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与羌族、珞巴族、藏族的体质及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2015-03-27 21:29张晓瑾

僜人与羌族、珞巴族、藏族的体质及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张晓瑾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摘要: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一般从体质学角度和民俗学角度进行分析,前者着重对少数民族人种的身高体重值等身体结构的指标进行探讨,后者侧重于对各少数民族内部信仰、服饰、居住、节日、婚姻等民俗事项的探讨。从体质学和民俗学角度探讨僜人和关系相近的羌族、珞巴族、藏族的关系,并对这些族群的体质、民俗事项进行对比分析,发掘僜人与西南少数民族交融背后各自存在的差异化特征,进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僜人及其渊源。

关键词:体质学;民俗事项;僜人

一、僜人与西南少数民族:体质和民俗事项的分析视角

在以往关于少数民族的研究中,很大一部分会从体质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少数民族的体质特征描述、宗教信仰、民俗习俗等事项便成了当前少数民族之间对比分析的重要依据。就本研究来看,对于僜人和其他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对比分析,就是对于这些族群分别进行体型值、掌纹、血型、身体各部位皮褶厚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对于这些族群进行民俗事项的对比分析,即是分别对于他们信仰的宗教、建立的制度,以及千百年来保持下来的生产生活习俗进行分析。

僜人来自于古羌人的可能性较大,这已经在一些文献中得到证明。在中国历史上,古羌人经过了三次大迁徙,构成了西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的前身。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僜人作为其中的一个族群与其他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流,相互交融,彼此之间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必定有所重叠。此外,由于共同源于古羌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体质也有很多的相似性。众所周知,僜人是一个没有“名分”即族称的族群,而且僜人与西南各少数民族尤其是现代羌族、珞巴族、藏族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文献和资料也都呈现了僜人与这些民族之间的渊源、交融关系。即便如此,不同族群的某些特征值也有较大区别,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族群祖先的差异,各族群后天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同样也给这些差异造成了很大的推力。因此,在中国西南边陲,探讨僜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对这些族群之间的体质、民俗事项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僜人及其渊源,发掘僜人与西南少数民族交融背后各自存在的差异化特征,这不仅便于僜人名分的确立和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梳理,而且有助于丰富少数民族的研究,促进民俗研究方法体系的完善。

二、僜人与现代羌族的体质、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一)僜人与现代羌族居民的体质对比

《说文》[1]有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可见羌是当时的中原部落对于西部游牧民族的统称。相传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黄河中游,出现了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炎帝部落隶属古羌,数量众多。不过,炎帝部落一大部都在后来的战争中与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汉族的祖先——华夏族。除此之外,另一部古羌部落向西或向南行进,与当地的土著民融合,成为了汉藏语系中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先民,如现代羌族、藏族等等。

作为古羌族的后裔之一,现代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贵州、甘肃、陕西、云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从大体上看,这些地区处在青藏高原东部,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因为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常年与大自然抗争,生存环境恶劣,所以羌族人普遍比较贫困。但恰恰因为超强的抗自然能力,羌族人普遍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许多体质上的特征指标也都比较优秀。

何颖欣等通过对比同地区汉族人和羌族人的体质发现,相对于汉族成年人来说,羌族成年人的体质水平较高,他们的身体形态的指标均值、身体机能指标均值及身体素质指标均值都相对较高。[2]从何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羌族人的体型偏高偏壮。然而,与羌族人相比,僜人体部的测量指标值都很小。有研究指出,僜人身体围度、高度、躯干宽度及体重方面等各方面的指标值均排在后位。[3]通过与现代羌族人的身材各方面的特点对比可以发现,僜人在体质上并非渊源于现代羌族,因为体质是先天的,尤其是族群平均的身高体重、身体构成的重要特征值,在这一方面有差异代表着两者并无渊源关系,较大可能是某一古老民族分化迁徙至各地,并与当地土著民杂交融合形成两个不同的族群。

(二)现代羌族的民俗事项分析

在羌族人中,多神崇拜一直是一个的传统,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变迁,这种独特的宗教观还是长久地延续下来。羌族人居住的地区分散,周遭多崇山峻岭,山道狭窄,区域之间区隔比较明显,受这些地理环境的局限,羌族人没有能力从事大规模集体性祭祀活动。因此,羌族的祭祀活动只能停留在各自的部落或村寨之中,各部落或各村寨之间的信仰也会因为羌族内部原始封闭的生活状态显现出差异。这也是羌族有着多神崇拜传统的因素之一。也正因为羌族长期以来的与外界区隔的

