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中运用隐性教育的方法研究

2015-03-26 20:51彭玉蓉
关键词:受教育者隐性载体

彭玉蓉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同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如今也被一股新科技的浪潮席卷。科技推动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的媒体,在我国被广泛地应用,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青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国外的各种文化观、价值观一时间纷纷涌入我国,与我国当前的主流价值观产生碰撞、摩擦。随着新媒体的传播而进入我国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开始对我国的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渗透,对我们的新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处在异常复杂的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是否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因此对我国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我们思政教育工者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脉络,根据新的历史特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找到适合高效的方法,充分地管理和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更好地迎接新时代、新格局带来的挑战。思政教育方法中的隐性教育方法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渗透式、多样性等特征表现出与新媒体环境中人们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维活跃程度大大提高、传播环境的广泛复杂等新形势的高度适应,成为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得力方法。如果我们能找到可以恰如其分地将隐性教育方法与新媒体环境自身的特征相结合的手段,将隐性教育方法合理、高效地运用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福音,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强大的思想工作保障。

一、隐性教育法的定义及其所具有的特征

(一)隐性教育的定义

隐性教育顾名思义是相较于显性教育提出的。第一次提出其相关概念的是美国教育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著作《班级生活》里引出的“隐性课程”这个概念,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并非只学到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还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相应的态度、动机、价值等各方面的成长,他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定义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很快被学界研究和接受,从而发展演变为我们今天的隐性教育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相较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方式而言,隐性教育方法的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不是显露出来的,而是隐藏的教育方式,它是侧面的、简接的,无形的、渐进的,是一种情感体验。

(二)隐性教育的特征

关于隐性教育方法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隐蔽性。与多数教育方法不同,隐性教育方法的目的和内容并不不十分明显,正如其字面意思一样,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隐”,在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时,教育者往往把自己想要教育的内容和观点巧妙的隐藏,采用多种形式,渗透附着在一定的具体环境、文化、活动等载体之上,引导受教育者自主的学习接受,给人以“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这样不仅规避了人们的心里抵抗机制,顺应了网络时代人们的自主性增强的特点,更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引导效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接受受教育者宣传的思想和理论,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2.渗透性。和显性教育方法相比,隐性教育方法常常不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实体存在而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与受教育者有关的方方面面中,在传播过程中找到适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和生活的有效方式,将思政教育的观点、理念慢慢地渗透给受教育者,使其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接受和认同。在使用这种间接方法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往往会和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融合,形成一个无所不在的教育网,使教育者常常处在无形的思政教育的浸润和教化之中。

3.广维性。隐性教育的广维性往往也被称作超时空性。这就是说隐性教育方法的使用,并不需要像显性教育那样受时间、地点、方式等条件的局限,它的教育维度是多向的,常常可以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环境、活动、咨询、竞赛等方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感情、想象、等非理性因素,让受教育者能随时随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这种特征与新媒体平台广泛性的特性可以说是一致的。通过隐性教育方式打破时空界限,与多维度的学科,媒介相结合,是思政教育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展开,更可以同时向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同时进行教育,大大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范围和受众群体。

4.长效性。由于隐性教育方法采用的是渗透的方式,它贯穿于教育各个过程始终,它所形成的氛围像空气一样无形地环绕在受教育者的周围,使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有机结合,教育者只需将设计好的需要进行教育的理念和观点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些游离观念和意向便会随着这些载体的传播悄悄地进入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植根于受教育者的脑海,指导教育者的行为。由于这些过程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强化和固守的规则条例,并不需要记忆和启迪,通过日积月累而沉淀于受教育者的内心,形成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一种条件反射,与受教育者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融为一体,时刻指引着他的行为,这些观念、理论很难被轻易转变,长久地发挥着思政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5.多样性。隐性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隐性教育是自然的不受限制的教育与学习过程,由于不受时空限制,隐性教育的载体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它强调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重面更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让受教育者自愿参与其中,从而创造一种思政教育所需要的氛围,将隐性教育的渗透性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就如西方国家就把思政教育融入各种集体活动之中,诸如:纪念阵亡士兵,开办各种国家历史博物馆,举行升旗仪式、参加爱国活动等,向人们灌输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观念。

6.自主性。由于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形成一种意识形态氛围,注重把思政教育的想要传达的观念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之中,使受教育者不由自主地树立这些观念,因此隐性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它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由于隐性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受教育者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这就使他们感觉自己不在是被动地、强制性地接受教育,而是遵照自己的意愿在行动,它极大了激发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潜能,提高了将思政教育想要传递的价值和理念的内化性。

