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应当增加鲁迅文章

2015-03-25 03:40
教育 2014年32期
关键词:懒汉亲情观点

当下人们普遍对国民语文应用能力不满,其中尤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满,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不满尤甚。我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问题多多,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学生掌握记叙和说明的能力,过少过低地要求学语文最该有的思辨能力。这致使语文教学占课时最多,教师配备也最多,却教学效率低下,一批又一批缺少思辨能力的学生走出校门流向社会。

所谓思辨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质疑精神、逻辑推理精神、独立思考等,所有这些从近现代作家来看,唯独鲁迅的文章不仅具备而且充满思辨精神。与其他同时期乃至以后的作家相比,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思考的深度,以及对社会剖析的角度等,无人可以企及。

一方面是学生能力的奇缺,另一方面是可以提供的范文奇缺,这两个奇缺烘托出鲁迅文章对于中小学教材的独特地位、作用。所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不该减少鲁迅的文章,反而应该增加。不喜欢鲁迅的人从来没断过。在不喜欢鲁迅的诸观点中,代表性观点之一是,初中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他们主张与其让孩子早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受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此类观点的荒谬在于:呼吁学习鲁迅作品并不影响也不排斥读其他类作品,何来如此对比?

代表性观点之二是,教材应加强对学生亲情、学习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的感受,由浅入深更接地气。此类观点的荒谬在于:用所谓亲情和让学生体验,转移人们对鲁迅文章的学习,等于孩子吃药怕苦就停药给糖,多害人啊!当前中小学教材最泛滥的主题就是所谓亲情。举例说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爱爸爸、爱妈妈、爱哥哥,这样的内容和范文反复提及,形同嚼蜡,索然乏味。这种论调往往出自一些语文专家和教研员之口,这让人不由得怀疑,各级语文教育者是否看到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实、是否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是否还有一点点使命感?

不喜欢鲁迅的第三种代表观点就是鲁迅文章难教、难学、难考,所谓“三难”。此种观点,我用一句话回之:懒汉思想培养出的懒汉教师、懒汉学生以及懒汉考官。不动脑、不琢磨、不用心、不思考是肯定说不出、读不懂也教不好鲁迅文章的。就当下语文教学实际情况而言,语文不是应该降低难度,而是应该提高难度。我在微博中说:“当下语文教材最大的问题是脱离语和文,片面强调价值观,选文粗糙、练习空泛、知识割裂、衔接脱节,淡化语文的学科特点,假语文流行。”因此,我呼吁:请不要打着减轻学生负担为名,砍鲁迅文章,培养白痴学生。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应该增加鲁迅文章的数量,而且是应该增加鲁迅议论性文章的数量;另一方面在课堂练习和考试评价中应该增加对鲁迅文章的理解深度。由于工作原因,这几年我接触了不少版本教材,从现在我看到的不同版本的鲁迅文章练习来看,这方面做得尤差。

概括说,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不应该删减,还应该增加鲁迅的文章,更应该巧妙地设计练习以及评价,让鲁迅的文章成为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辨、拓展学生认识空间的范例,这样的范例实在应该珍惜啊!

在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长河中,文人骚客不少,但没有骨气、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之流亦不少,如鲁迅这样洞察世事、不为势利左右、不因个人进退的学者,或者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太少了,寥若晨星。唯其此,才显出珍贵。我可以说,许多“家”都是不配的,但鲁迅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

可悲的还真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鲁迅,是我们这个时代连欣赏鲁迅的人都少了,而且越来越少,那些想以各种借口把鲁迅从人们脑海中清除出去的却大有人在、大行其道,呜呜,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懒汉亲情观点
永不凋零的亲情
两个懒汉
“分红式扶贫”应避免“养懒汉”
观点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
千万别学“骂庄稼”的懒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