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育文化比较探析

2015-03-28 19:55马维平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文化

马维平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的教化。各人的气质、情操、风格也是靠文化的培养才能成为社会认同的文明人。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进步。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它不仅拉近了各国各民族人民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促使不同区域与特色民族间的体育文化得以交融,极大地丰富体育文化的内涵,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西方体育文化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两支奇葩,虽有相同的起源,但由于其文化基础差异,因而其表现形式、发展过程也呈现出相应的差异。通过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准确把握两者差异的根本,以期探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1 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同

人类文化依地域特征可分为3种类型: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介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间的岛国文化。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应属于典型的大陆文化。中国一面临海,三面与邻国接壤。因四周的高山、沙漠和无法自由通行的巨大海洋,使其处于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理环境。在这大河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农业文化相对比较发达,人们要有效组织和管理水利灌溉事业来维持其发展。相应折射人们崇拜自然,以求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价值观。从而培养出宽容、谦虚、内向、忍让的民族性格,反映在体育运动上,注重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缺乏对抗竞争与冒险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技运动的竞赛性,同场竞技时对抗与搏击能力相对较弱。而西方文明起源地古希腊,其多山地,土地不够肥沃,促使其航海业和商业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在海上竞争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充满自由竞争精神文化,也就逐步形成了标准的海洋文化。人们在与大海不断较量、搏斗中,培养了勇于冒险、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来维持,人们的行为不靠伦理道德来规范。在这种倡导竞争的社会中,为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避免因利益冲突,必须要有一种公正、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公众契约来保证个人的利益。可以说,强调法制和竞争是西方社会最突出的特征。这样的价值观念,表现在体育竞技中就是重视体育比赛的竞赛规则[1]。正是由于这种民族文化的特质,使得体育竞技运动无不折射和蕴藏着对抗与搏击、进取与探索的精神。

2 中西体育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溶化汇集积累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且宠杂的文化系列,其中对体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强调“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相当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主体做“仁、智、礼、义、信”皆备的完人、贤人。时时、处处、事事以仁为思想核心,以智为认知的手段,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义为道德准绳,以信为最终目标[2]。这种由内向外通过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的伦理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其坚决反对非仁非礼的身体运动,主张以“保健”、“养气”为主的养生健身运动,主张“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的气血生命说和“阴阳和万物化”的平衡养生理论,“精神居于形体”的形神统一观念,最终形成了一套“内外俱练”、“神形兼备”、“动静结合”的养生体育文化[3]。 这一始终贯穿着”仁、义、礼”的体育文化,强调通过意识活动和肢体动作的演练来“悟道”,逐步达到“澄悟天机”的意境,进而“天乃通、道乃久、段身不殆”,这都突出地反映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一种以实现道德和精神内涵为升华的最高境界。这种独特的“养生文化”,崇尚抽象、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少有竞赛意识,重节奏、韵律、神韵,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这样的文化情怀孕育出的体育就是:重自然之道,重身心愉悦,重人际和谐;无视竞技性,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拒绝以单纯的量化指标衡量优劣,尤其拒绝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对运动场地几乎没有什么要求,没有什么严格的、细化的、量化的竞技规则[4]。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西方体育文化是以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为文化背景,以争夺锦标为目的的竞技运动文化。西方传统价值观中主张竞争为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信条与德性。其体育文化价值观:“勇敢、竞争、自由、平等”勇敢是体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品德,以勇取胜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精髓。在这种以个体为本位的体育思想下,西方人从事体育活动纯粹是个人的爱好,比赛代表个人,提倡个性解放,突出个人自由,尊重个人权利,重视契约关系。西方体育文化所彰显的是自由竞争的参赛原则,主张人与自然相对立,人是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崇尚个体的智慧和力量,崇尚竞争和自由,追求超越和成功,体现为“更快、更高、更强”的奋斗精神,体现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技精神[5]。从审美情趣来看,中国人崇尚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贤德,中国人讲的形体美,首先是“生而长大”,即是父母给定的而不是后天练就的;其二是讲貌美与神韵。而在希腊人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6]。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是构成西方体育文化竞技观的基础。