二、为何要将隐性教育方法运用于新媒体环境

(一)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探讨为什么要在新媒体环境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就不得不讨论新媒体环境自身的定义和特点: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中采用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手段转而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新科技、新媒介手段来进行传播的媒体方式的总称[2]。新媒体的新体现在它的各个方面,如:观念新、技术新、手段新、效果新。新媒体就传统媒体而言它具有数字化和非线性、交互性和及时性、多媒体和超文本、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点[2]。新媒体的受众特点也具有:①隐蔽性和公开性,②广泛性和针对性,③干扰性和严谨性[2]。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的需求由原来的付费式转向追求免费,由原来对新闻资讯的需求转变为娱乐需求,由传统媒体中高法律道德标准转变为法律道德底线模糊。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我们进入了一个浏览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移动时代。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采用适合新媒体特征的隐性教育方法显得由为必要。

(二)为何要在新媒体环境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

1.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虚拟性决定的。如今我们的生活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新科技的应用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开始由原本的直面、真实的行为转变为由数字、图片、视频、信号的虚拟化的社会活动,人们利用数字平台获取信息,进行买卖,交流,规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人们的作息时间,需求难以把握,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下依旧进行传统教育方式那种灌输式的,教授式的,限定时间地点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而隐性教育方法的广维性特征刚好符合这种虚拟环境的要求。

2.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复杂性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来源复杂,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身份难以界定,鱼龙混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那种明确的目的性和对环境、计划详尽的要求越发不适应时代发展,无法确定的信息来源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把握环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这点恰恰是隐性教育方法的优势,在隐性方法中,思政教育者只需明确教育的观念理论,把它附着在各种载体中传播出去,这些载体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氛围,这对于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来说,是极其符合的。

3.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普适性决定的。就如我们所见,新媒体网络环境已经覆盖全球,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用运新媒体平台来进行生活交往和信息获取,新媒体对用户的要求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任何用户都可以随意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进行交往,在新媒体环境中,年龄界限、文化差异、知识水平等差异等越来越不明显,新科技研发的语音、手写输入,触摸界面等更加扩大了新媒体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的喜好不同,需求不同。这种环境下,其他的思政教育方法很难满足如此宽泛的用户群体,而隐性教育并不需要严格针对特别的用户,它可以采用广泛的载体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这些都与新媒体环境对思政教育的要求十分贴切。

4.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自主性决定的。由于新媒体环境中知识、信息大爆炸式的产生和传播,人们所接受的信息成倍增长,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也在逐渐地变化,越来越注重自我需求和自我体验,情感体验的需求成为新媒体环境中最重要的需求。对于强硬式、刻板式的教育方法的逆反心里比过去强烈许多。隐性教育方法,采用隐藏目的和渗透性的方法,很好地避免了僵硬的灌输式造成的人们主观意识的抵抗机制,在传播载体的作用下将价值理念植于环境中,潜入受教育者意识中,使受教育者自主选择,自发地接受,极大地满足受育者的自主性,这无疑成为新媒体环境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利器。

5.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多变性决定的。论坛、社区、社交软件,搜索引擎、户外媒体等都是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交流的平台,这些平台里,为了吸引当今用户需求,可谓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在新媒体环境里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可以是游戏,广告,动画甚至可以是符号,人们采用的方式和流行的内容可谓是千变万化,新事物过时的速度异常的迅速,这种常变常新,变幻多样的方式正需要像隐性教育方法这种依托于多种载体,无限制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媒体环境中受教育者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诱导其进入教育者想要的氛围中,从而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6.是由新媒体环境所具有的时代性所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新媒体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便利和生机的同时,各种意识形态的输入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竞争。新媒体的虚拟环境造成在新媒体环境中法律道德意识薄弱,违法违规行为频现。同时,帝国主义和反华势力也一直在利用新媒体向我国输入其价值观和主流意识,这种环境使得青少年等易被迷惑和煽动的人群一不小心就会被其利用,成为实现他们目的的工具。如不认真对待不仅会给我国的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更会威胁我国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当前我国宣传树立核心价值观,以这种积极正向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标准来要求和约束群众,在新媒体环境中加大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们思政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更是保证我国各项工作生活合理有秩序进行的急切要求。因此,符合新媒体环境各项特征的隐性教育方法成为复杂局势和时代的要求。

三、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运用隐性教育方法进行思政教育

如今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与现代传播方式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式,常常采用的方法有:“渗透式教育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它的内容包括:以网络环境为载体的数字形态,以网络管理制度为载体的制度形态和以我国主流价值观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并且追求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持久性。而我们所探讨的方法是在总结和发挥原有方法的优势的同时,找到创新并且可以弥补当前工作不足的有效方法。

