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语境作用研究:回顾与前瞻

2015-03-29 08:35关秀娟顾俊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境机制研究

关秀娟,顾俊玲

(1.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国内外对翻译语境作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此前人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句子以下的搭配和句法层面,是对“上下文”的无意识利用。马林诺夫斯基的翻译语境思想没有迅速得到译界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境对翻译的作用才受到关注,90年代形成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语境作用的研究侧重点各异,但多集中在什么语境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作用于什么等问题,对如何起作用,即翻译语境作用机制探索刚刚起步。本文尝试梳理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研究得失,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一、翻译语境作用研究的多维视角

翻译语境作用研究角度广泛,涉及语境因素对翻译的作用、语境对语词和不同文本翻译的作用、语境对翻译过程的作用、翻译语境的作用方式,以及语境对翻译教学、机器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标准等其他翻译领域的作用。

1.语境因素对翻译的作用研究

该视角实为翻译语境作用主体研究,侧重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等单项语境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如上下文语境对词句理解和表达的影响,情景语境对译者传达原作的交际意义,译出理想译文的作用,文化语境对广告、文学、科技、习语、商标等翻译的作用,认知语境对于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余高峰强调,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语境因素对翻译具有重要影响。[1]杨雪、谢建平讨论了情景语境主导型ESP语篇特点、翻译演化规律及翻译策略。[2]阮玉慧分析了人物的社会地位与性格特征、民族文化心态及宗法社会文化等非语言语境对翻译的影响。[3]王金娟认为,文化语境在翻译中是理解和表达的重要依据。[4]陆荣荣提出,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5]此外,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探讨翻译语境的作用,论述语境整体对翻译的影响,或语境因素对翻译的联合制约。巴尔胡达罗夫(Бархударов Л.С.)提出,在翻译过程中,不考虑狭义上下文、广义上下文和超语言情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不能理解言语产物,因而也就不能进行翻译。[6](P173)

2.语境对语词翻译的作用研究

此为翻译语境作用客体研究之一。语境对语词翻译的作用涉及语境对语词语义的判断和表达,对词义的生成和确立,对词义的提取和翻译,对选词等的影响。关秀娟曾撰文强调语气词汉译时语境的特殊作用,指出“语境确定语气词的语用意义,而语用意义是汉译方法选择的依据”。[7]肖辉、王克明、胡美珠认为,只有借助不同语境、通过对记忆里不同图式的回忆,找出所提取的词汇表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分析、理解,翻译才会变得更加完美。[8]冯国华提出,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脱离具体语境,词义无定,受具体语境制约,词义有定,要准确把握词义,必须通观语境,有效落实,随便适会。[9]王廷达认为,翻译实践中语义判别和具体表达时,语词的抉择必须依循原文所展示的语言环境,对受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双重制约的原文语境还原程度是检验和订正语符移译时所选对象是否精当的客观标准。[10]俄罗斯学者涅加尔科夫(Недялков И.В.)和梅尔库洛娃(Меркулова Е.М.)分别论述了语境在近义词翻译中的作用,语境与多义性之间的关系。

3.语境对不同文本翻译的作用研究

该角度也属翻译语境作用客体研究,主要探讨语境对科技、新闻、文学、影片、典籍、旅游、商务、政论、外交等不同文本翻译的作用,如语义取舍、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技巧运用、翻译过程把握等。据费奥多罗夫 (Фёдоров А.В.)[11](P199-300)分析,翻译材料的语体类型决定翻译的多样性,报刊信息、专门科技文本、社会政治文献和演说词等不同语体类型的翻译各具特色。鲁晓南、郑德荣提出,语言语境制约下的翻译过程有一定的语言规律可遵循,但在场景语境的牵制下必须辩证地遵守其规律,科技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技术交流,目的的实用性决定翻译要突出现实性。[12]王志娟强调语域理论对政论语篇翻译的制约作用和再现政论语篇超正式体的特点,指出了解语域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制约和被制约关系的必要性。[13]

