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5-03-29 08:35孙丽颖谷炜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孙丽颖,谷炜江,宋 阔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 50086)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实践其方案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相应的实践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以实践性、个体性、多样性的方式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号召全社会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一、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工作并将创业作为国家战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1)从高校情况看,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接受创业教育学习意识不强,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是大学毕业后考虑的问题,缺乏紧迫性,导致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就业率低。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业教育水平和层次参差不齐,缺乏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支撑。(2)从社会层面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呼声很高,但还不具备快速发展的内外环境,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社会的足够重视,没有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充分结合起来,存在着“走过场”的问题。表现为:创业政策多,细则少;创业资金“优惠”多,落实少;忧虑怀疑多,实施少。高校大学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2.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理念,高校既没有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没有融入专业教育中的成熟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创新创业就业实施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这一指导性文件对于高校转变观念,加快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助推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而且在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极大提高。但中国长期传统的应试教育:偏知识学习轻能力锻炼,偏智育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转化能力得不到锻炼,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快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造成就业创业难,致使大学生自身发展得不到顺利实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大学生事业心和开创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为主渠道,用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丰富提高学生把握机遇能力、创新意识、抗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才观,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成才。

4.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要

数据表明,中国新的创业潮已经来临。这次创业与以往不同,赶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创业机遇的时代。大学生是社会最具创造力的群体,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但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创业比例并不高。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以来,毕业生数量节节攀升,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600万,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超过700万,[1]强大的就业压力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创业,但他们缺少创业知识和经验。2012年,欧洲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查,调查结果被统计在《高等教育中创业项目的影响效应》报告中,结果表明,与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被调查者相比,接受过此类教育的学生有较好的创业态度及意向,完成学业后更容易找到称心的工作,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更强的创新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经验、机会,他们更急需创新创业教育来鼓舞勇气和减少弯路,急需创新创业教育来增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首先,从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传统教育注重理论教学,多讲授创业理论知识。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条件,让学生在校期间去尝试、体验毕业后的创业梦想;其次,从教学范式向培育范式转型。高校要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器。通过提供资源和建立起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为学生提供真实社会的经验;再次,从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型。所谓指令性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突出学生主体需求,强调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激活学习环境,将各种有效信息通过合作与整合方式传递给学生;需要教师将创业教育涉及的多学科内容、不同观点方法糅合提炼传达给学生;需要教师将冒险精神与探索精神,成功案例与失败经验渗透给学生。

2.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上的核心是课程。在创业教育发展极为成熟的美国,创业类课程构成了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几乎涵盖了包括创业学、新企业创建、小型企业管理、风险投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创业营销、创造学等创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类课程。目前,美国许多高校已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尝试整合创业课程,包括工程、农业、艺术、环境、科学、医学等众多领域都被整合到创业课程中,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开设出“小型企业与法律”“创业学和化学企业”“设计者创业学”等新兴课程。这些课程允许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强调通过不同学院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实施创业教育。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还十分落后,创业类课程数量少,跨学科性不强,针对性较差,很难适应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课程开发,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创业教育通识课的数量,提高课程质量,扩大覆盖面,满足学生需求;鼓励现有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渗透创业教育元素;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组织校、院、系开展学术报告、讲座等,建立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满足大学生需求,为创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3.完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国家政策支持。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包括《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特别是2014年4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高校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根据相关数据,仅2010年全国各地高校就举办了两万多场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活动,参加的大学生超过三千万人次。[2]其次,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队伍。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采取灵活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在质和量上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对现任教师通过留学、访学、进修、各类培训、学术研讨,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水平。还可以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成功企业人士等方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平台建设。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校内,设立跨学科的学生创业园、创业中心、创业工作室、创业小组,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参与进来。校外,采取校企联合创新机制,以企业为实训基地,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机会。最后,加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立包括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创业教育导师制度、创业教育实践制度、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以及创业教育评价机制,[3]通过引导、激励、考核等多种手段保证创业教育长效发展。

[1]European Commission.Effects and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in higher education[R].Brussels,2012.

[2]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王莉.国外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