1.丰富教育载体,拓宽渗透途径

在新媒体中使用隐性教育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发挥新媒体各方优势,在充分利用新媒体原有的传播手段作为载体的同时,与时俱进丰富新载体的形式,注重开发新媒体平台中的新科技手段,将需要进行宣传教育的核心理念依附于这些载体,让其更快,更好地传播到媒体环境中。综观新媒体环境,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数依旧采取新闻报道的形式,将其体现在各大新闻网站之中,用新闻和标语作为载体。并没有将教育理念植于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和手机软件、网络游戏等为大多数群众接受、使用频率高,在新媒体环境中占领的首要地位的载体阵地上来,让它们成为在网络环境中进行隐性教育的有利工具。这是我们当前思政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的一大缺失。

2.把握群众心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

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对自身的需求和体验感受成为人们进行选择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与传统媒体环境不同,群众的心理和群众的需要成为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思政教育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新媒体环境中群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使用哪些平台,浏览哪些信息,这些都体现出新媒体环境中尊重群众心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隐性教育,就要从群众实际利益出发,寻找群众现实需要和关心的问题,从这些利益点出发,设计隐性教育需要的环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选择,自愿选择,才能避免反感心理,增强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增强隐性教育的宣传效果。

3.把握新媒体自身特征,创造网络氛围

对于隐性教育而言,创造一种符合隐性教育理念宣传的氛围,让受教育者融入这个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者想要宣传的理念和观点是隐性教育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为隐性教育创立合适的网络氛围,让群众在使用新媒体的同时置身于隐性教育宣传理念的包围网之中,让这些理念在不经意间成为群众自身价值观念的一部分,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这就需要把握新媒体环境自身数字化和非线性、交互性和及时性、多媒体和超文本、海量性和共享性等特点,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设计隐性教育方法,只有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的这些特征,从新媒体环境实际出发进行隐性教育,才能使这些理念观点,更广泛、更准确的依附在制定好的新媒体环境载体中,并扩散开来。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

必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引我国群众生产生活的价值准则是由我国当前国情和国际环境所决定的。我国目前处在改革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称的上层建筑问题频频发生,给社会的继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国际上帝国主义势力和反华势力也对我国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我国的统一和发展,这些现状都迫切要求我国树立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宣传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价值和理念是进行新媒体隐性教育所要宣传的核心。而对于新媒体环境信息传播复杂,主流意识模糊的背景下,制定宣传的内容以及将其传播,必须严格按照新闻的生产标准和信息的把关原理,防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遭到歪曲和利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5.建设应时代,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众所周知,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工作队伍不仅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它也是任何工作展开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中,一支能够胜任新媒体环境要求的,准确把握教育理念,能够熟练了解使用新媒体的工作队伍无疑成为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在使用方式和操作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很多传统媒体的思政工作者在新时代到来时面临不懂、不会操作新媒体平台的困境,这就造成虽然他们在理论知识上有着扎实的功底,但在新媒体平台中却无法施展,给思政工作的实施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建设一支适合新媒体环境要求的隐性教育工作者队伍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

6.加强信息的监控管理,加大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

法律、道德意思薄弱,违法乱纪现象频生,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甚至借以网络是虚拟环境而不受法律道德约束投机取巧,窥取他人隐私,成为当今社会因网络环境引发的社会问题,再有,许多信息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过程中被用心不良的人歪曲,造成群众的误解,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在网络中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监控力度,加大法律和制度的建设执行力度,不仅为新媒体环境中隐性工作有序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稳定安全的金钟罩。让思政教育所宣传的理念和观点具有权威性,保证隐性教育所宣传的理念和观点能够成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主流观点。

隐性教育方法以其独特的特征和优势,成为新媒体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发挥好、利用好隐性教育方法,是我国当前国情的需求,是新媒体时代的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中,把握新媒体自身的特征,将隐性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使用于新媒体环境,是我们每一个思政工作者的责任。这不仅需要政府和民间各个组织团体的支持,更需要每一个公民的支持。加强生态网络环境建设,提升思政教育工者自身素质,多方面推进新媒体环境中思政教育的建设工作,拓展进行思政教育的空间和途径,最大限度发挥思政教育工作潜力,保证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公民的思想素质提高,社会各项工作也合理有序地进行,才能实现繁荣富强的伟大中国梦。

[1] 尹汉宁.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J]. 求是,2013(18).

[2] 张赛,余雪芳.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隐性教育[J]. 铜陵学院学报,2012(4).

[3] 王丰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极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7).

[4] 卢秀峰.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 教育信息技术,2014(6).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隐性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