”[6]76互联网技术为女性的政治联盟创造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在网络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如:种族主义、阶级歧视、女性生育权、堕胎、强奸、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异性恋主义、同性恋憎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环境保护等,并且在新社会运动中形成政治联盟,增强了女权主义的影响力。

4.网络二重性。一方面,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赛博女权主义者有了新的设想,认为网络有望消解性别和性的界限,可以让思想自由交织碰撞,关于这个设想有三种不同的版本:(1)消费者关系消减了性别问题及其相关并发症;(2)任何形式的科学技术都是性别的省略;(3)网络空间对“身体”的抛弃,消除了传统文化中“身体等于女人”的等式;[7]另外一方面,虽然在网络世界中这些新变化能够模糊性别界限,消除男性霸权,但目前为止,实现性别公平的可能性还不明显。正如基拉·霍尔曾所言:电子媒介非但没有使两性相平等,反而强化了两性差别。由于身体的缺场,网络用户为了突显自己的性别特征,往往会热衷于夸大女性气质和男性气概。在赛博空间“男性霸权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因为它沿袭了传统父权制话语对女性的建构”。[8]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的女性图片、商品广告,将女性形象商品化,“可以说因特网是一个高度性别化的空间,而且网络游戏中对女性的暴力倾向和对女性的物化反过来有蔓延到现实世界的趋势。”[8]

由此可见,网络空间除了有利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女性表达其观点,促进女性之间男女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之外,还存在不少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色情、暴力的传播,对女性的网络性骚扰,反过来又加重了男性对女性的文化压迫。

四、后学思潮与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

除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与新型文化传播形式所创造的物质条件的影响之外,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学思潮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学思潮异军突起,其主要理论代表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受此影响,女权主义发生了大的转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苏红军在《成熟的困惑:评20世纪末期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上的三个重要转变》中论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西方女权主义在政治理论和认识论上出现的三个转变:女权主义从启蒙主义的宏大叙事转向微观政治;从对事物的研究转向对语言文化和话语的研究;从追求男女平等转向强调妇女之间的差异与身份认同。[2]4-22这些转变都是在后学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

女权主义第一、第二波思潮持有二元对立思维,认为只要逆转二元对立中的男性∕女性地位就可以使女性得到解放,然而这种简单的逆转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必须打破男性霸权领导下的二元对立思维。在宏大叙述理论引导下,女权主义第一、第二波思潮关注的是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的利益与问题,这受到了有色人种女权主义者和第三世界女权主义者的批判。在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以前的行动策略和对妇女范畴的划分。

首先,对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是后结构主义理论,尤其是雅克· 德里达的差异∕延异理论以及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德里达的理论深受费德南·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的影响,并在索绪尔的符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差异∕延异理论,用来批判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又称理性中心主义)为基础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结构认为:言语优于文字,男性优于女性,西方优于东方,理性优于感性等等。德里达打破了能指与所指的固定关系,对旧有权威提出了挑战,认为二元论中的双方不仅相互对立,而且相互颠覆,二元对立中的不平等关系需要解构。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重在消解中心,解构二元对立结构,对女权主义者打破父权制的男性霸权统治,提高自身地位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其次,福柯权力理论对第三波女权主义的影响。福柯认为,权力不仅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权力不仅具有压迫性,而且具有生产性。福柯还认为话语是取得权力的关键,权力产生真理与知识,真理与知识又扩展了权力,谁占有知识,谁就取得了话语权。一直以来,人们生活在由男性霸权所引导的话语体系中,深受其影响与控制。受福柯权力与话语理论的影响,第三波女权主义者认为,权力的自下而上性和生产性使得男性对妇女的控制逐步内化到女性本身,女性一直以男性所定制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代社会所流行的减肥、美容、丰胸等各种女性消费行为都是根据男性审美标准来进行的,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女性这么做,不仅是受男性霸权文化压迫的结果,还是女性自我约束、自我屈服的结果。张广利与杨明光认为“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为后现代女权主义提供了看待既存理论的历史标尺,以及从权力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9]因为话语是取得权力的关键,权力在话语中产生,因此,第三波女权主义者认识到可以通过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来反抗父权制下男性霸权带来的压迫。