中西体育文化中不同的价值理解影响着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观。不同的竞技观影响着人们对活动方式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基本运动模式。西方重视体格,赞颂力量,其主要运动竞赛大都属角力、跳跃、拳击、赛跑、掷铁饼等力量型的运动,其竞赛以展示体能的高低为特征。而中国运动方式大多呈技术型,就是在力量型的竞赛中也崇尚“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以展示技法技巧之优劣为其竞赛特征[7]。

3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差异

以中国、日本、印度、朝鲜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东方体育,都由于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条件下,而使其在古代形成的兴旺发达状况在近代未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而使东方体育进入了一个停滞哀落期,自20世纪50年代后,东方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而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上西方的差距逐步缩小。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崛起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文化和科技上的高速发展,使以亚洲诸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西方体育在相互交汇、融合中得到迅速发展。就中国而言,经过世代的传承、擅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质;形成了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其所锻造的民族性格体育形态;形成了一个结构稳定,区别于世界其他任何国家体育形态的独立体育文化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相继传入,从而使东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汇和融合中,逐步形成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迁移、相互竞争、共同提高的新格局。

西方现代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十分重视对青年的身体训练,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图在他的身心调和论的教育设计中,规划了各种年龄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第2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教育家洛克首先提出了“三育学说”,即把教育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并强调“健全之精神,富于健全之身体”。第3阶段(十九世纪产业革命后),当时德国体操盛行,与此同时,美国球类运动、法国体育也均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举重以及各种球类运动等[8]。这些运动特别强调肌肉锻炼体格健壮。研究表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和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有关,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19世纪末,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个超越体育范畴,影响和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同时,西方社会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对竭力想摆脱精神颓废、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的西方人来说,东方体育中的诸多体育思想和运动方式,给予他们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

4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的统一体。人通过与自然的交换,从而排除浊气、汲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协调,决定人健康和寿命的根本原因在内而不在外。所以,中国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尤其重“养”,强调整体效果和直观感受、意念作用和内部修炼,对动作的把握靠直观顿悟,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讲究动作的神韵。崇文尚柔,以静养生是其活动的特征。由于对人体外在形态的淡化,因而很少有肌肉剧烈收缩运动的活动方式,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而淡化身体的外部运动,即使有身体的外部运动,也是动作柔缓、动静结合,强调“形随神游”、“澄心如镜”、“静悟天机”。中国体育的“养”以“自养”为主,不倚他人。而所养之物,主要不在人体,而在人之“气”、“志”、“心”、“性”。 在健身方法上以模仿动物的动作为主,具有较强的仿身性[9]。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典型代表,其动作要领讲究松、静结合,意念引导动作的作用,动作缓慢柔和,强调内部修炼,以境界论高低,不怎么讲究肌肉运动负荷和强度。所以,“养生化”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以“健身”为主,尤其重“健”。西方体育强调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健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称颂,强调身体的外部运动。许多活动方式均要求大肌肉群参与,且肌肉运动剧烈,提倡对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的训练,以促进人体各部分均衡协调发展,通过赛跑、跳跃、投掷、摔跤、体操等方式来锻炼人的头颈、手臂、肩胸、腿部等肌肉,进而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获得精神满足。同时,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提倡科学,讲求规范,追求对抗和竞争,因而西方体育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许多体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和严格的场地器材要求[9]。如田径、球类、体操等。所以,西方体育的健身化价值取向使西方人创建了现代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为自然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 结语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更注重内在的修养,以养生为手段,以调节身体平衡为主要目的。而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更注重其外在的形式,以发展体质为宗旨。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占主导的今天,东方体育文化发展传承必须应进行战略性转移的思考,采取理性地发掘一些有效可行的项目,多途径、多方法和多手段向世界辐射和传播,进而盘活东西方体育文化这一“无形”资产,通过走市场化的道路,加速推进东方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使东西方体育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融合发展,以实现东方体育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目标。

[1] 孙 鸿.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与全球化框架下体育文化整合[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

[2] 张 锐,李 荑.休闲体育的精神与追求—源于哲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

[3] 邓文红.中西体育文化比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4] 韩 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5).

[5] 陶克祥,杨国庆,平 易,等.中西体育文化精神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4).

[6] 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郑国华,熊晓正,王 永.竞技运动何以能在西方产生——从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8] 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9] 向家俊.中西文化差异与体育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2(2).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