4.语境对翻译过程的作用研究

翻译语境作用客体研究还应包括翻译过程视角。翻译过程在语境的参与下进行,“语境在文本理解和文本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14](P125)应准确把握语境。只有结合特定的语境来理解原文,借助语境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表达,才能使译文更准确、流畅,富有神韵部分学者以理解和表达为视点,讨论了语境对宏观和微观翻译过程的作用。陈小慰论述了语境在语篇理解和翻译中的制约作用,认为语境不仅有助于确定理解原文语篇中字、词的意义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语义联系还能帮助译者在翻译中正确进行选择,并评判所用的字、词、句是否得体贴切,剔除译文中与原文语境不匹配、不协调的语句。[15]纽马克(Newmark P.)对翻译过程的论述采取“由下至上”的方法,把译者的翻译过程概括为:从词语上升到词组、搭配、分句、句子等更大的语法单位,最后再上升到整个文本以及作者的个人语言风格。[16](P142)杨晓荣强调语境对翻译产出(表达)的制约作用,指出:“控制译作产出的有译者从原作中发掘出来的原作者的、译者本人的和译者心目中的读者的共三重语境。”[17](P161)

5.翻译语境作用方式研究

翻译语境作用方式研究并不多见,翻译语境如何起作用的问题尚未受到学者的充分重视。里奇(Leech G.)认为,布隆菲尔德等语言学家以一种低调的形式承认了语境机制,在此机制中上下文与意义间的关系较为间接,可表达为:“意义最终产生于可见到的上下文”或“意义最终可以约化为可见到的上下文。”[18](P64)刘宓庆提出“语境调节机制”(contextualization,亦称“语境化”)概念,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之间存在一个多因素起作用的综合调节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与语境有关。语境调节机制的功能在于保证目的语表现形式的可读性及可接受性。在实际的翻译操作中,“理解——语境化——表达”过程常常不是单向的一次性运动,而是双向的反复运动。译者应做到“译必适境”。[19](P370-372)关秀娟提出翻译语境平行、交叉和递进式作用机制观点,认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分别组合,以平行、交叉和递进等方式影响原文理解、语际转换、译文表达。[20]她还详细论述了全译上下文语境推进机制,[21]此外,还指出,语体作为情景语境因素,其重构过程应以语体特征为轴心来解构和建构,如科学语体翻译的逻辑性重构,[22]文学语体翻译的形象性重构等。[23]应该说,关秀娟以教育部课题“全译语境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为核心正在开展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研究,着力突出语境如何作用于翻译的视角。

6.语境对其他翻译领域的作用研究

翻译语境的作用客体研究还涉及翻译教学、机器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标准等翻译领域。

(1)语境影响翻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翻译教学诸层面。关秀娟提出,翻译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答案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和发挥语境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翻译语境运用能力,强调提高上下文语境知识、构建情景语境空间、加强文化语境意识,使翻译教学语境化。[24]庞萍探讨翻译情境对翻译教学的启示,旨在指导学生建立翻译情境意识,根据各种情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25]

(2)基于语境的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研究是一个难题,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刘海军、黄河燕等基于全句翻译的智能英汉机器翻译系统IMT/E-863构造了一个语言环境IMTENV,用来处理组合歧义、省略等语言现象,是机器翻译语境分析方面的重要尝试。[26]米兰 G.认为,“建构语言和翻译模型的任务也就是形式化地给出上下文、语言环境和背景知识,使能被自动机所辨识。”[27](P9)此外,有学者运用计算机辅助英语翻译理论探讨语境因素在机器翻译中的重要性;提出翻译软件中加入语境分析以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利用上下文信息的统计机器翻译领域自适应模式,提出包含领域信息的翻译概率计算模型。

