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现实与策略:灵动学生培养策略的研究实践

2015-03-30 22:23唐蔚,陈敏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9期
关键词:自律班会品德

摘 要:灵动学生的培养在于德育和智育双管齐下。有效的智育不一定带来有效的德育,而有效的德育能带来智育的成效。灵动教育通过构建灵动课程、组织灵动教学、践行灵动管理,实施灵动德育,从而培养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和智慧、既有扎实基本功又有创新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灵动学生。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5)09-0007-03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9.003 ①

收稿日期:201409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3BZXX015)

作者简介:唐蔚(1972-),女,湖南冷水江人,中学高级,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灵动教育则是指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是积极向上的、生命的教育。冷水江五中建设以“动文化”为核心的灵动校园,开展灵动教育,培养灵动学生。“动文化”指的是动人心魄的优美校园环境,感动人心的和谐人文背景,灵动积极的课堂教学风格,生动活泼的灵动发展课程,自主灵动的高效学习氛围,以及健康律动的田园生活方式等。具体而言,灵动教育通过构建灵动课程、组织灵动教学、践行灵动管理,实施灵动德育,从而培养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和智慧、既有扎实基本功又有创新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灵动学生。

1 灵动教育理想

英文中“品德”一词来源于希腊词charassein,意思是“雕刻”,后来演变为指明显的标记和符号,从这个意思又发展出指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即他的道德构成 [1]。今日的学生即明日的领导者和公民。如果把学生培养为品德高尚的人,那么我们的祖国将会成为品德高尚的国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只有具有美德知识的民族才能拥有自由。”然而,对于什么是高尚的品德,即好的品德,凯文·瑞安有一个简明的界定,即“知善、爱善、行善”。德育是我校灵动教育的载体,为了实施高效灵动的德育,我校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场所、特色德育课堂和多样德育活动等德育项目,以期学生在文明优雅的校园文化内,自主地、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自我完成德育;在参与德育课堂的过程中感悟德育,生成自我教育;并在德育活动中,体悟人生,升华自我。我们知道,考察一个人真实的品德的标准,是当他知道在他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时他所做的事情 [2],这就是自律。我校正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并最终实现知善、爱善、行善。

2 灵动教育现实

我们知道,品德最开始形成于家庭。然而,大多的家庭并未尽到品德教育的职责,于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大大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媒体,尤其是现在的电视和网络,分别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产生着有力的影响,可是媒体更多地发挥的还是负面的影响。

这就使得品德教育的第二阵地——学校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不可或缺。苏格拉底也说过:“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变得聪明和善良”。事实上,有了好的品德,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有学生的优良学业成绩。所以,我校对学生的培养重点落在德育上,通过引导学生动脑、动心和动手,集中精力帮助学生知善、爱善和行善。

3 灵动教育策略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有效的德育是能够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自我生成与发展的德育,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心灵、感化心灵的德育。我校正是打破单纯依靠传统的外部干预这一教育模式,广开渠道,多元共育,拓宽途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重塑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所有的学生能够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真正自我教育的能力。

3.1 注重细节营造,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领学生

利用不起眼的场所,开展品德教育,是我校德育的一大特征。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校在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竭力赋予校园每一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并努力使其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构建以“能动”为着力点的隐形育人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这些校园文化的打造主要从警示启发、引领激励两个层面入手,譬如我校德育教育长廊,这是一个图文并茂的“德育窗口”。它以德育渗透为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言简意赅的文字和生动有趣的图片组成,直观形象地对消防、交通、饮食等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这就是一本安全教育的生动教材,时刻多角度、直白地警示、提醒学生,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再如我们着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来引领学生精神风貌的不断改变。其中“之”字形文化长廊里的名家名言,与绿色藤蔓交相辉映;展板上琳琅满目的学生获奖书画作品,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学校围墙上绘制的体育健儿英姿飒爽,催人奋进;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谢谢你对我的爱”,水龙头旁“请别让我流泪”“请珍惜一点一滴”……温馨细致的提示语似春风化雨,沁人心脾。