状态存在,很多羌族原始传统的宗教形态得到传承。羌族的多神崇拜主要表现在灵物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上,而且,一年一度的祭天、祭山林也都会在羌族分布的各地进行。[4]

羌族是一个古老民族。费孝通曾经称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代表了其悠久的历史,也映射了其也衍生出不少民族。对于羌族来说,漫长的发展史也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民俗形式,这些形式主要表现在建筑居住文化、节日、服饰习俗、音乐舞蹈艺术、婚俗等方面。

就建筑居住文化来讲,由于羌族历史悠久,生活环境闭塞,其建筑古风醇厚,形式多为碉楼、栈桥、石砌房等。在羌族人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服饰也是重要的显性特征,羌族男女都是梳辫并包上帕,身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腰间裹上腰带,腿也裹绑起来。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音乐舞蹈艺术都是普遍存在的,羌族也不例外,其舞蹈形式主要分为巫舞和“锅庄”两种形式。另外,劳动歌、酒歌、巫师歌等组成了羌族民歌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作为羌族民俗形式最为引人入胜的那一部分,其婚俗仪式颇为复杂。无论是在订婚阶段还是结婚阶段,都有很多复杂的仪式和细节;此外,在羌族的婚俗中,流行抢婚,也存在羌族所特有的“女儿麻”。[5]

(三)僜人与现代羌族的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很多证据表明,僜人源于古羌人的可能性较大。笔者也曾经做过关于僜人溯源的探讨,古羌人的很多信仰习惯、风俗习俗都被僜人这一较为原始的族群很好的保留下来。而对于羌族来说,古羌人是其祖先毋容置疑。因而从羌族和僜人两个族群身上找出较大的相似之处是不难的。同羌族的信仰相似,僜人也崇尚万物有灵,一方面这与两个族群生存的外界环境有关,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两者均源于古羌人。信仰上的相似性并不能因此就肯定两族群的民俗事项有很多相似性,实际上,僜人与羌族的日常民俗表现已有了较大差异。

就服饰上来说,僜人男子上身穿无袖与膝盖齐平的长褂,下身穿三角短裤,头盘黑帕,腰间不论老少均配腰刀,僜人女子上身穿短袖的齐胸布装,下身着横条彩纹统裙,发髻高高地梳在脑后,前额发际有软质银饰;僜人男女都有斜挎包的习惯。可见,羌族与僜人整体服饰有些类似,都有头盘帕的习惯,但僜人比羌人更为复杂,从腰佩刀、挂银饰、斜挎包就可以看出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僜人在服饰上更为着重传统习俗的保留。

在音乐舞蹈艺术上,僜人的歌舞主要在节日期间举行,主要形式有多人对歌或轮番歌唱的“会歌”、禳鬼仪式中的“巫师祭祀舞蹈”、围绕篝火跳的“节日集体舞”、象征狩猎和农耕的“佩刀舞”。羌族的舞蹈与僜人的舞蹈颇为类似,无论是羌族中由巫师绕火塘跳的跳叶隆与僜人绕火塘而坐的风俗之间,还是羌族的劳动歌、巫师歌与僜人“佩刀舞”、“巫师祭祀舞蹈”的形式和内涵之间,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然而,在丧葬仪式上,两者又有着较大的区别。

长期以来,僜人出于对于鬼魂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心理,普遍采用的是土葬的方式;与之存在较大不同的是,羌族沿袭了古羌人的传统丧葬民俗——火葬,这也是羌族异与其他民族的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另外,在婚俗上,僜人尊崇父权制主导下的一夫一妻制,但也存在一夫多妻和买卖妻子的婚俗。通过资料对比发现,僜人和羌族都存在抢婚的风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少数民族从大山里走出来,接触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些资料显示,僜人及羌族的一些家庭用上了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其衣食住行方式有了现代化的转变。然而,物质层面的变化是容易的,精神层面的变迁却是很难的,这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或许不利于民众接受国家层面的现代化价值体系,人们心中还存留着对于多神的崇拜和一些传统习俗的坚守,不过也正是这份坚持让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找到了族群的渊源和族群的差异,同时也催生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民族之间和谐共融的局面。

三、僜人与珞巴族的体质、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一)僜人与珞巴族的体质特征对比

与僜人一样,珞巴族主要生活在高山峡谷之间,人迹罕至,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在一些过往的研究中,珞巴族是与僜人有着紧密联系的,甚至有研究还指出僜人本身就源于珞巴族。谈到这一民族和僜人的关系,首先要考察一下僜人的体质。珞巴族人的身材比较矮小。在汪宪平的研究中,珞巴族人的身高在其所列举的二十二个民族中处于第十五位,居亚中等水平。[6]这可能是珞巴族常年生活在光线较暗的室内,并且很少活动的缘故。

