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承载力的旅游规划设计

2015-04-04 09:23冀慧萍
山西林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活动量旅游区规划设计

冀慧萍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旅游规划设计

冀慧萍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取得平衡,是旅游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焦点问题。环境承载能力又称环境容量,基于环境承载力进行旅游规划设计,能很好地确保旅游与环境间的和谐发展。笔者对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简要概述,提出了基于环境自洁能力、基于环境再生能力、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就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旅游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调整、旅游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承载力;旅游规划;环境保护;旅游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观念认为,旅游产业属于“无烟产业”,但目前几乎每个旅游点都出现了环境资源被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尤其是一些过度开发的地区,更是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掠夺性开发、粗放式经营已经严重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中,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能直接破坏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的开发,应注意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一旦超出环境承载力必然会消耗环境质量,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会影响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承载力简析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环境所能承受的阈值,是指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规模、强度、速度的上限。旅游环境承载力,则是指旅游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的上限。对于旅游区环境承载力来说,存在承载下限和承载上限。在旅游区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旅游经济活动不会导致该地域环境质量下降。低于环境承载力下限时,会造成旅游资源浪费与限制。当超出环境承载力上限时,则会对该地域环境资源造成破坏。一个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受生态环境空间、设施供应能力、服务管理水平、人力资源质量等的影响。旅游经济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对环境带来各种负荷,这些负荷通常由游客接待活动和游客游览活动所造成。一般情况下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利用旅游区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标识,该数据既可以作为总承载力的标志,又可作为可发展规模的标志。在旅游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中,一般将其分为5个基本容量和3个非基本容量。5个基本容量包括感知容量、资源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地域社会容量,3个非基本容量包括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容量与期望容量、空间相关容量。同一旅游区,其旅游环境容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旅游区性质、管理水平、人力规划等方面的改变而改变,其承载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可调节的有机体系。

2 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

2.1 基于环境自洁能力的计算方式

基于环境自洁能力的计算方式,是假设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能够通过严格的管理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基础上,自然生态环境能够通过净化和吸收旅游污染物的能力和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EEBC=min(WEC,AEC,SEC).

式中:EEBC——生态环境承载力;

WEC——水环境承载力; AEC——大气环境承载力;

SEC——固体废弃物承载力。WEC为区域污水日处理能力与人均污水产生量的比值,AEC为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与人均废气产生量的比值,SEC为区域固体废弃物日处理能力与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比值。生态环境承载力取这3者的最小值。这一计算方式是建立在严格的管理控制手段基础上的,但即便是严格管理控制,旅游活动依然会对大气、物种、植被等造成影响。由于环境自洁功能的复杂性和旅游活动的可变性,这一计算方式很难获得充足的支持数据。

2.2 基于环境再生能力的计算方式

自然是一个不断循环、流动的有机体系,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也会就其自身进行一定的修正。基于环境再生能力的计算方式,不同于基于环境自洁能力的计算方式,是在计算中考虑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从环境再生能力入手计算环境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EEBC=min(WEC,AEC,SEC,EEC).

基于环境再生能力的计算方式中,加入了自然环境再生参数(EEC)。应用于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中,能更好地反映出人类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更好地体现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受旅游地生物多样性、异质性等方面的影响,在旅游规划应用中还受到一些实践性的限制,在一些关键参数的赋值上由于资料不足容易影响准确性。

2.3 基于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

基于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是针对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资源消费的需求,结合环境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来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对旅游地旅游活动与废弃物排放需要的生态面积,来表示旅游活动造成的生态负荷,结合旅游地能够提供的生态面积作为生态供给能力量,以此计算区域的旅游环境承载情况。这种计算方法较适用于以自然景观为资源的旅游地。人造景点和文物古迹旅游地由于缺乏生态面积组成,因此,这种计算方法的适应性不足。

