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型失明28例

2015-04-04 09:52史军月张伯儒张春红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风池中医药大学视网膜

史军月,张伯儒,张春红

针刺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型失明28例

史军月1,张伯儒2,张春红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针刺;暴盲;视网膜动脉阻塞;失明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阻塞引起的视网膜组织急性缺血,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笔者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伯儒老师门诊实习期间收集到28例此病病例,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8例,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64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个月。中央支阻塞18例(64%),分支动脉阻塞10例(36%)。部分患者做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视网膜动脉阻塞位置和血流情况。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暴盲(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诊断标准制定。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主穴取上睛明、四白、鱼腰。配穴取风池、完骨、天柱、水沟、印堂、攒竹、太阳、百会、合谷、后溪、悬钟、太溪、太冲。

2.2 操作方法

取患侧上睛明穴,嘱患者闭目,医者右手食拇两指夹持针柄,左手食拇两指夹持针身,做平补平泻捻转动作并向下缓慢刺入1~1.2寸,捻转频率约100~120次/min,待医者手下出现沉紧感,患者自觉眼球发胀感即为得气。四白取患侧,针身呈45°角向内上方睛明方向透刺,进针0.5~0.8寸,行轻微的平补平泻捻转手法至眼内出现酸胀感为度。鱼腰穴取患侧,使针身呈45°角向外上方斜刺刺入0.5寸,运用轻微的提插泻法至患者自觉出现向眼球内部放射的针感为度。风池、完骨、天柱均取双侧且行捻转补法1 min。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行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余穴均采用常规刺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14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视力恢复至1.0以上或发病前水平,视网膜血液循环基本改善。

显效:视力提高4行以上,视网膜血液循环部分改善。

有效:视力提高1~3行,视网膜血液循环略有改善。

无效:视力无好转,视网膜血液循环无改善,或见视神经、视网膜萎缩。

3.2 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经治疗4个疗程后,治愈3例(10.7%),显效15例(53.6%),有效8例(28.6%),无效2例(7.1%),总有效率为92.9%。

4 讨论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对视功能有毁灭性损害的眼科急症之一。临床上本病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很少见到完全阻塞,仍有残留的血液供应,这使得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供应后,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功能重新恢复成为可能。上睛明穴为经外奇穴,刺之可疏调目系,行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各种眼病之要穴。四白穴可调理眼部经络气血。鱼腰穴为经外奇穴,其下为动眼神经经眶上裂分布在眼部的神经纤维,针刺可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风池、完骨、天柱可升提阳气,补益脑髓,增加脑循环血量,以改善眼动脉血供。水沟、印堂可清头明目。合谷、太冲疏理阻滞之瘀结,清理受蒙之清窍。攒竹、太阳主目系,具有清火明目之功效。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利眼目。悬钟为髓会,太溪为足太阴肾经之原穴,针刺此两穴,补肾益精填髓以利清窍。诸穴合用,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R246.82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2.0164

2014-06-20

1005-0957(2015)02-0164-01

史军月(1986 - ),女,2012级硕士生

张春红(1964 - ),女,主任医师,博士

猜你喜欢
风池中医药大学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