这些细节的打造,我们都力求达到“环境育人、环境影响人”的目的。我们正是通过这样一种随处可见的审美方式,亮化校园环境、净化学生思想、美化学生情操。

3.2 搭建自律平台,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我校追寻“灵动教育”的办学梦想。“灵动教育”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灵动地生长和发展的教育,最终的指向是让学生拥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开心学习、快乐生活。基于此,我们不断拓宽德育渠道,搭建学生走向自律的平台,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道德自省、树立高尚道德的意识和习惯。

无人管理的课间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实际需要,我校常进行应急演练,演练警报铃声一响,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全校七八百学生就能井然有序地到达指定地点集合。以此为契机,我们把篮球课间操和应急演练相结合,从铃响集合到做操解散的全过程学生做到了快、静、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一些评比措施的激励,现在我们的球操达到了无人管理的程度。其速度堪比军事化训练,做操的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老师不用担心学生拥挤而造成踩踏事件,也不用担心课间操无人看管而乱七八糟。远远看去,自编自创的篮球操有如场面壮观的杂技表演,极具观赏效果,让学生活动了全身筋骨的同时,还学到了不少篮球技艺,可谓一举多得。

鉴于课间操无人管理模式的成功,我们把自律的效果进行扩大化,对各种体育器材也实行无人管理。在操场和乒乓球场上摆放几个球筐,为农村孩子无偿提供运动器材。学生用完自主把它们送回“家”。几年下来,小球筐发挥了大作用,成了学校文明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会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们体会学校、老师对他们的用心。

另外“爱心伞”为那些离家较远又忘带雨伞的同学提供了方便;“失物招领箱”让那些丢失东西的同学能及时找回物品。“露天书吧”培养了孩子们爱读书的好习惯。而这些都是不需要老师来操作和监督的,一切都由学生自觉自主来获得方便并给与他人方便。通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我们发现,这些平台的搭建对学生自律的养成非常有效。学生“带走温暖、送回诚信”,雨伞使用后都能“完璧归赵”;拾到的物品都能主动放进箱子里;书吧里的书籍有增无减。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射出我校学生自助助他的美好品德。

相应地,我校还开发了“他律到自律”校本课程和教材,该教材图文并茂,生动阐述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各种平台的作用和功效,并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我们正是顺应学生成长规律,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扭转他们在行为规范、品德素养方面的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灵动地生长和发展。

3.3 开展多样性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参与中生成品德

主题班会即围绕某个话题或针对性的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的班会课,其中主题是班会的灵魂,它是主题班会是否生动,是否深入学生心灵,是否达到德育效果的关键。我校教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意义的班会主题,诸如:人生态度、心理健康、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感恩责任、班级建设等等。

每一个主题都有许许多多的子题,也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我校通过这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班会课,例如观看教育电影、举行辩论赛、开展征文活动、开展演讲活动、办手抄报等,活动的丰富性与参与的全民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主题班会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和发展,班会的主题也随着每一位学生的用心参与而深入到内心,真正做到了从做中学,从活动中体验道德,在体验中生成品德。

4 结语

实践证明,我校学生通过优质校园文化的引领,各种活动平台的搭建,主题班会的开展,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学生从被他人约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学会了自省自律。其次,学生言语行为比以前更加文明,更加有素质,精神面貌更加好。再者,学生的思想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最后,学生比以前更知甘苦,更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和自我教育。生活无处不德育,人生无处不自学。自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的长期任务。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德育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目前,我校绝大部分学生自律性都很强,只有少数学生还跋涉在加强自我管理的路途上。但我们的所作所为,经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证明这条路是对的,方向没有错。我们相信,只要专心、用心地去做,学生的养成教育之路必将更加开阔和平坦,学生必将更加自由和幸福。

猜你喜欢
自律班会品德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能自律者为俊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以他律促自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