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的意义及安置模式探讨
——以普洱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例

2015-03-26 14:22李江鹏马裕霞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普洱示范区移民

李江鹏,马裕霞

(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营林分院,云南 昆明 650021;2.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生态移民的意义及安置模式探讨
——以普洱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例

李江鹏1,马裕霞2

(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营林分院,云南 昆明 650021;2.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普洱市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区域。通过对生态和农村贫困现状的描述,阐述了生态移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反贫困中的重要意义,并对生态移民的对象、安置方式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有计划地将贫困人口从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搬迁出来,可以有效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推动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绿色发展。

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绿色经济示范区;云南普洱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生态环境优 越,生物多样性富集,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云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为推动普洱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保护好普洱市的青山绿水,走出一条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加快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普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构想。2013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标志着普洱市成为唯一的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1]。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好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全面启动生态移民工作,力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率先跨越发展。

1 生态和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1.1 生态现状分析

1.1.1 整体生态良好

目前,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8%,境内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共7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4.24万hm2。除自然保护区外,划定的江河两岸、大中型水库库区、城市面山及饮水工程水源防护林、国防林和风景林等国家及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111.33万hm2。

1.1.2 部分区域生态脆弱

据统计,普洱市水土流失重点区面积12.73万hm2,占总国土面积的2.8%,主要分布在澜沧江、红河流域范围植被受破坏的面山以及陡坡耕地重垦区、沟蚀、面蚀冲刷区和少量石漠化区。这些区域生态较为脆弱,一旦现有植被遭到进一步干扰和破坏,存在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危险,从而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此外,在普洱市各级自然保护区内,仍分布一定数量的居民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极大的威胁。

1.2 农村贫困现状分析

1.2.1 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普洱市所辖10县(区)均为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县,其中,宁洱、墨江、景东、镇沅、江城、孟连、澜沧、西盟8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典型的“老、少、边、贫”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2011年全市贫困人口为88.5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6%,其中收入低于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19.7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7%。

1.2.2 贫困人口生存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缺乏

在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现实背景下,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山区环境型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人口分布与移民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征[2]。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分布在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多是边远封闭,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生活条件、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且难于改善的山区和半山区,特别是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度困难,面临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相关资料显示,还有6.4万特困群众居住在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贫穷导致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比重大,人口素质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差,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1.2.3 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增收困难

随着人口的增长,贫困地区粮食需求压力增大,但部分地方刀耕火种、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等粗放耕作方式还继续存在,加之部分群众还依靠砍伐薪柴作能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剧,在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下,原始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产出低。加上远离经济发达的国内外市场,产品商品率低,又无稳定的支柱产业,群众增收困难。

1.2.4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差

农耕地中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少,旱地、坡耕地、轮歇地、中低产田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农村自然村组的路、水、电通达率和保证率低,生产生活所需基本能源缺乏,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差。

2 生态移民的重大意义

2.1 实施生态移民是实现普洱绿色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生态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成败。普洱市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68%,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云南保护生物多样性,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通过对生活在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迁移,对移民的原居住地进行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保护普洱优越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2.2 实施生态移民是扶贫开发的需要

实施生态移民是为了让生活在搬迁范围内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保护好普洱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普洱的绿色持续发展。2011年底普洱全市贫困人口超过88万,绝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使贫困群众走出深山,搬到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的公路沿线和小城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2.3 实施生态移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3]。但发展中存在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人口比例悬殊、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等问题[4]。城乡二元结构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普洱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2012年,普洱市城镇化率仅为34.7%,实施生态移民,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城乡统一规划、产业同时布局、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社会事业一并推进、生态有效保护。

3 生态移民进展及模式探讨

3.1 生态移民进展情况

1996年以来,普洱市累计完成各类移民10万余人,主要有三类:一是扶贫移民,这是普洱实施的最为重要的移民建设,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共完成17 602户,77 214人;二是工程移民,主要是水电开发建设移民,目前已完成移民安置3.8万人;三是于1996—2007年实施的云南省跨地州(市)扶贫移民试点,接收怒江州和昭通市6个县的省级扶贫移民及国债扶贫移民,共安置移民5 219户,20 937人。

