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对诸家医学流派的批判与影响研究

2015-04-03 13:40杨必安黄作阵
世界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黄元御黄氏学术思想

杨必安 王 兆 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黄元御对诸家医学流派的批判与影响研究

杨必安 王 兆 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清代医家黄元御崇阳重土,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在历代医家中别具一格。本文试从黄氏对伤寒学派,易水学派,河间学派,温病学派以及火神派的批判以及影响进行研究,以证其学术特色以及贡献。黄氏立伤寒内因传病论,以气化解六经;以六经辨温病,慎用寒凉,痛批滋阴;上承易水学派重土学说,下开火神学派崇阳先河。对后学继承创新颇有指导。

医学流派;批判;影响;@黄元御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元御学问深湛,著作宏富,先后写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等医学著作十一部,共计九十八卷。另著有《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玉楸子堂稿》三部著作[1]。

黄元御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毕生穷研《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之学,参河图洛书生化制化之理,考《易经》象数、太极阴阳演化及《道德经》“中土为母”之道,撰力作《四圣心源》,提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中医生理模型,立足中土崇阳抑阴的治疗原则,在几千年医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黄氏之学,不但对前代诸家医学流派有批判有继承,而且对其后的医家思想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1 重解《伤寒》六经,崇阳重土

在黄元御之前,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很多,晋·王叔和开创了以法分类研究《伤寒论》之法。隋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创三纲鼎立说,为分类研究《伤寒论》集大成者。两宋时期,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提出师仲景法而不拘仲景方,为活用仲景方之开端。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专论病因病机。朱肱《类证活人书》以经络学说释六经。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创以医经逐条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创按症类证法。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结合医案,继承了三纲鼎立说,发挥了八纲辨证。郭雍《伤寒补亡论》集合群经,补缺阐微[2]。

黄氏对张仲景《伤寒论》极为尊崇。他“博搜笺注”“倾历群言”,十年磨一剑,于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九年(1754)先后著成《伤寒悬解》十六卷、《伤寒说意》十一卷。《悬解》主要依照宋本原例,依次注解;《伤寒说意》综合分类六经病篇,阐明要旨[3]。其《伤寒》之学,与历代医家颇为不同:

1.1 立内因传病论,驳传经为热说 黄元御声明:“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误之误,遗祸千古[4]”。力驳传经为热说。遂立内因传病论,独辟蹊径。《伤寒说意》“里气解”云:“风寒之伤人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人之里气而为变者也。里气和平,则腑热不作,脏阴不动,终始在经,不能内传……里气非平,而表邪外束。腑阳盛者,则阳郁而生内热;脏阴盛者,外则阴郁而生内寒[3]”。认为内因,即里气,是外邪伤人后发病与否、寒热变化及传变与否的关键。“后世庸工,悖谬不通,乃有传经为热、直中为寒种种胡说,千载不得解[4]”。相较而言,前代传经为热说或直中为寒说,都不如黄氏善抓病机关键。

1.2 以气化重解六经 《伤寒悬解》《伤寒说意》两书不光总论部分专论气化学说,如“六气司令”“一气独胜”“六气解”等,且各经病仍以气化开篇。黄氏指明:“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曰六经”即仲景的六经辨伤寒,所据不仅有经络学说,更包括气化学说[3]。六经在人从于十二经络,在天从于六气。体现了天人合一,气化统摄六经的思想。

1.3 崇中气,重阳气 黄氏提出传经寒热,取决中气;水火不交,缘于中土——中土即为水火升降之枢纽。他在研究寒热变化为主要病机的六经伤寒病时,发现寒多热少。故立法上益火补土,在固护中土基础上,更重扶助阳气。如《伤寒说意》“六气解”,根据六气从化,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凡人之病,阴盛者多,阳盛者少。”进而提出阳明病辨证当分寒热虚实。提纲但云“胃家实”,而非“胃中热”,符合重阳轻阴之道[3]。“仲景于阳明之为病,冷热虚实两立而俱存之,而提纲则曰胃家实也,其崇阳黯阴之意,具见于文字之外矣”[4]。

黄氏伤寒新解,虽未尽合古人本意,但皆理法严谨。尤以六气解仲景的六经辨证,发前人所未发,用于临床亦颇有功效,足称伤寒大家。

2 承继易水学派,中气为枢

易水学派,系易水人张元素(今河北易水县)为开山,研究脏腑证侯病机及治疗的学派,故而得名。该学派在探讨脏腑虚损病机,阐发脾胃、肾命水火在脏腑发病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立法重用温补,亦称温补学派[5]。

张元素首倡命门为相火之原,主三焦元气之说,为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李杲师承元素学术思想,以脾胃立论,阐发脾胃内伤病机,为“补土派”的宗师。明代易水学术思想的继承者薛己、赵献可、张景岳等人,以肾命水火立论,探讨脏腑虚损病机,为温补派之名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曰:“夫元气、谷气、营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他认为元气即真气,是化生气血的原始物质,可统括一身诸气。其生化源于胃脾之气,脾胃之精气即人身元气之本[6]。同时提出脾胃乃一身之气升降之机,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说:“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万物之中,人一也……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归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7]。

