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2015-03-31 16:18郑永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摘要:高职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高等音乐学院等院校,高职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为具有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能够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音乐文化场所所需工作的“一专多能”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针对广东省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发展的现状,人才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思考,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15-04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郑永江(1958-),男,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广东省高职教育表演艺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与管理。(广东 广州/510000)

一、广东省高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办学现状

经调研,截至2013年10月,广东省现有高职院校84所,其中5所为表演艺术类的专业院校,包括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和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有1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表演艺术相关的专业,招生规模超过2500人,具体见表1。

通过调查最近几年上述院校毕业生专业就业岗位发现:演艺、培训机构、琴行、小学、幼儿园、文职人员等岗位是表演艺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二、广东省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广东省高职的办学历程来看,艺术类高职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在原来的中师基础上合并而成。第二种类型,在过去的艺术学校升格而成,前两种政府办学居多。第三种类型,新办的艺术高职院校,民办为主。从数量上来看,现行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这些学校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向本科看齐,往学科化方向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模糊,造成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跟不上要求;第二个误区只是办学层次提高了,但是办学的水平、理念、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校内的设置的院系和学科仍然沿用以前的内容,因此,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都仍然遵循着中专教育的基本模式。这两个误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办学的理念认识不清,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没有明确的定位、规划和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对于高职类艺术院校的要求,特别是违背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需要和价值追求,从而影响了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速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有不少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方式上较多地沿袭了本科教育或是中专教育的模式,没有很好地理解并落实高职表演艺术音乐专业在艺术内容与艺术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而忽视艺术能力,艺术素质教育抓得不力,使高职表演艺术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

2.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是发展比较迅速的行业,始终走在时尚的最前沿,新趋势、新形势、新创意、新观念不断涌现,这就使得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制始终无法跟上行业的不断发展。然而,如果因此就脱离社会需求或不去迎合市场的变化,就会导致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与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无关从而失去兴趣。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较为陈旧,教学方式上十分传统,学生培养方面也缺乏个性、创造性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与市场所需人才类型相去甚远,还必须在职场接受“二次教育”后才能初步适应,而这些恰恰是应该在三年高职院校教育中完成的。

3.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与市场接轨

某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上观念十分保守,仍旧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完全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缺乏创新意识,压抑学生个性的发挥,不注重学生自身感受、体验、理解和创新,忽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知识、动力以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有一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本身没有相关的、社会化的艺术团体,因此,学生不具备参加项目实践的条件,导致学校提供的实践环节未能与社会、市场接轨。

4.师资队伍结构尚需优化

艺术类高职院校多数是从原艺术类中专学校或成人院校升格、改制过来的,整体上存在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教师是从本科院校引进或从本科院校分配到高职院校的。由于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足,受本科院校的影响,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突出高职特色。(2)有的院校从原中专学校留下来的低学历的教师多,他们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中专学校的层面上,很难接受和跟上现代的高职理念。(3)大部分教师缺乏“双师素质”,只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自身技能水平差,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和一线工作的经历。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1.确立高职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不能等同于高师,也不能等同于音乐学院等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体地说,高职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具有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能够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音乐文化场所所需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社会音乐培训市场和群众文化艺术市场。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应用能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根据技能要求进行实训,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因此,高职学生的理论学生和实践实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要培养“职业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强大”技能型人才,具备“双核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能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等。

2.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表演艺术类的专业课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使同一专业或相近内的课程在各个专业间能够优化配置,达到充分利用精品课教学资源的作用,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共享、师资共享和实践共享的目,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表演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审视和分析,按照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要求和需求,制定出课程标准。根据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各校的实际,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引领,以基础素质课、职业核心能力课和专业基础课为支撑,满足相关知识“必需够用”的要求,以专业拓展课程为补充,满足专业知识拓展、个性发展技能要求,以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为延伸,将专业核心技能和相关综合技能在真实的项目中、工作中磨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以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为龙头,带动辐射舞蹈表演专业、音乐制作专业(计算机音乐)、文化事业管理专业、舞台工程专业等相关联的专业,组成表演艺术类专业群,构建了“以舞台为中心,台上表演、台下制作、台前组织、台后策划”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4+1”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其中,加“1”是指各专业根据自身的定位,学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及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自行增加的课程模块。这一课程体系不仅对应“双核”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样较好地突出了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取向。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注意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相互衔接、渗透与融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并把新知识、新理论和广东地方音乐元素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

四、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据,全方位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确立“以演促教、以演促练、教练相长”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依托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以学习任务驱动引导教学,实现教、学、练、演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课堂与舞台互通、校内与校外融合,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即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着重以“基层文艺工作者和音乐教育”(以下简称为“基层文教”)工作者的需求,以“一专多能”上台表演,懂得教学辅导、组织策划的工作任务及技能分解实训项目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将来的上岗就业打下基础。

1.培养组织和策划能力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社区小型的文艺表演、企业的产品宣传活动,都会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实际工作任务。高职音乐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组织策划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一些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建议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理论阐述,要把实际的案例分析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在演出实践中,可以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校内让学生参与到校园艺术活动中,组织与策划校园文艺活动是实践锻炼的第一步,之后参与到校外的艺术类活动中,可以让他们自己组织策划,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协调完成演出任务。课堂教学要与演出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际的演出活动、策划组织工作带到课堂上,可采用模拟项目演练。计划书成形后再根据计划一步步落实安排,最后直到活动结束,这样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一定能得到锻炼。

2.注重课程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要占一定比例。实践是高职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制订培养计划时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在量或质上都必须占主导地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1∶1左右比较合适,为了突出专业特点,甚至实践部分比例可以大于1。对理论内容要尽量精简,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在今后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筛选要以服务于实践教学为衡量标准。

3.以专业考证和比赛为契机组织教学内容

学生在校期间是需要专业考证或参加比赛的,以考证和比赛为契机组织教学内容是突出实践教学的一种途径。首先为学生确定考证或比赛的等级并确定曲目,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集中进行训练,让学生达到通过考证或参加比赛需要的专业水平。考证和比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舞台有很多种,从宽泛意义上说考证和比赛都是表演的舞台,学生经过舞台锻炼后的提高是惊人的,比我们上许多堂课的效果都要好。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多上台,珍惜一切舞台机会。

4.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1)建设校内外艺术实践基地。校内外艺术实践基地建设必须重视,大量的实践机会来自于这些平台。首先,实践基地类型要广泛,社区、街道、企业、培训机构等,要涵盖到学生艺术实践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其次,联系必须紧密,不能把实践基地招牌化,要真正把实践放到基地中去。

(2)积极参与实践基地活动。实践基地建立后,要保持常规性的联系,了解各个实践基地的活动,根据具体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基地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是学生实践锻炼的天然舞台。有大型的社区文艺活动组织,有小型的节目参演和慰问演出,有教学岗位实践,等等。这些演出有的深入社区街道的基层单位,有的面向社会大众;有省市级大型的庆典晚会,有企业内部小型联欢活动;有的需要策划与组织,有的需要参与演出,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直接获得无法复制的舞台经验,检验了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欲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肯定,正面效应不言而喻。只有在舞台上站立过的人才会真正了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舞台是一面放大镜,放大优点的同时也放大了不足,在舞台上的缺憾会引起他们自身的足够重视并唤起改善期望。在校期间的实践基地艺术活动将是他们今后艺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们提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优势在实践基地项目的落实上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1]莫煜红,俞晓康.高职表演艺术类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7).

[2]钟善金.当前艺术类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3]曾用强.深化“高强大”培养理念,磨砺高职“双核”人才论文集[C].广州: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2013.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