再次,第三波女权主义对后女权主义话语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是一种父权制话语,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因此,第三波女权主义者试图改造带有强烈性别歧视色彩的词语,对其进行反向诠释,重新赋予这些词以正面含义。《活力新女性:对流行文化的女权主义回应》(Bitch:A Feminist Response to Pop Culture)杂志的主编丽莎·泽维斯(Lisa Jervis)和安迪·吉斯勒(Andi Zeisler)选择 Bitch 作为杂志名就是出于上述原因。同时,第三波女权主义还利用流行文化来对父权制话语进行反向诠释,典型就是1998 年梅瑞迪斯·布鲁克斯(Meredith Brooks)的歌曲“Bitch”,整首歌充满激情,从正面肯定了泼辣女的自信张扬与自立的品质。广受欢迎的《绯闻女孩》中也有一首名为“Bitch”的Plastiscines乐队的歌曲,这首歌中“我是个泼辣女(bitch)”贯穿歌词始终,体现了她们对bitch新的正面含义的接受。这两首歌曲风靡全球,对改造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词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最后,第三波女权主义内部对后学思潮的态度不一,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后现代主义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有力的社会批判,在根本上是反对女权主义政治斗争的。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差异理论导致了“女性主体的消解和政治斗争形式的弱化”,[6]37瓦解了女权主义政治主张的根基。这是因为:女性之间的差异性一旦被认同,并认为差异性高于女性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女性主体意识便会丧失,女权主义政治主张便会丧失基础。可以看出,过分强调女性之间的差异性,就会导致以改变妇女从属地位为目标的集体行动受阻,从而使集体行动难以顺利开展;这种强调女性内部差异理论导致对妇女内部派别分野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质疑,消解了女权主义理论的解放主旨。这种差异理论决定了女性只能根据各自境遇采取不同的斗争目标与方法,削弱了女性集体斗争的力量,使女性难以团结起来采取集体行动,为改善妇女地位而奋斗。

总之,面对吸收后学资源的困境与矛盾,第三波女权主义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主张将后学资源与女权主义辩证地结合,在策略上坚持使用本质主义来促进女性内部集体行动的实现,以妇女共同利益来组织妇女为反抗父权统治作斗争,同时又要强调妇女之间的差异,提倡聆听不同阶层、种族等的妇女的声音,如朱迪丝·巴特勒(Judith Butler)和陶丽·莫伊(Toril Moi)。南希·弗雷泽(Nancy Fraser)和琳达·尼科尔森(Linda Nicholson)认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可以互补不足:女权主义强调批判性和政治性可以弥补后现代主义社会批评的不足,后现代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可以使女权主义避免陷入本质主义的困境。

结束语

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广泛传播,影响力日益增大。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为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提供了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和新资源,促进了女权主义的当代发展。

总之,第三波女权主义思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信息方式迅猛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对妇女政治经济地位和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新变化使女权主义运动面临的理论矛盾和现实困境更加突出,第三波女权主义就是应对这些困境,试图回应这些挑战性问题的产物。第三波女权主义的核心立场和鲜明主题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互联网覆盖全球的新文化形式下,思考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新途径,寻求妇女解放的新规划、新道路。虽然她们的主张还不统一,各种思考还不系统,但她们探索的问题和提出的理论主张却非常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追踪和关注。

参考文献:

[1]Genz, Stéphanie and Benjamin A. Brabon.POSTFEMINISM:Cultural Texts and Theori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Chapter 9,Third Wave Feminism.

[2]苏红军,柏棣.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第1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周颜玲.至关重要的社会性别——21世纪如何开展全球化和社会变迁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2009(3) .

[4](英)妮亚·余娃-大卫.妇女、全球化和社会变迁[J].思想战线,2009(5).

[5]Heywood,Leslie and Jennifer Drake.‘Its All About the Benjamins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Third Wave Femi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C].Third Wave Feminism: A Critical Explora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6]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思潮[D].北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8-10.

[7]Gillis, Stacy. Neither Cyborg Nor Goddess:The (Im) Possibilities of Cyberfeminism[C].Third Wave Feminism: A Critical Explora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8]都岚岚.赛博女性主义述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8(5).

[9]张广利,杨明光.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32.

责任编辑:陈文兰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经济全球化互联网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探究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