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襟翼气动设计研究

2015-04-03 06:51李自启张大尉
教练机 2015年4期
关键词:襟翼后缘升力

李自启,梁 斌,刘 卓,江 翔,张大尉

(中航工业洪都,江西 南昌330024)

0 引 言

对于飞机机翼的气动力设计,一方面要考虑飞机高速飞行和机动作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飞机起飞和着陆时,又要尽可能降低飞行速度、缩短滑跑距离。为此,要求飞机具有高的升力系数,但是在正常着陆迎角下(8°~12°),基本机翼的升力系数较小,进而需要在机翼上增加増升装置以获得较大的升力系数。増升装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式増升装置,包括后缘襟翼,其中有简单襟翼、开裂襟翼、单缝襟翼、后退式襟翼、双缝襟翼及多缝襟翼等;另一类是动力増升装置,包括吸除附面层、弦向吹气襟翼、展向吹气襟翼等。由于动力増升装置机构复杂,并且需要从发动机引气,消耗发动机推力,同时,这种结构会带来重量代价,因此,大部分飞机采用机械式増升。

对于襟翼设计方法,国外已通过风洞实验[3]和数值模拟[4]对多段翼缝道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耗费成本高,模型小,缝道量和重叠量的变化容易引起误差,同时,风洞实验结果受雷诺数影响,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风洞实验结果和真实结果偏差很大。随着计算机的发展,CFD能够准确模拟多段翼的气动特性、压力分布和空间流动情况[5],故本文的研究都是基于CFD计算。

本文针对机械式增升装置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某教练机的气动设计要求,研究了襟翼外形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同时,在选定襟翼外形的基础上,研究了襟翼缝道量和重叠量对襟翼气动特性的影响。确定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襟翼方案。

1 机械式増升装置的増升机理

1)增加机翼的弯度,进而增加襟翼的环量,但是此时机翼会产生较大的低头力矩,需要平尾或者升降舵上偏来进行配平;

2)增加机翼的有效面积,大多数増升装置运动时会增加机翼的基本弦长,机翼的有效面积增加了,进而全机升力系数增加;

3)改善缝道的流动品质,通过改善翼段之间缝道的流动品质,改善翼面上的边界层流动状态,进而可以改善翼面边界层承受逆压梯度的能力,延迟翼面分离。

2 后缘襟翼设计

2.1 后缘襟翼设计思路

本文针对某教练机起飞着陆的设计要求,在前期翼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飞机的襟翼设计。

襟翼设计时首先采用工程估算方法,估算出襟翼的弦向、展向所占的比例。针对控制面处二维襟翼的设计,首先研究襟翼形状对两段翼气动特性的影响,选择具有合适前缘半径和最大厚度的襟翼;再通过计算研究缝道量、重叠量对二维襟翼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优选出合适的缝道量和重叠量,最终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襟翼方案。

2.2 后缘襟翼外形设计

2.2.1 后缘襟翼外形[2]

后缘襟翼外形的生成参考文献[2],在原始翼型的基础上,采用切割法生成襟翼外形,襟翼的外形生成通过六个点控制,如图1。1~5各段曲线可以按照椭圆曲线生成。点1处斜率和翼型下翼面斜率一致,6处斜率和翼型上翼面斜率一致。2处位置的上下变动可以控制后缘襟翼前缘半径大小,4的位置可以控制最大厚度及最大厚度位置,3处可以调节后缘襟翼头部形状。考虑工艺设计要求,固定翼后缘的厚度一般为3~4mm,过渡段5~6一般取弦长的2%,如图2所示,由此可以找出5位置,从强度和刚度方面考虑,固定翼后缘上下翼面的夹角大于5°。

后缘襟翼目的是通过改善翼段之间缝道的流动品质,改善翼面上的边界层流动状态,进而改善翼面边界层承受逆压梯度的能力,延迟翼面分离。后缘襟翼前缘半径对襟翼上表面的负压有影响,前缘半径适当增加可使前缘吸力峰值适当降低、襟翼上表面的逆压梯度降低、襟翼抗分离能力增强。后缘襟翼的最大厚度位置也影响后缘襟翼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由于翼型最大厚度以前在襟翼上表面气流是顺压梯度,最大厚度越靠后则顺压梯度越长,翼型的阻力系数越小。但是逆压梯度越大,则更容易分离。后缘襟翼的弯度直接影响襟翼的増升效果,弯度大则襟翼上的升力系数更大,増升能力更强,但是襟翼上表面流动也更容易分离。基于以上理论,初步设计出两种襟翼方案,如图3,方案一为圆头襟翼,前缘半径大,最大厚度靠前;方案二为尖头襟翼,前缘半径小,最大厚度位置靠后。

图1 后缘襟翼外形

图2 过渡段外形

图3 不同襟翼外形方案

2.2.2 不同后缘襟翼外形气动特性

本文采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湍流模型选择SST[6],计算马赫数0.2,网格采用结构化网格,附面层首层高度0.001mm,图4给出了网格布局情况。