3.2 安置模式探讨

3.2.1 生态移民的对象

所谓生态移民,就是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出发,把原来位于环境脆弱地区高度分散的人口,通过移民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村镇,在生态脆弱地区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5]。经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的研究分析,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生态移民对象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区域,根据《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结合普洱市实际,主要包括生态重要性等级三级以上、生态脆弱性等级二级以上区域的生态保护区群众;二是脱贫致富困难地区群众,包括高寒山区、边远山区、陡坡地区、丧失基本生活条件地区以及通水、通电、通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基本生活条件恶劣的独村散户;三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经常面临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的地质灾害区群众;四是结合保护生态和消除贫困需要搬迁的其他群众。

3.2.2 生态移民安置地的选择

为确保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生态移民成功实施,让移民能“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生态好”[6],生态移民安置地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移民安置地要有充足的农业土地资源,可以提供给移民群众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二是移民安置点应该交通便利,有比较完备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具有较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通讯(信)畅通;三是移民安置尽可能地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靠拢,提高移民的就业安置率,方便移民发展现代农业,进入二、三产业,为拓宽就业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条件;四是选择民族风俗习惯接近,文化背景相同,地理、人文环境相同,民风淳朴,干部支持移民,群众愿意接纳移民的生活富裕村;五是移民安置地应该选在地质结构稳定,移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会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地方;六是生态移民禁止迁入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江河流域及湖泊沿岸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内,防止造成二次搬迁和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3.2.3 生态移民安置方式

结合普洱实际,在生态移民搬迁中,为使移民的生存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移民安置原则上在本县(区)内完成,采用的移民安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3.2.3.1 农业安置

农业安置就是落实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农业安置方式。就生产生活用地配置不同分为三类:一是就近集中安置,即生活地点就近搬迁,生产用地不变;二是易地集中安置,生活地点搬迁,生产用地重新配置;三是插花安置,在已有居民点,土地资源丰富、交通方便、教育医疗卫生有保障的村寨插花安置,重新调配生产用地。

3.2.3.2 进城安置

依托中小城镇建设,农转城集中安置,统一建设保障房,不配置生产用地。

3.2.3.3 产业安置

依托产业安置,即特色产业 (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园区、生态旅游产业区等集中安置,统一建设安居房,不配置生产用地。

3.2.3.4 货币安置

结合各县(区)实际,给予移民合理的现金补偿,移民办理农转城手续后搬离原居住地,自行安置,自谋职业,不配置生产用地。

4 结语

生态移民对于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又是贫困地区人口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区经济的过程[7]。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生态移民将成为生态优良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普洱生态移民工作的顺利实施,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改善,将会大大增强普洱市经济绿色发展的后劲,对普洱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建成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普洱市人民政府.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EB/OL].(2014-04-11)[2015-01-19].http://www.puernews. com/zthd/zggfzdpe/3129572098652813583.

[2]何永彬.云南省山区移民与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9):838-841.

[3]陈婧,王博,许虹,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21(4):12-14.

[4]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意见[J].楚雄政报,2011(6):16-21.

[5]刘学敏.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4):47-52.

[6]李锦.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安置模式[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1):64-71.

[7]黄俊芳,王让会,黄俊梅,等.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移民的意义及模式探讨[J].新疆环境保护,2004,26(2):71-74.

(编辑:周利海)

The Placement Pattern an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Immigration——Taking National Green Economic Test Demonstration Area of Pu'er City as An Example

Li Jiangpeng1,Ma Yuxia2
(1.Forest Management Branch of 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Kunming Yunnan 650021,China;2.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Kunming Yunnan 650051,China)

Pu'er City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building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in southwestern China,the key area of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After presen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ural poverty situation,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immigr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anti poverty,and discussed the object of ecological immigration and placement pattern.Moving the poor people from the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and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oor people,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economic test demonstration area of Pu'er City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local economy.

ecological immigration;placement pattern;green economic demonstration area;Pu'er Yunnan

X321

A

1008-813X(2015)04-0016-04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5.04.04

2015-06-23

李江鹏(1969-),男,云南永胜人,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

猜你喜欢
普洱示范区移民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