(3)语境是翻译批评的一个参数,对翻译批评的客观性也有一定影响。胡德香描写了文化语境下文字校对式、价值判断式和理论印证式等主要翻译批评方式,指出这些批评模式拘泥于文本和语言而不注重翻译的外部作用和影响,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28]陈吉荣提出,语境的静态性与动态性双重特征使得从语境角度介入文学翻译批评成为可能。[29]李英垣将历史语境化、译者主体性和接受语境视作翻译批评标准的具体参数,既有利于充实翻译批评的理据,又是翻译批评标准建构的有效途径。[30]

(4)另有学者论及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动态语境对翻译标准的影响。李特夫试图提出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上的译学标准研究方式,就传统文化对国内译学标准的影响进行了详析,并对蕴含于纷繁复杂的具体标准中的“文化共性”进行了探究。[31]

二、翻译语境作用研究的不足之处

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作用主体、作用客体、作用方式等多维视角,为翻译语境研究和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存在观察疏漏、描写片面、解释缺失等很多问题。

1.观察疏漏

现有研究成果对于翻译语境作用的探讨只停留于表层的作用主体,即什么语境起作用,即翻译语境因素;作用客体,即作用于什么,如语词、各种文本、翻译过程,以及翻译教学、机器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标准等翻译领域。其中语境对翻译过程的作用关注尤为不足,如有论述,或注重原文理解,或注重译文表达,二者同时论述较少,对于二者之间思维转换的研究更为罕见很少涉及作用方式,即如何作用,如翻译语境作用方式;几乎无人论及作用原因,即为何起作用。

2.描写片面

研究只限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中某个语境因素对翻译整体、某个翻译领域的作用,或某些语境因素对某一类文本的作用,综合研究不多见。描写不够全面,描写对象只是其一、其二,相互关系关注少。描写过于宏观、抽象,悬在空中,或过于微观、具体停于平地,缺乏系统性。几乎无学者系统、深入研究翻译语境作用问题,翻译语境作用机制体系尚待建立。

3.解释缺失

理论解释是规律描写科学性的重要依据翻译语境作用原因,即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理据几乎无人提及。虽有个别文献借助相关理论论及语境对翻译的制约原因,却只解释了语境对某个翻译现象的制约根据,或某语境因素对个别翻译现象的影响原因,且数量极少,只言片语,深度不够,角度单一,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理据尚需论证。

三、翻译语境作用研究的前景展望

据翻译语境作用研究现状可见,研究视角多而杂,应进行系统化研究。其中,作用方式和作用原因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且二者是翻译语境作用研究中较难、较重要的问题,应该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另外,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也值得关注。

1.翻译语境作用研究系统化

应对现有的研究领域进行分类,系统化梳理,如翻译语境作用主体、客体、方式、结果等,进而深入研究。对应有的研究领域进行开发,使翻译语境作用研究形成体系,如翻译语境作用原因、时空等。把握现有和应有研究领域,进行轻重缓急划分,理性掌握研究趋势。

2.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机制化

翻译语境如何起作用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应抽象出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翻译语境作用机制是指语境对翻译过程产生影响的复杂运行系统,即语境对翻译的理解、转换与表达过程的作用规律。如上下文语境的上下推进机制、情景语境的情景重构机制、文化语境的文化对话机制等单项语境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翻译语境综合作用机制研究,最终推向三语境因素作用机制结合的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系统研究。

3.翻译语境作用机制认识深化

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的描写应上下拉通、细致入微。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大语境因素的推进机制、重构机制和对话机制如何作用于微观翻译过程,这些规律的总结不仅要深化到它们下属的亚类语境因素,而且要升华到它们的上位概念翻译语境,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才能得到翻译语境运作的平行、递进、交叉、混合式等综合机制。

