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百年烟雨

2015-03-25 17:16
云南画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沙巴集市咖啡馆

斑斓人群 大山中的地球村

进入沙巴最好是在傍晚的浓雾之中,铁艺街灯将上世纪初的街道和墙壁映得迷离伤感,西饼屋玻璃柜台的巧克力蛋糕和奶油甜点明艳诱人,欧式酒吧和亚式餐厅都亮着暖暖的灯光招唤来客。那时刻你会不知身在何方并心生幻念,仿佛杜拉斯《情人》里的法国女郎和中国青年会从两边闪现出来,在街角甜蜜邂逅。

雾是沙巴的点睛又是屏障。雾大的时候,数米开外一片迷蒙。不着急,回镇上慢慢逛着,看当地苗人的集市和生活,听教堂里唱诗与颂经搅拌出来的呢喃,品路边的烧烤小吃。冷了就钻进酒吧,要一杯热饮,靠着壁炉驱寒去湿,太阳出来就移出廊台,欣赏人来人往的街道,把自己晒暖。好天气来了,重上含龙山,去欣赏另一片粉色的云霞,漫山遍野、春意盎然的桃花是沙巴的骄傲。每到春季,沙巴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插一大枝盛开的桃花,因为在这个湿热的国度,不是到处都有春天的。

沙巴大教堂算是沙巴最经典的建筑了,从正面看去,大教堂像一把巨大的利剑高高地耸立在沙巴景区的入口处,青灰色的墙体诉说着它一百多年的历史。教堂里面有些破败了,却一尘不染,每逢礼拜的日子,教民们便从四面八方来做礼拜。

沙巴小市场紧靠大教堂,窄而幽长,商品琳琅满目,越南的咖啡、绣着五角星的太阳帽、手工雕刻的黑木工艺品,也有不少是“中国制造”。周末集市是沙巴最热闹的地方,山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出售自家出产的农产品,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忙忙碌碌的当地人和举着相机四处游荡的游客形成有趣的对比。沙巴的街道纤巧秀气,咖啡馆、精巧的小店,遍布在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里,清幽静谧。尤其是沙巴的黄昏,仿佛被注入了仙气,空灵而飘逸。咖啡馆的露台上,游客悠然地品着香浓的越南咖啡。街边,年老的黑蒙族妇女倚墙而坐,手上不停地绣着,背后的石壁上和面前大块地展示着色彩斑斓的成品。夜幕下的沙巴,神秘而诱人。星星如水洗过一般,清亮亮地挂在幽蓝的天际。黄茸茸的街灯闪闪烁烁,咖啡馆里渐渐沸腾的气氛,不时弥漫在深邃的夜色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俨然一个小小地球村。

山中如昨 被时间遗忘的伊甸园

据说100年前,法国人统治越南时,闷热无比的夏季让他们饱受煎熬,有一天发现竟然有一个叫做沙巴的地方凉爽而舒适,年平均气温只有18至20摄氏度。于是从上世纪初开始动手将这山沟逐渐开发成避暑胜地,他们修建了进山公路,开始在这里建筑房屋,将这个深山里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地道欧式风格的小镇。一百多年来,四周绵绵延延的大山将沙巴与外界隔绝,使沙巴像一个养在深闺的少女。

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觉得它是一个小镇,而不是城市。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沙巴竟连出租车都没有,也完全看不到高楼大厦,唯一固守的,是它宁静安逸的氛围。在过去一百年,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座深山小镇好像依然如故,建筑还是那些淡黄色的法式房屋,山民们则无论男女老少仍然不舍他们民族服饰。想起驱车从昆明南下到河口时,沿途已难见儿时电影留给的印象,不无失落。所谓的现代化和都市化,让各个民族年轻一代都换上了流行的装束,而在离边境不到50公里的沙巴,赶集的少男少女们穿着依然与百年前的祖辈一样,别是一道风景。

我住的酒店山脚下面就是著名的情人广场。每逢周末晚上,附近山村的姑娘们精心地梳妆打扮,小伙们也穿上了新衣服,三五成群,一边逛集市一边在人流中寻找意中人。据说,如果一个小伙子看上了一个姑娘,就轻轻地去拉住她的手,如果她不拒绝,就可以把她带走幽会了。当地少数民族男女这种寻找爱情的集会,是他们生活的一个真实部分,那可是浪漫的法兰西人没来之前就流传良久的风俗,时间似乎遗忘了沙巴,它把一切伤感的改变都剥离出去,只裁剪出最可爱动人的部分留下。

猜你喜欢
沙巴集市咖啡馆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热闹的集市
差咖啡馆
开在黑白漫画中的咖啡馆
日本大猩猩“沙巴尼”获得注册商标
沙巴:探索一切乐趣
热闹的集市
水上咖啡馆
热闹的集市
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