黄元御继承了易水学派尤其是李东垣的脾胃论,其不同处在于,黄氏更注重中气的作用,强调脾胃升降斡旋之机在整个元气流通的枢轴作用。他认为,脾胃不是简单地受纳和输布的作用,脾气升,则肝木之气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降。据此创造性的提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这就将脾胃之气与心肝脾肺四脏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易水学派以温补见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一味的温补,易导致木火之气偏旺,动气伤阴。尤以温补擅长的张景岳喜重用熟地,易碍脾而使中焦运化失司。同样对于虚损的治疗,黄元御立于中土。其在《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曰:“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8]。”并创立了治疗中气虚的黄芽汤,以及阴虚的地魄汤和阳虚的天魂汤。总之其治疗虚劳以培补中气为本,一方面注重木火之气的生发,另一方面又考虑金收水藏,恢复人体一气周流。

易水学派深刻影响了黄元御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但其师古而不泥古,在其基础上多有创新,其补虚先补中气,调中重气机升降的思想,较之易水学派更中庸,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其不足之处。

3 析解火热学说,痛批滋阴

河间学派,是以河北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派。该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病机学说中的火热论,从火热病变的理论方面,提出“六气皆能化火”说。不仅伤寒可以病热,其他如风、湿、燥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火生热,而火热往往是产生风、湿、燥的病因,因而主张用寒凉药治疗热性病[5]。河间学派另一代表人物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成为滋阴派的倡导者,临床上多用滋阴泻火之法[5,9]。

黄元御对河间学派基本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泄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古今,甚可恨也[8]”。对于阴虚,黄元御认为“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而病阴虚”[8]。

河间学派重用寒凉滋阴之物,久之必伐人阳气,黄氏对于河间学派的批判不无道理。正如清代医家高士宗所言“千古滋阴皆是误,绝知中土要扶持”。高是在黄元御之前的一位医学大家,可见古今医学达者殊途同归。按照黄元御的理论,河间学派主要立足于人体右路肺肾气机的金收水藏,但左路肝心的木火生发没有顾及,久之必伤中阳而成水寒土湿。中阳一伤,脾胃升降之机则衰,水寒木气不升而下寒,相火不降而上热,一气不得周流。

4 据六经辨温病,慎用寒凉

温病学派是专究外感热病的一个医派。该派以清代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家为代表,继承河间学派,对外感热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进行总结。从而完善了中医体系,指导后人有效应对外感热病及其引起的内伤杂病[5,10]。

黄元御研究温病颇深,其著《四圣悬枢》五卷,是温病专著,专论温、疫、痘、疹。其观点主要有三:1)六经辨温病。按《伤寒论》六经分类法,分证归类温病;再据各经主症,辨证论治。2)营卫释发病。黄氏论卫气营血和叶天士有别。他对温病的发病解释为“风伤卫,寒伤营”——认为温病是内因伏寒郁营而化热,外感不时之气闭卫而恶寒,内外共同作用而发,而非单单外感。3)治温本脾胃。黄氏认为:“脏以太阴为主,腑以阳明为主”“胃为戊土,乃卫气变化之源”“脾为己土,乃营血滋生之本”。温病、瘟疫、痘疹,凡性属热者,其病机均归结为胃旺脾衰[11]。

黄元御与叶天士(1667—1746)同处清中期。对名震南北的叶氏,黄氏不可能毫不知晓。在寒温激争的清代,黄氏基于遵经观点,以六经辨治温病,独具一格。叶、黄之先,对以《伤寒论》治温病已有争论,但多数医家辨治温病不是沿用仲景方,就是一味寒凉。黄氏亦遵《伤寒论》,但师其法而不拘其方。他治疗温病,既反对用麻桂热药,也反对过用寒凉。在韩祗和、庞安时之上更进一步,较墨守伤寒方诸医更加圆通[11]。《四圣悬枢》关于温病的论述,早于吴鞠通等后世温病学家。该书是清代中期温病学代表作,对温病学派有很大启发。

5 重阳启导火神,更重培中

火神派源于四川,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该派由清末四川名医郑寿全(1804—1901)最终发展形成,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近百年间从四川、云南一带远播全国。该派因善用姜、附等辛热药物,理法方药多崇温热,发挥运用颇有心法,故冠以“火神派”之名。该派在近有卢铸之、补晓岚、祝味菊、吴佩衡、戴云波、刘民叔、范中林、李可等。火神派鼻祖郑寿全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郑氏沉潜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数十年,引易入医,明析阴阳,学术风格独树一帜,临证动则用大剂量姜、桂、附回阳[12]。

黄元御基于《周易》及道家思想,通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总结出重阳理论。黄氏点明,人体最宝贵的是阳气。“阳盛则壮”,阳气是生命的象征。“阴盛则病”,阴盛是引起多种病症的原因,故力主扶阳。黄氏重阳思想对火神派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正如火神派医家吴佩衡《医药简述》阐述后天脾胃和先天心肾的联系,所引论据《少阴君火论》《太阴湿土论》《阳明燥金论》《中气论》多为黄元御著述,足见黄氏对火神派的指导和影响[12]。