3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旅游规划设计

3.1 基本设计思路

在区域旅游规划设计中,由于区域内通常存在若干个旅游地,区域优势和交通关系使得各旅游地能够共享区域旅游市场。但受知名度、开发程度、异质特色等方面的影响,各旅游地的负荷并不相同,高级别旅游地往往比低级别旅游地拥有更大的旅游负荷,使得高级别旅游地需要承载更大的环境压力。既便是同一旅游地,不同区域的负荷也并不相同。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单从环境角度来讲,可以将旅游环境考虑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3大部分,着眼于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进行规划设计。从旅游活动内容来看,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游览、饮食、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内容,可以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分解为浏览承载力、包含承载力、住宿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娱乐承载力、购物承载力进行规划设计。从区域旅游侧重点来看,一个区域旅游地包括高级别旅游环境、低级别旅游环境、主要旅游环境、次要旅游环境,可以将旅游环境承载力分解为主要旅游环境承载力、次要旅游环境承载力来规划设计。无论基于何种分类方法,就旅游环境承载体系来说,人是被环境承载的对象,环境则是承载的媒体。在规划设计时,一方面要保证旅游的持续发展有可持续的旅游资源供给,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有足够的环境承载力来承载人类活动。基于环境承载力进行旅游规划设计,其实质是为了保证旅游环境的持续承载,保证长期可持续承载人类旅游活动,保证人类旅游活动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力。

3.2 旅游地空间承载分散规划设计

在同一区域内的众多旅游地,同一旅游地的众多项目中,游客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做为旅游目的,使得区域内旅游地间存在空间竞争。不同旅游地、旅游项目间的环境压力必然各不相同,一些旅游地相对来说会承担比其它旅游地更大的环境压力。同一区域众多的旅游地,要更好地发展,应当实施差别化、个性化的规划设计,采用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来对地区旅游市场进行细分。而非规划众多相似性极高的旅游地,造成各旅游地资源级别上的差异。资源级别上的差异,而非形象定位上的差异,只会使资源级别高的旅游地在形象上更为突出,从而遮蔽其它相似旅游地,吸引过多的旅游活动量造成过度膨胀而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实际上,我国当前很多著名景区环境压力问题,都是由旅游规划设计时未合理分配旅游活动量,仅注重于打造知名度高、发展快的旅游地所造成的。众多知名旅游地黄金周游客爆满、水质变坏、垃圾排放量过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都是由于压力分配不合理使得高级别旅游地吸收的旅游活动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的原因。因此,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当关注区域整体发展,而非一味打造高、精项目。根据各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考虑如何通过特色、类别、形象的定位来分散高级别超负荷的游客量,从而合理分散环境压力,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冲击。就这一点来说,是解决我国当前一些景点环境破坏严重、游客量超景点负荷、部分景点过度发展等问题的重要方法。

3.3 旅游地交通承载分散规划设计

交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命脉,不仅起到运输转移作用,还起导流分配作用。旅游者为了达到旅游目的必须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实现空间上的转移,这种空间上的转移必然需要借助于交通工具和交通渠道来实现,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基于环境承载力进行旅游规划设计,也可以从交通入手来分散环境压力。人类旅游拥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但早期的旅游多采用步行、车马等方式。由于交通的限制将人类旅游活动限定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旅游产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小。既便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20世纪末,人类旅游活动也多以国内旅游和短途跨国旅游为主,旅游活动的环境冲击对象受到了交通的限定。随着近年来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渠道的迅速发展,群体性旅游、大众化旅游、跨国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活动的环境冲击也因为交通的发展而被拓展。在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吸引了大批游客,甚至造成游客超负荷现象,游客活动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影响其持续发展。一些地方虽然风景优美独具特色,但交通不便使得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实际上,交通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区域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活动组成、人员分流等思想渗透入内。通过合理的旅游交通线路规划,利用交通线路将游客活动量在区域内各旅游地、旅游城市、旅游服务中进行合理的分散,从线性空间走向上进行调节,使区域内单个、单项的旅游产品实现有机结合,实现游客浏览、购物、娱乐、交通、住宿、饮食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在旅游规划设计中,旅游点是游客停留的主要节点,而交通则是实现游客活动分流的重要手段。可见,在基于环境承载力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时,从交通入手合理分解旅游活动量,降低超负荷景点环境冲击力,提高低负荷景点环境冲击,是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手段。

