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应用药理分析

2015-03-27 15:50杜红柯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内酰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杜红柯

(河南省邓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河南 邓州 474150)

抗生素又称为"消炎药",在治疗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方面效果显著,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种药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内酰胺类均为常用的抗菌药物,在临床用量中所占比例达到80%。但是,作为最熟悉的药物,抗生素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滥用的药物。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全民滥用抗生素催生大量的"超级细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代表着感染率与死亡率的升高,直接威胁人们生存安全与身体健康。因此,加强抗生素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药理分析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组织与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变化,多种细菌均能致使细菌出现耐药性,为保证抗菌治疗效果,在设计治疗方案时,抗生素药效学参数在其中发挥重要价值。根据不同的药效学特点,抗感染药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均属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此类药物浓度越高,细菌病毒的清除速度越快。AUC/MIC 与峰浓度/MIC 是此类药物的最佳预计参数。针对氨基苷类药物而言,峰浓度>MIC10~12 倍得到的抗菌效果最为理想。程书权[1]通过动物模型试验提出喹诺酮类药物亦呈现出此类结果。有学者提出,肺炎患者应用环丙沙星口服治疗,其AUIC 增高和临床中的微生物学直接相关,当AUIC 比例与MIC 相比是其125 倍时能够保证量良好疗效。倘若高于此值,治愈率则会高于80%,而一旦低于此值,则治愈率将会不足30%。

(二)非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此类药物的峰浓度无关紧要,最为关键的是药物浓度高于MIC 的维持时间,这与病原菌清除能力直接相关。非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类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临床疗效直接相关的重要参数在于药物水平持续高于MIC 的时间。一般来说,若高于MIC 的时间>40%时,临床治愈率相对较高。针对不同的病原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活性需要的浓度>MIC 的时间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动物试验可见,抗菌药物浓度>MIC时间与40%的给药间隔相比明显较高时,对于葡萄球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发挥最佳的抗菌作用。而对于肠道细菌与肺炎球菌,当60%~70%的给药间隔时间>MIC 时方可显示最为理想的临床疗效。这对用药而言,由于抗生素的药性相对特殊,品种多、用途广、用量大,最容易出现滥用现象。因此,临床医师应当注意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的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在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发现细菌耐药性,确保合理用药。

二、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能够有效杀灭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病原体、支原体等病毒微生物,主要包括磺胺药物、抗生素、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呋喃妥因、甲硝唑、异烟肼等抗菌药物。由于能够引起感染的因素除细菌外还包括多种微生物,例如属于病毒感染的流感,需要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因此抗细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均属于抗生素范畴,分析抗生素的药理作用意义在于为抗生素在抗感染中的正确应用提供指导。

(一)应用抗生素的疾病种类

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此种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中耳粘膜发生急性化脓的一种炎症,耳内流脓、耳痛、穿孔与鼓膜充血为主要特点。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可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控制感染与通畅引流治疗。②鼻窦炎:典型表现为脓涕多、鼻塞、头痛,通常应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治疗。③细菌性感冒:主要由细菌所致,若体温在39.5℃以上,1~2d 内持续增长不退,或者合并高热惊厥。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起病急骤,查体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有黄色分泌物覆盖其上,伴有高热表现。⑤细菌性肺炎:该病往往由于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所致,咳嗽咳痰,伴有或者不伴胸痛为主要症状。⑥验血报告提示,中性粒细胞>80%,白细胞>12000 个/mm3。抗生素应当从小剂量起开始使用,一般小剂量以持续5d 左右为宜,若一种药物即可有效治疗药物,不必再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此外,婴幼儿应当避免应用抗生素治疗,而尽量选择具有较窄抗菌谱的抗菌素[2]。

(二)抗生素的谨慎使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相关调查报告表明,20.7%的人群认为抗生素即为消炎药,23.9%的居民习惯在腹泻或者感冒后服用抗生素治疗,而且多少人不去医院就诊而自行到药店购买抗生素,公众对于抗生素的定义意识模糊。专家指出,感冒主要分为细菌性与病毒性几种,针对普通感冒,例如流涕、鼻塞、头晕,服用康泰克、白加黑等缓解药物即可,若同时伴有咳嗽症状,仅需加服止咳药,无须应用抗生素治疗。孙淑娟[3]的研究提出,感冒后出现的咳嗽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这是因为导致患者感冒后存在持久不愈的咳嗽原因在于患者体内存在病毒,而抗生素的抗病毒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若患者并未复合细菌感染,应当避免使用抗生素治疗。此外,腹泻不能应用千篇一律的抗生素治疗,临床观察得出,70%的腹泻患者是由轮状病毒所致,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即可治愈,盲目使用抗生素反而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实质上,抗生素并非消炎药,也非普通药品。滥用抗生素能够导致细菌出现耐药性,进而不断进化出现"超级细菌"。而且临床证实,抗生素广泛应用能够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例如红霉素中的四环素成人使用能够导致肝脏损害,儿童使用会对骨骼与牙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抗生素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避免自行盲目滥用,保证安全用药与合理用药。

[1] 程书权,马红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非抗感染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新医学,2011,25(07):174-176.

[2] 程书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22(04):168-169.

[3] 孙淑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执业药师,2011,28(06):273-275.

猜你喜欢
内酰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2012—2016年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