火神派虽然借鉴了黄元御的重阳学说,并提出了元气盈缩的观点;但从一气周流的角度分析,火神派“扶阳”忽视阴津的作用而拒用阴药。其用药诊治思路更注重的是左路木火生发,由阴化阳,而忽视了右路的由阳化阴的金收水藏。由于重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之药,一味的木火生化,必然动气伤阴;少用寒凉以及滋阴药,右路金水不得收藏,久之必然导致肾水不足而相火浮于上。由此可见其偏颇之处。

而黄元御不但重阳,更重脾土。他高举“医家之药,首在中气”的观点,扶助阳气时,把补益中气置于首位。火神派以治疗阳虚见长。但对于阳虚,黄元御认为“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当从补脾入手。“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着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而不止徒温肾也[8]”。如肝血虚不能生火,则加当归、生地、首乌等温养肝血,以培阳神之源,而非一味用姜桂附辛热之品温肾。可见黄元御的学术思想,较火神派更为中庸圆融。

6 小结

正如清代医家张琦所言,“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至于金元,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海内沿染,竞相传习,蔑视古经……能读黄氏书……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8]”。黄元御崇四圣而尊经典,融《易经》《老子》而归中庸,批判继承前代各家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而又独辟蹊径,自成体系,对今人继往圣而开来学,读经典而创新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姜绍华.名医黄元御与《黄氏医书十一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3):158-160.

[2]夏晨.论伤寒学派的创新特色[J].河南中医,2013,33(3):316-317.

[3]姜建国.黄元御治伤寒学思想述评[J].国医论坛,1986(4):41-43.

[4]清·黄元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8-19,134.

[5]秦玉龙.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28,73-74,96,216.

[6]魏贻光.初探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J].福建中医药,1983(3):46-49.

[7]金·李杲.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

[8]清·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1-55,4-6.

[9]杨青,杨珣.河间学派对祖国医学发展的贡献[J].宁夏医学杂志,1987(1):22-24.

[10]胡西美.温病学派学术源流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0,30(12):1107-1108.

[11]张鸿彩.黄元御治温浅谈[J].国医论坛,1989(3):11-13.

[12]张建伟,周阳.火神派形成因素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153-155.

(2015-03-03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世界中联国际名师带高徒项目再收新徒

2015年5月26日,世界中联“国际名师带高徒项目”第二批拜师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吴振斗、世界中联副秘书长姜再增、陈立新出席仪式并讲话。吴振斗副司长指出,世界中联为落实“国际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出的目标,适时地启动“国际名师带高徒项目”,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希望指导老师能够爱徒如子、言传身教,学员能够尊师重道、谦虚好学,师徒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人才培养和学科分化,提升国际中医药服务能力,造福人民健康事业。

参加此次拜师仪式的指导老师为世界中联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刘炽京、副会长寿小云,学员为来自泰安市中医二院张富伟院长和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治安中心卫生院蒋玉堂院长。

姜再增副秘书长表示,世界中联“国际名师带高徒项目”旨在搭建全球范围内中医药从业人员和名医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全球范围内遴选指导老师和学员。2014年项目启动以来,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名指导老师和众多学员加入本项目。祝贺刘炽京和寿小云老师以及张富伟、蒋玉堂两位学员。希望指导老师重医德医风,持严谨科学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培养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陈立新副秘书长表示,“国际名医带高徒项目”,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还原跟师学习的传承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通过名师带教、经典研修、临床实践等方式,在国际上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理论扎实、医术精湛,并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为造就国际名中医奠定基础。

Huang Yuanyu's Critical Thinking of Various Schools of Clinical Thoughts and His Impact

Yang Bi'an, Wang Zhao, Huang Zuozhen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the physicians of Huang Yuanyu in Qing Dynasty is unique among ancient physicians, because he attached high importance to yang and earth.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critical thinking of Huang on various schools of clinical thoughts, eg. Shanghan school, Yishui school, Hejian school,warm disease school, Huoshen school, in a way to demonstrate hi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s. Huang Yuanyu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Febrile Disease internal reason changes, and explained six meridian with qi transformation. He differentiated warm disease by six meridians, used cold nature herbs carefully, and criticized Ziyin school harshly. He not only inherited Yishui school, but also founded of Huoshen school, becoming a role model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chools of clinical thoughts; Critical thinking; Impact; @ Huang Yuan-yu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4YJAZH036)

杨必安(1982—),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清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E-mail:1063508961@qq.com;王兆(1987—),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清代医家学术思想以及训诂研究,E-mail:wangwm1809@163.com

黄作阵(1962—),男,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清代医家学术思想以及训诂研究,E-mail:huangzuozhen@126.com

R226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06.008

猜你喜欢
黄元御黄氏学术思想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狐生子
黄氏家风警世
不附和名医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