由于研究的外界限制条件大,对于这两个族群的体质分析显得颇为少见。其中,郑连斌的研究发现,僜人与珞巴族的肱骨和股骨内外上髁间径都较小,两者都具有我国北方族群的体型特征,然而,相比僜人来说,珞巴族人的身材要更加宽粗,其身高体重更大,有更厚实的皮褶和粗壮的小腿。[7]从上边论述可以看出,珞巴族人的一些构成身材的关键的指标值都要大于僜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僜人并非来源于珞巴族。

(二)珞巴族的民俗事项及其与僜人的对比分析

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来说,居住习俗最能体现出该民族的外在特质和物质需求特征。珞巴族的居住习俗体现在建筑居室本身、建筑内部装饰、起居礼仪和禁忌等方面。珞巴族的建筑及其衍生的居住习俗都有着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珞巴族人创造出了“一”字形长屋的住宅形式,目的是为了适应整个家庭居住,或者可以用作公房,这充分显示了珞巴族居住的集体性。在居室中间,普遍都会有一个火塘。与简单陈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室内装饰颇显复杂,也独具匠心,到处可以发现兽骨兽角。在丧葬仪式上,珞巴族各部基本上以土葬为主。之外,珞巴族的舞蹈风格形式也颇为单一,多是沿着初级层次的狩猎祭祀套路,展现出珞巴族人强悍好斗的性格特征。不仅仅是舞蹈,包括其他形式的民俗事项也充分展现出珞巴族对于氏族制度的承袭和原始宗教观念的坚守。

珞巴族与僜人所生存的相似的外部环境造就了这两个族群一些相似的特点。在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中,对灵魂的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交错并存。前面提到,僜人崇尚万物有灵,与僜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颇为类似的是,珞巴族对于万物之灵也有着普遍的崇拜,在族群中,颇为盛行的是对于动物、森林、山石的崇拜。他们认为,“精灵”或者“鬼”掌管着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这些“鬼”或“灵”的崇拜构成了珞巴族自然崇拜的依据。另外,珞巴族对于图腾的崇拜也相当普遍,这依托于珞巴族人的灵魂观念和灵魂转体思想,在珞巴族人眼中,图腾与族群有血缘关系或有氏族纽带、曾经赐福于本族群的灵魂紧密相关。如此一来,图腾在珞巴族中便起到了很强的精

神纽带作用,使得族群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僜人一样,珞巴族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种原始的信仰形态,由于珞巴族和僜人同处于高山峡谷,藏族人的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在环境和精神上都不能很好地渗入两个族群中,使得两个族群的信仰对于藏族产生了排他性。

四、僜人与藏族的体质、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一)僜人与藏族居民的体质对比

中国西藏地区主要是以藏族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例如僜人就生活在西藏察隅地区。该地域海拔较低,气候是属于湿热的亚热带气候,与藏族人生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有着很大区别。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不同的体质,以独龙族为例,虽然僜人与独龙族的关系不大,但两个民族的体质颇为相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在地区的气候颇为类似。与藏族相比,僜人的体质就相差较远,这其中气候是导致两者有着不同体质的重要原因,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藏族与僜人并非源于同一祖先。

张振标通过调查藏族地区的居民,发现藏族人面部颧骨突出,整体扁平,藏族人身高属超中等型,是西藏地区所有少数民族中是最高的。[8]对于僜人来说,祖先渊源并无定论,但许多研究发现了僜人源于古羌人的众多证据。以上解释或许可以较为明确地说明藏族与僜人体质差异的关键因素,即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祖先。

其实,僜人基本生活在藏族的怀抱之下,而就在僜人在中国的生活地区察隅县,就有许多藏民。由于生活区域的重叠,两个族群之间的交往就很多。历史上僜人由于天灾人祸受到了藏族居民的帮助,两族群之间的融合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同珞巴族一样,虽然与藏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僜人的信仰习俗并没有改变。在西藏地区的很多地方,有着不少的佛教寺庙,僜人向来就没有朝拜。僜人宗教信仰的排他性和独特性尽显。这也是因为两种信仰有着不同的追求,僜人的信仰更加务实,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现实的物质及部分精神需求,而藏传佛教则是主要满足信徒的精神追求。因此,在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两个族群之中找到界限并澄清僜人的名分较为困难,而从民俗事项方面做出对比则显得尤为必要。

