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和谐贵阳”建设为例

2015-03-26 20:16任瑞羾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宗教界贵阳市贵阳

引导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和谐贵阳”建设为例

任瑞羾

(贵阳市图书馆,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共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宗教传递社会正能量、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在引导宗教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宗教和谐社会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任瑞羾(1974—),男,回族,江西景德镇人,贵阳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于维护国家安定、民族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云贵高原东部,不仅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工业基地。市辖六区一市三县,国土面积8034平方公里,不仅是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避暑之都”,还是多民族散杂居的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贵阳市常住人口中共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16.68%。全市有11世居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18个民族乡和非民族乡的19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这些少数民族群体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相关的神学理论、教规戒律、礼仪制度、组织系统比较健全。此外,全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信徒约6万余人,占贵阳市总人口数的14%。这样庞大的一支信教队伍,不仅是贵阳市政治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更是丰富贵阳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贵阳市正在开展和谐社会建设。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和贵阳市宗教界的共同努力下,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充分发挥了独具特色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建设、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既促进了“和谐贵阳”建设,又传递和展示了宗教文化的正能量。

一、贵阳市宗教界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积极行动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贵阳市就积极引导本市宗教界人士正确认识自身利益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致性。此后,贵阳市宗教界人士带领广大信教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守法,积极发挥宗教的特殊功能与作用,为构建繁荣稳定的“和谐贵阳”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积极维护政治和政局稳定

1、积极抵御和防范境外宗教渗透。在构建“和谐贵阳”进程中,贵阳市宗教界始终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去恶扬善”的积极作用,坚决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1951年11月,贵阳市宗教部门曾组织200余名天主教徒举行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中,贵阳市的天主教徒不仅共同批判了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侵略中国的阴谋活动,还揭发了贵阳和安顺地区有法国传教士煽动教友与人民为敌,并破坏“三自”革新运动的罪行。2012年,贵州省宗教局在贵阳市牵头依法处置了一起境外敌对势力邀请我省基督教地下教会人员出境的事件。2013年以来,贵阳市在及时收集有关舆情,并掌握时事动态的前提下,积极防范了1起马来西亚籍穆斯林准备到贵阳穆斯林家中进行的非法宣教活动;成功制止了1起境外组织到我市通过开展非法宗教培训进行渗透的活动。

2、坚决反邪教。贵阳市的宗教管理部门在近几年的反对邪教工作中成果显著,不仅先后发现、取缔了隐藏于民间非法的藏传佛教传教活动、净空组织及净宗学会的非法传教活动、心灵法门的非法聚会、活石教会的非法聚会活动,还查处了佛教非法活动点、天主教非法聚会点、基督教非法聚会点多处。依法打击了法轮功、呼喊派、全范围社会教、门头会、全能神、东方闪电、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特别是自2013年3月1日《贵州省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有效制止了1起“心灵法门”的非法聚会活动,及时查处了一家名为“慈心共仰”的商店利用宗教进行骗钱敛财的行为,依法取缔了基督教非法私设的聚会点5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隐藏于农村的一些非法宗教组织、邪教组织活动的监控与防范管理。此外,对宗教界人士加强引导式教育,不仅认真宣传不组织、不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相关政策和要求,还鼓励和调动他们参与到反映和举报非法宗教活动中来,从而有效维护了贵阳市人民的共同利益,保障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

3、有效参与涉及宗教信仰的社会问题的调解处理。宗教界人士和宗教界团体是带领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爱国守法、社会稳定及宗教和睦的重要力量。在处理事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温和而平凡的调解话语,通过他们说出来,更易于被矛盾双方接受。特别是当矛盾双方在情绪相对失控、纠纷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的情况下,由宗教界人士站出来进行调解,效果更为明显。依循这样的工作思路,贵阳市民宗委在2012年妥善处理了一起因贵州省物资学校清真食堂出现猪肉而引发的矛盾事件,这不仅有效维护了贵阳市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友爱,还为贵阳市在今后的和谐社会构建及维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引导信教群众在经济建设中坚守职业道德

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宗教经济伦理思想。[1]这一思想被我国学者引用,认为现代天主教的社会理论、企业家理论,基督新教的天职观念、勤俭观念,道教的诚信贵和、柔弱自守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贵阳市的信教群众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实施者、建设者,他们在工作中自觉接受和遵循宗教经济伦理所倡导的服务社会、爱岗敬业、自律从善、博爱施人、勤劳致富、诚信守法等理念,而这些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道德精神是一致的。这不仅能为贵阳市的“后发赶超”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还能为贵阳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塑造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优良精神面貌。

(三)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益补充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宗教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文化繁荣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在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文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民俗、歌舞、壁画、石刻、美术、建筑、医学、泥塑、科技、道德、文学、语言、音乐、服饰等都产生着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就目前已经在贵阳扎根并开枝散叶的五大宗教而言,其团体亦珍藏着一些有关哲学、艺术、礼仪等知识典籍和文化传承。这些宗教传承中所包含的健康有益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礼仪以及思想情操,与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相融的。这既是贵阳市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也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在贵阳市和谐共建。