图5给出了圆头襟翼两种襟翼外形的气动数据,由图5可以看出,圆头襟翼升力系数大,则失速特性缓和。图6、图7给出了不同迎角的表面压力系数,图8、图9给出了不同方案马赫数云图。由图8、图9可以看出,圆头襟翼在大迎角时抗分离能力更强,増升效果更好,确定为襟翼外形方案。

2.3 后缘襟翼缝道参数优化设计

确定后缘襟翼外形以后,需要对后缘襟翼缝道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即在给定襟翼偏度δ下,确定最佳的缝道参数(Gap)和重叠量(O/L),在设计迎角8°附近,升力系数应尽可能大,同时襟翼上流动品质尽可能好。

图4 二维襟翼网格布局

图5 不同襟翼外形气动数据

图6 12°不同方案表面压力系数(左:圆头,右:尖头)

图7 14°不同方案表面压力系数(左:圆头,右:尖头)

结合总体设计要求和文献,缝道参数和缝道重叠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和1%~3%,在这个范围内选择气动效率最高的方案。最终确定后缘襟翼缝道参数和重叠量分别为:2%和2%。

图8 12°马赫数云图对比

图9 14°马赫数云图对比

为了分析后缘襟翼缝道量和重叠量对襟翼气动特性的影响,图10给出了不同襟翼重叠量及缝道量对升力系数的影响。图11给出了缝道参数对表面压力系数的影响,由图11可以看出,缝道量为2%、重叠量为2%时负压更大,襟翼上表面压力系数分布更饱满。图12给出了襟翼方案不同迎角马赫数云图。

相同缝道量条件下,重叠量在2%附近襟翼増升效果达到最好。当重叠量大于或者小于2%时,襟翼舱与襟翼上翼面组成的喉道对气流的加速效率降低,使襟翼前缘吸力峰值降低,襟翼上升力系数降低。如喉道对气流加速效率过低,襟翼上表面局部出现气流分离。

图10 缝道参数对升力系数影响(左缝道量,右重叠量)

图11 缝道参数对翼型表面压力系数影响(左缝道量,右重叠量)

图12 襟翼方案不同迎角马赫数云图(左8°,右14°)

相同重叠量条件下,缝道量在1%~2%范围内,随着缝道量的增加,主翼段尾迹对襟翼吸力峰值的抑制作用减弱,襟翼的环量增强,从而总的升力系数增强。当缝道量达到3%时,缝道量对气流的加速效果明显减弱,襟翼上表面流速减弱,吸力峰值减小,抗逆压梯度能力减弱,导致襟翼后缘处出现分离。

综上所述,缝道量和重叠量都为2%时气动效果最好,选为襟翼方案。

3 结 论

1)襟翼前缘半径大,最大厚度靠前,抗分离能力更强,増升效果好。

2)重叠量过小,主翼与襟翼的距离加大,从而使主翼尾迹对襟翼上表面逆压梯度的抑制作用减弱,襟翼上表面后缘出现局部的分离区,导致翼型总的升力系数减小。

3)缝道量过小,则粘性和附面层的作用使气流受到较大阻塞,襟翼上表面的流量减小,襟翼上表面吸力峰值减小,总升力系数减小。而缝道量过大,则缝道量对气流的加速效果明显减弱,襟翼上表面流速减弱,吸力峰值减小,抗逆压梯度能力减弱,导致襟翼后缘处出现分离。

4)合适的缝道参数,则可以避免主翼尾迹区的低速气流与后缘襟翼上表面边界层混合,使总的升力系数增加。

[1].方宝瑞.飞机气动布局设计[M].1997,6:400-410.

[2].Smith A M O.High lift aerodynamics[J].Journal of Aircraft,1975,12(6):501-530.

[3].Thomas F O,Nelson R C,Liu X.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fluent boundary layer of a high lift system[J].AIAA Journal,2000,38(6):978-988.

[4].Balaji R,Bramkamp F,Hesse M.Effect of flap and slat riggings on 2-D high lift aerodynamics[J]. Journal of Aircraft,2006,43:1259-1271.

[5].Spalart,P.R.,and Allmaras,S.R.A One-equation Turbulence Model for Aerodynamic Flows[J]. AIAA Paper 192-360,1992.

[6].Menter,F.R.Two-Equation Eddy-Viscosity Turbulence Models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AIAA Journal,Vol.32,8:1598-1605,1994.

[7].Alexander Nagel,Misha Shepshelovich.Development of high-lift UAV wings[C].The 24th AIAA Applied Aerodynamics Conference.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06:3467-01-3467-19.

[8].Wentz W H,Ostowari C.Additional flow field studies of the GA(W)-1 airfoil with 30-percent chord fowler flap including slot-gap variations and cove shape modifications [M].Washington D C: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Branch,1983.

猜你喜欢
襟翼后缘升力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波音737NG飞机后缘襟翼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民用飞机襟翼交联机构吸能仿真技术研究
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升力式飞行器火星进入段快速轨迹优化
“小飞象”真的能靠耳朵飞起来么?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柔性后缘可变形机翼气动特性分析
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体襟翼姿态控制方法
你会做竹蜻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