(二)藏族居民的民俗事项梳理

首先在建筑居住文化方面。西藏地区属于半干旱甚至干旱地区,牧草产量的单位面积较少,使得牧民难以维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畜牧,游牧就成为藏族人的主要生产方式,移动帐篷则成为主要的居住形式。藏族在节日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包括藏历新年、雪顿节、燃灯节、驱鬼节等在内,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藏人穿衣比较注重保暖,男性的帽子是用一个完整的火狐狸筒圈成的,保暖且美观,女性的皮袄较长,这也是在藏族地区区分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藏族人喜歌,尤其是藏族情歌,藏族自古崇尚布谷鸟,藏族情歌里面有大量描述布谷鸟的相关内容。[9]藏族舞蹈多以民间自娱自乐为主,简单的上肢动作和原地旋转、队形变化是藏族舞蹈的主要内容。

(三)僜人与藏族居民的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僜人原始的宗教信仰是其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也产生了这一族群不同于藏民的建筑居住文化及各种风俗习俗。

与藏族居住地区不同,僜人居住地区海拔较低,但由于受到南部湿热印度洋气流的影响,地面多潮湿,所以他们通常以木结构的二层阁楼为主要的居住方式。僜人建造房屋时,先在地基上扎入粗木桩,然后再在木桩上搭上屋架,而藏族人是直接搭帐篷。另外,僜人是单个家庭居住在一起,每个家庭都设有灶塘。与藏族类似,僜人的儿子娶亲后,既可以留在原来父母亲的家庭中,也可另立灶塘,单独起居。总的来说,僜人的居住习俗往往体现着僜人的氏族制度和家庭形态。

与藏族相异的是,僜人并没有固定的节庆日,只有富裕人家每隔一两年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德雅”仪式活动,这是僜人唯一较为盛大的节庆,而且僜人节日更多体现祭祀和娱乐的精神。

由于地处亚热带气候区,与藏族不同,僜人的服饰并不主要是为了保暖,且男女服饰差别较大,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男性上衣大多是齐膝无袖薄褂,下衣大多是短裤,头上则是盘着长黑帕。僜人男性,无论老少,均佩戴鞘刀,刀面似箭宽,呈现弯形,长尺余。僜人女性的上衣多为齐胸布装短袖,下衣多为彩纹横条裙子,发髻则往往高束在脑后,前额往往佩戴软质银饰,头上通常别有各种各样的彩色发卡。因此,相对于藏族主要用来保暖的服饰来说,僜人的服饰更加注重外表美观。

与藏族歌曲不同,僜人歌曲较少,且形式多为会歌,内容都是见景生情,即兴而作。同时僜人歌曲音调简单,往往只有一种调子,三个拍子,以慢节奏开始转为中节奏而结束;曲调深沉悠扬,颤音较多,充满着淳朴气息。与藏族舞蹈不同,僜人的舞蹈主要有“祭祀舞”、“集体舞”和“佩刀舞”。与藏族自娱自乐形式不同,僜人的会歌和舞蹈基本都在“德雅”节庆日举行。

五、结语

僜人是一个至今没有官方名称的族群,族群人数也极少,所以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族群。在各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下,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寻求一席之地成为了僜人未来发展的可靠路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依赖于其渊源的澄清和深入的研究,在其独立性、特殊性及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共融性方面找到平衡。一些学者在这些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多认为僜人与藏族、现代羌族、珞巴族之间存在较强的渊源关系,笔者通过将僜人与这些民族之间进行体质人类学、各民俗事项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前者并非来源于后三者的证据,并将其祖先指向于古羌人的较大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说文·羊部.

[2]何颖欣,等.羌族成年人体质现状分析与比较[J].四川体育科学,2009,(2):105-107.

[3]郑连斌,陆舜华,等.中国僜人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09,(2):162-170.

[4]汪青玉.羌族的祭坛、神树及其信仰观[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5]指代羌族定亲的姑娘为结婚一手种麻织布,中间没有外人参与.

[6]汪宪平,等.西藏路巴族体质人类遗传学调查[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3,(1):15-18.

[7]郑连斌,等.中国莽人、僜人、珞巴族与门巴族Health-Carter法体型研究[J].2010,(2):176-181.

[8]张振标.藏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1985,(3):250-257.

[9]闫新艳.从藏族情歌看藏族民俗风情[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2,(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