4.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理论解释充分

翻译语境作用机制是通过现象总结的规律,其科学性需要理论解释。翻译语境涉及众多知识领域,应跨学科挖掘理论依据,揭开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制约作用的内在原因。翻译是语符转换过程、情景重构过程、跨文化交际过程,译者的思维控制全过程,翻译语境影响译者的翻译思维过程。解释语境作用机制离不开语境所关涉的功能语言学、文化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认知语言学等诸多学科,借助多学科理论方能充分解释,解释充分。

5.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成果的应用开发

翻译语境作用的研究成果应指导实践,用于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批评、机器翻译等领域。为翻译实践、译才培养、机译编程提供译学支撑,编出真正实用的外汉双向翻译实践教程,设计科学、合理的翻译实践课程,辅助开发高效的机译软件。将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成果运用于本科及MTI的口、笔译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大量实践,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体会语境如何作用于翻译方法选择,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大中、小语境的作用机制,从而增强语境意识和翻译能力。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成果应用于教材编写,通过定量统计、分析选择真实的语料,合理设计教材结构和内容。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机器翻译程序设计提供借鉴,提高机器翻译质量。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成果为翻译批评提供新视角,使其更客观。

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暂局限于语境因素作用的作用主体研究,语境对语词和不同文本翻译对翻译过程、翻译教学、机器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标准等领域作用的作用客体研究,对翻译语境作用方式研究涉及有限,至于作用原因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总体而言,翻译语境作用研究现象描写多,本质挖掘少,个别现象描写多,系统观察少。翻译语境作用机制少有论及,体系待建,理据尚缺。译界应系统、深入研究现有的各种翻译语境作用问题,积极填补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研究空白,并运用多学科理论解释翻译语境作用机制的科学性,尝试将翻译语境作用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实践相关领域。

[1]余高峰.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J].上海翻译2011,(2).

[2]杨雪,谢建平.情景语境视角下的ESP语篇翻译及策略研究[J].上海翻译,2011,(2).

[3]阮玉慧.论非语言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红楼梦》译文片段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王金娟.文化语境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2).

[5]陆荣荣.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Бархударов Л.С.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 (Вопросы общей и частной теории перевода)[M].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75.

[7]关秀娟.俄语语气词汉译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11,(2).

[8]肖辉,王克明,胡美珠.内部词汇模式与语境、认知图式视阈下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5,(4).

[9]冯国华.语境通观,随便适会——在具体语境中把握词义[J].中国翻译,2002,(1).

[10]王廷达.语境制约与英汉翻译中语词语义的判断[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1).

[11]Фёдоров А.В.Основы общей теории перевода(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проблемы)[M].Москва: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83.

[12]鲁晓南,郑德荣.机床业双向翻译的语境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6,(3).

[13]王志娟.政论语篇翻译中语域的正确转移[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6).

[14]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5]陈小慰.语境在语篇理解和翻译中的制约作用[J].福建外语,1994,(Z2).

[16]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7]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8]Leech G.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M].London:Penguin Books,1990.

[19]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0]关秀娟.翻译语境作用机制论[J].中国俄语教学,2011,(3).

[21]关秀娟.全译上下文语境推进机制论[J].中国俄语教学,2013,(4).

[22]关秀娟.科学翻译的逻辑性重构论[J].中国科技翻译,2013,(3).

[23]关秀娟.文学翻译的形象性重构论[J].俄罗斯文艺,2013,(1).

[24]关秀娟.翻译教学的语境化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4).

[25]庞萍.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情境意识[J].中国英语教学(季刊),2002,(3).

[26]刘海军,黄河燕,等.智能机器翻译系统中的语境处理[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8,(4).

[27]米兰G.李锡胤.翻译算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8]胡德香.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现状与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29]陈吉荣.论语境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7,(8).

[30]李英垣.翻译批评标准新探——以历史语境化、译者主体性和接受语境为基本参数[J].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4).

[31]李特夫.文化观念与翻译标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译学标准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3,(2).

猜你喜欢
语境机制研究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跟踪导练(三)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