(四)宗教在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五大宗教在各自的教义中都强调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如: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基本道德准则,在道德教化方面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想约束体系;道教强调“以德养生”,把人的生命和行善积德联系起来,提倡“遵道贵德,清静自正”,尊崇“道法自然,重生贵和”;伊斯兰教特别注重今生与后世的因果关联,倡导在今世多做善事,后世才能得到最美好的回报;基督教强调要爱人如己;天主教主张爱国爱教,建设人间天国,要与人为善,与社会为善,与大自然为善。各宗教教义所倡导的道德风范,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倡导的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取向。将其中的积极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有机融合,有助于引导信教群众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促进贵阳市的社会和谐。

(五)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

目前,贵阳市有宗教团体15个,其中市属宗教团体6个,县级宗教团体组织9个。这些宗教团体组织通过扶贫、助残、济困、救灾、义诊、养老、支教、祈福、戒毒等形式,积极投身于扶贫帮困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

例如,贵阳市佛教协会多年来积极组织引导全市佛教界参与社会扶贫济困等爱心公益活动,并走访慰问贫困区域的少数民族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共引资和捐款(物)折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修建希望小学多所。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期间,还分别举办了祈福法事活动,充分展示了佛教慈悲为怀的宗教形象,对贵阳市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影响深远。2011年,在贵阳市委统战部牵头成立的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宗教界人士等共同组成的“和谐贵阳促进会”成立大会上,贵阳市佛教协会又带头向该组织捐助了95万元。

2012年2月,国家宗教局等中央五部委下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贵州省民宗委发出在全省开展“慈善周”活动号召,贵阳市宗教界积极响应,并努力探索和思考宗教如何为社会服务的新路径、新办法。在此期间,贵阳市基督教两会共同捐资5万元支持开阳县禾丰乡典寨村卫生事业建设,并分别与贵阳市天主教爱国会一起组织爱心医疗队为典寨及周边村民开展义诊。同时,贵州省和贵阳市基督教两会“艾滋病关怀与能力建设”启动仪式在贵阳市举行。贵阳市道教协会在息烽、花溪等区县的敬老院、学校开展起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相关行动。

二、发挥宗教在传递文化正能量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在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宗教界的共同努力下,贵阳市在如何继承和弘扬宗教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传递文化正能量方面,不断进行试点与探索,终于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收获。

(一)把讲经说法办成文化盛宴

贵阳市宗教界充分利用高端讲经说法活动,为信教群众传递“和谐”、“互助”、“诚信”、“友爱”等高尚的情操。比如,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讲经法师代表巡讲活动”的顺利召开,“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在贵阳的国学论道,贵阳市民宗委协助铜仁市圆满完成的“2013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为配合贵州省第九届旅游大会召开而由贵州省、市道教协会主办的“发扬尊道贵德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展示系列活动等,不仅是宗教界弘扬自身教法、教义的文化盛事,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大餐和文化盛宴,这对推进贵阳市的宗教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支持和规范宗教节庆活动化为宗教文化建设的动力

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而每一个独特的宗教节庆活动都能与当地的宗教历史文化特色相融合,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底蕴和文化符号。贵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都非常尊重贵阳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节庆活动,并积极引导和挖掘这些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与特点,把“爱国爱教、服务社会、教风端正、知法守法、团结稳定、管理规范、活动有序、安全整洁”的活动理念贯穿到丰富多彩的宗教节庆活动中去,为贵阳市的宗教文化建设聚集了一股昂扬奋进的动力。

(三)发挥宗教场所的文化载体功能

贵阳市的宗教场所很多都位于风景优美的山林或河畔,自然风光绮丽多姿,人文景观内涵丰厚。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寺观教堂为大众保留下了精美的传统建筑、碑记、匾额、楹联、雕刻等,吸引着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和观光旅游者,为贵阳市的宗教文化建设提供了富有文化特色的载体资源。特别是在全国“贵阳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进程中,贵阳市民宗委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在全市推动生态寺庙道观建设工作,并结合“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放生护生、植树造林、护林防火、文明进香、文明用语、环境卫生等生态寺院道观建设的规章制度,使贵阳市的宗教场所传承和发挥着传统文化载体的功能。

(四)把宗教的慈善义举作为推动社会正能量的催化剂

宗教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面向信众讲经说法,也不仅仅是对宗教建筑和宗教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承,还在于用宗教的感召力去影响信教群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传递互爱互助的社会正能量。贵阳市宗教界在这方面卓有成效,不仅参与成立了“贵阳市和谐促进会”这样的慈善组织,还把各宗教团体的特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贵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抱着造福一方的理念,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善举。

(五)加强“教风”建设,树立宗教界良好社会形象

贵阳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民宗局和省民宗委的工作要求,在各宗教团体开展“教职人员自查、协会督查、民宗部门抽查”的“三查”工作,对一些宗教教职人员存在的信仰淡薄、戒律松弛、不重修行、贪图享乐的现象,以及借教敛财、争名逐利和自我吹嘘、弄虚作假、拉帮结派等问题进行了有效地防范和纠正。特别是在“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贵阳市民宗委积极宣传各宗教活动中的典型事迹和创新方法,激发起贵阳市宗教界掀起了一股“比先进、学先进”的热潮,并使宗教界在贵阳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以一个良好的“教风”形象树立于广大市民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胡小燕

观察与思考

猜你喜欢
宗教界贵阳市贵阳
咸宁市召开宗教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会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会
Couple's dance helps lift spirits of millions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荣宝斋贵阳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湖北宗教界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新一代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