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劳动中介作用的探究

2015-03-27 21:29安冬
关键词:自然界劳动物质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劳动中介作用的探究

安冬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可以通过使用劳动资料来改变劳动对象,从而把人类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本质活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关键词:人;劳动;社会

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劳动不光是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界区别开,同时还如同桥梁一般,把它们联系起来,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人类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自身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因此,劳动具有联接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中介作用。

若想探讨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要提到的是有关劳动的定义。学术界普遍认为,劳动是指人们运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能够符合人类自身的需求和需要。如果说,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那么可以看出,劳动的含义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在人类的最初阶段,人的需要主要是吃和穿的需要,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人类依靠自己的肢体去获得有用的资源——如采摘野果,捕猎鸟兽等,用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所需的使用价值,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必须首先把劳动表现在使用价值中,表现在满足某种需要的物中”。因此,人类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劳动,就是人类最初阶段的生产劳动。

其次,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它是人们相互结合之后的成果。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生产资料,多数人因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迫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甚至成为少数人的雇佣劳动力。逐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与协作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便使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复杂。劳动过程由纯粹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单个人的过程,发展为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劳动过程。

最后,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客观物质对象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攫取生存资料,对于动物来说,“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1](P58)即人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性与目的性而进行“生产劳动”的。因此,这种活动对于动物来说只是生存本能的反映;对于人而言,人类的生产劳动就不仅仅是创造生活资料的问题,其实质是人类物质生活本身的创造。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劳动,并且,劳动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因此,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对人类和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劳动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的动力。第一,劳动促进了人手的形成。人类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进化过程同时还伴随着劳动的出现,这一演变过程最初萌芽于古猿的活动中,经过很长时期的发展,古猿动物式的本能活动进化成了人类的劳动活动,这是人类进化史上发生的剧烈转变。古猿学会利用“工具”来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反过来又促进了手和肢体的发展,进而就促进了手的形成。第二,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意识和语言。劳动不仅促使人类由低等动物进化成高等动物,还使古猿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意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猿类开始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意识,虽然只是纯粹的动物意识,却是人类意识发展的萌芽。劳动把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们相互交往的场合就增多了,见面的机率也就更加频繁。由于频繁交往的需要,人们不得不以某种方便有效的方式与彼此进行沟通,于是猿类不发达的喉头,逐渐能够发出清晰的音节,慢慢地,也就产生了语言。第三,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社会性的特点。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个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2](P29)这一开始只是人类生存所具有的“社会本能”,是从猿到人的转变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这种“社会性”一方面是出于生存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人类的生存力量,而且,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的社会性所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广并不断得到巩固,逐渐成为人类的本质属性,也就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形成。

其次,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当劳动能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时,人类也就有能力进行其他方面的创造和发展。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3](P41)只有在确立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之后,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和各种复杂的现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以劳动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的,

离开了劳动就无法真正理解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给人类和社会提供了所必要的劳动产品,在此基础上也生产着人和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在诸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生产关系,其中包括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劳动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劳动产品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人类劳动不只是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意味着建立与这种关系相适应的社会结合形式,即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

自然界为劳动提供了基础,劳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

劳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这二者都会受到自然的制约。首先,人是劳动的主体,“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么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劳动需要人的肉体和大脑来完成,而肉体的人又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现代科技的发展、智能工具的出现和应用虽然能够代替人做更多的事情,甚至可以完成人类力不能及的工作,可是并不能完全改变劳动主体受自然制约的状况。其次,劳动对象即劳动的客体,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纯天然形成的、未经人类加工或改造的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未开发的土地、矿藏等各种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必然会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或改造的劳动对象,如已被开垦的各种矿藏和土地等资源,虽然它们都经过了人类劳动的改造和加工,但仍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也就同样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劳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还密切的联系着,即劳动可以使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第一,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中独立出来的,物质世界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两部分构成。第二,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是人类社会得以维持和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规律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同属于规律的范畴,人类活动必须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进行。因此,人类的活动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社会规律。

劳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的基础。如果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则可以看作是财富之父。自然界存在的任何有生命的物质都会以一定的形式同它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以此来维系生命,繁衍生息,人也不能例外。通过劳动,人类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生活资料。可见,要维系人类生命,使社会生活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进行,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劳动还是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劳动既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人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劳动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强化了人的社会关系。随着劳动形式发生变化,劳动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更为丰富了。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4]56人类为了维持生命、繁衍后代,必然会想方设法获得自身所需的物质资料,要想获得物质资料则必须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界,将自然物质转化为有用的生活资料,实现了自身与外界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样,在改变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人自身的发展。由此看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才得以延续。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此外,劳动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劳动如同一架桥梁,沟通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把人类和自然界紧密的联系起来,是联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纽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5.23-20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5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5.4-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5.3-41.

猜你喜欢
自然界劳动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