3.4 区域旅游地共享环境承载规划设计

在同一个区域内,往往存在多个旅游地、多个旅游景点。传统的以景点为主体、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只能造成部分景点聚集过多游客,其活动量超出环境承载力,而部分景点游客活动量过少无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现象,这种现象很难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时,应当基于环境承载力,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形象特色、发展程度进行合理定位。一方面合理定位区域内各旅游地、旅游景点的游客群,细分旅游市场,合理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不同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各旅游地之间的协调,提高旅游地的异质性,合理分流游客活动量。旅游市场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是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的,任何一个旅游地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在有限的旅游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应当从总体规划设计上细分市场,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设计、项目制定、设备购置、设施建设,一方面通过同质性规划来分散同质性旅游消费需求所造成的过大的环境冲击,另一方面通过异质性规划来加强区域旅游的活动量的流通应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这样既能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又能合理分配区域旅游活动量所带来的环境冲击。

3.5 功能分区分散环境承载规划设计

目前,我国旅游区多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依托城市景观异质性,建立起集浏览、购物、交通、住宿、饮食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功能分区上不考虑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必然会造成环境压力的不均衡发展。如,部分区域自然环境恶劣、景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植被破坏等,最终导致区域旅游产业的衰退。功能区的规划设计,直接决定着区域旅游的结构、功能、性质。但当前我国旅游区在进行功能区规划设计时,通常只着眼于资源类型、资源分布、资源特色来进行功能布局,而忽略了旅游环境对功能定位的限制,这种功能区规划设计明显存在很多弊端。目前的景区功能划分,包括多功能旅游区、休闲娱乐旅游区、生态旅游区、观光探险旅游区、休闲疗养旅游区几大类。这种划分方式是以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为导向进行划分的,而不是以环境承载能力来划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可以考虑环境承载能力问题进行规划设计。例如,多功能游览区系统复杂,对环境质量要求相对较低;观光游览区涉及大量观赏功能,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休闲疗养区要求区域内没有工业污染;生态旅游区要求基本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等等。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现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考虑不同区域可能的旅游活动量,进行产品设计、功能布局、形象定位、交通分流,以使各功能区所承受的环境冲击能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又不会使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6 旅游环境动态承载规划设计

旅游环境承载力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绝对的动态性。自然环境中的水质、大气、土壤、地质、植被等影响了自然环境承载力,人文环境中的管理技术、设施布局、结构调整等影响了人文环境承载力,最终构成旅游环境承载力。使得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除了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外,还有着一定的变动性,随着旅游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变化而产生动态性变化。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时,应当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避免因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波动影响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水资源是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承载力也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支撑点。但水资源承载力有着显著的动态变化特性,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一方面,水资源受降雨量、气温等多个因素影响,呈现出时间上的不均匀现象,造成水资源在时间上承载力的变化;另一方面,水资源受社会生产变化、经济活动等影响,在排污压力方面呈现出时间上的不均匀现象。这两种承载力的变化在时间上都是非线性变化,通过时间上的对比很难简单的把握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特点。在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时,应当充分对区域内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周期性规律、随机性特点等进行动态评估。再结合旅游地淡旺季之分造成的旅游活动量变化,合理通过旅游季节性导向实现旅游压力的合理分配。避免因旅游季节性变化造成旅游资源供需失衡现象,既因为周期性超载破坏区域旅游环境资源,又因为周期性低负荷影响旅游资源利用率。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较多的旅游景点都出现超负荷现象,环境污染、植被破坏、人流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与旅游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在旅游规划设计时,应当从环境承载力出发,对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后的游客量、生态环境冲击、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全方位考虑,通过区域协调、季节搭配、交通分流、功能导向等多种方式,对区域内游客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协调,以免因为季节性变动、区域性集中、功能性冲击等原因,造成旅游活动强度超出旅游地生态、社会、经济环境承载能力的现象,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李 健,钟永德,王祖良,等.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9):1 141-1 146.

[2] 王 剑,彭 建.基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旅游开发规划优化设计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 95-98.

[3] 王 静,李辅斌.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4-23.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Ji Huiping
(Shanxi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aiyuan 030009,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auses certain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and how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focus problem,which in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must be considered.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lso called the environment capacity,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can ens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re discussed,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xperience,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adjustment,the protection of tourism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Environment protection;Tourism environment

F590.1

A

1007-726X(2015)03-0029-04

2015-07-14

冀慧萍(1976— ),女,山西晋中人,200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活动量旅游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品
北京地区泌乳母牛活动量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研究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实验动物活动量采集与节律分析系统设计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