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研究

2015-03-25 18:29黄旭成曾莎莎
当代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传染性传染病标志物

黄旭成 曾莎莎

因大量失血而出现出血性休克患者,及时采取输血措施进行救治,在临床上为必要的救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存。但是因医疗限制,使得传染性疾病出现了窗口期,为输血治疗增加了极大的风险,也提高了局限性,对感染时间无法明确,在临床上易引发医疗纠纷事件[1]。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患者健康。本研究对输血患者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抗体(抗-TP)的血液传染标志物检查,从而对检查必要性进行明确,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9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需行输血救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45例,年龄9~52岁,平均(31.2±5.6)岁。车祸伤45例,坠落伤31例,机械伤2 4例,患者均为失血、疾病失血过多,需及时做输血治疗,且均无明显传染性疾病症状。

1.2 方法 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入院后,对患者做常规检查,同时做失血、疾病情况的确定,从而确定输血方案,在行输血治疗前,对患者作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传染标志物检验为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严格遵守试剂说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00例患者中,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0例(1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患者1例(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例(2%);梅毒螺旋体阳性率1例(1%),总阳性患者14例,阳性率为14%。且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6.4%(9/55),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的2.2%(1/45)(χ2=5.499,P<0.05)。

3 讨论

目前,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献血人数逐年增加,同时,需输血患者也不断攀升。在输血过程中,因对输血传染病标志物检验不当而造成的病毒蔓延也在增加,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医院人员在行输血治疗前,应该尽量做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从而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性,也能够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保护自身的利益,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率较高,感染者全国有1.3亿人,而丙型肝炎携带者有4千万[3]。传染标志物检验为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做分析[4]。本次研究采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能够将抗体和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聚苯乙烯载体中,做免疫反应定量和定性分析。

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病标志物检测,若检测后,标志物显示为阳性,表示血液已经被感染,可将其作为区分责任、辅助诊断、提醒相关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作自我防护的主要依据。若输血前经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显示为阴性,输血后,其检测现实为阳性,也不能表示一定是在输血过程中传染[5]。因为,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4种标志物都有“窗口期”的情况存在,同时,血液传输也不是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病原体唯一传播途径[6]。

近年来,在就诊需输血患者中,有血液异常呈阳性患者占5.3%左右,其中,HBsAg阳性率所占比例最高[7]。若患者本身携带血液传染性的相关疾病,在输血前未采取措施对血液进行检验,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医院无法拿出确切证据,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而采取输血前检验,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如试剂盒敏感度限制、病毒感染机体后,存在潜伏期问题等,但是在95%左右情况下,抗-HBC和HBsAg都是同时存在,其单独存在的几率较小。因此,在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中,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尽管无法检测对低水平HBsAg进行检测,但是也能检测出抗-HBC抗体,还能同时将抗-HBC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在流行病学筛查与临床诊断中,会有极大的帮助,对于输血安全与院内感染控制,都有极大的保障。目前,医源性感染在各大医院中都成为重点内容,经输血致传染病蔓延情况不断增加,使输血传播性疾病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疾病标志物检测,是减少医源性血液传染疾病传播的主要手段,也是临床输血的主要环节。

从研究所得数据中发现[4],HBsAg出现阳性率较高,占10%。而抗-HCV、抗-TP的阳性率和抗-HIV也有出现。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后显示,男性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6.4%(9/55),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的2.2%(1/45)(χ2=5.499,P<0.05)。从研究结果中可知,对男性患者更需要采取乙型肝炎的治疗和控制有效方法,并积极加强人民对传染性疾病的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归转,改善患者预后结局[8]。可见,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在减少因输血引发传染性疾病中,有着极为显著的意义。

在以往的输血治疗中,因医疗技术的限制,医务人员对传染性疾病的扩散还未引起重视,致使许多输血治疗患者感染传染性疾病,导致医疗纠纷事件显著增加。随后,医院开始引进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对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传染标志物进行检验,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传染源,并积极对患者予以有效的治疗措施,也可以最大程度防止需输血患者受感染,确保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感染发生率。

[1] 戴万案,邱妮妮,陈丽艳,等 荧光定量PCR法与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同步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214-1215.

[2] 吴艳梅.妇产科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30.

[3] 张秀梅.关于输血检测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3,15:175,177.

[4] 朱波,黄文成,刘志民,等.肿瘤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145-146.

[5] 胡俊华,林东,刘燕明,等.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47-1849.

[6] 王祥德,郑红波.手术及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2):214-216.

[7] 张菊梅.输血前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分析研究[J].甘肃医药,2012,31(8):605-606.

[8] 王李洁,刘风华,刘香.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8):999-1000.

猜你喜欢
传染性传染病标志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