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地:消费品关税普降,自主品牌迎大考

2015-04-04 10:33
生活用纸 2015年8期
关键词:日用进口关税消费品

政策落地:消费品关税普降,自主品牌迎大考

根据2015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完善消费品进出口政策,丰富国内消费者购物选择,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日用消费品要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为此,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研究提出并报国务院批准,自2015年6月1日起,我国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降幅超过50%。这意味着加上此前为促进消费和改善民生已经实施低关税的产品,至此,中国已经降低了服装、鞋靴、护肤品、婴儿食品和用品、厨房炊具、餐具、眼镜片等多类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

财政部指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商品境外消费量大、消费者购买意愿较强,降低关税应有利于合理增加进口,促进国内消费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对保就业、惠民生,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也有积极作用。

政策一出,关于进口的部分日用消费品是否会降价等问题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而降低服装、鞋帽等进口关税可能对国内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成为了业内讨论的热点。

不可否认,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关税的降低,必定会加剧市场竞争。近年来,很多消费者热衷于出国“海淘”各种日用消费品,一旦关税降低,这些商品在进入国内后价格必将进一步走低,会对国内同行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靠低价格竞争的产品和企业,相对性价比会降低,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此前就有一些企业负责人呼吁政府对降低关税保持慎重,希望政府通过提高或减少降税幅度以“保护民族企业”。

有相关专家也指出,因此次降税涉及鞋服等日用消费产品,从短期来看,降税对国内消费品的冲击并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在国家鼓励进口的策略下,国内外品牌的价差在缩小,这或许可以成为倒逼国内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契机。

企业要走特色的发展路线

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国内进口高端消费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境外,消费价格的透明化,使消费者不愿支付高额价差,大大影响了国内消费欲望。而造成境内外消费品巨大价差的首要原因就是比较高的税率。

而此次降税调整的幅度很大,超过此前市场的预期。据了解,在本次进口日用消费品关税调整中,西装、毛皮服装等的进口关税将由14%~23%降低到7%~10%,短筒靴、运动鞋等的进口关税由22%~24%降低到12%,纸尿裤的进口关税由7.5%降低到2%,护肤品的进口关税由5%降低到2%。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指出,降低关税等举措将有助于让有需求的民众更加便捷地买到物美价廉的海外消费品。今后随着进口扩大、价格降低,中国人赴海外买马桶盖、抢购奶粉现象或将成为历史。

一方面民众在为能在国内买到物美价廉的进口消费品感到欢呼,另一方面国内的消费品生产厂家似乎要捏一把汗,引入竞争是否会对国内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带来冲击?

据调查,关税降低的情况下,进口日用品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使得国内品牌面临国外品牌的压力加大,一些护肤品、服装等日用品行业的上市公司就受到不利影响,如索芙特、上海家化、七匹狼、美邦服饰等。此外,国内对于国外高档消费品商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此次关税的下调会对三、四线城市的消费结构带来影响,预计三、四线城市会增加对进口日用消费品的需求,这也会使国内日用消费品市场更趋紧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由于国外服装鞋帽等品牌多数也是由中国工厂代工生产,所以此次日用消费品关税的下调对国内日用消费品的代工企业影响不大,但对自主品牌企业会有些冲击。

全球化大背景下,市场是开放的,世界是扁平的,竞争是没有国界的,政府不可能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给予不合理的保护,而且也保护不了。因此,下调关税的一个重大意义还在于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然而它所面临的技术动力不足、高附加值产业两端外流等压力日益突出。更为棘手的是,长期的模仿和引进惯性,让很多中国企业逐渐丧失研发的动力和土壤,甚至“不具备研发成果的沉淀和转化能力”。全面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从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来看,品牌数量多,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甚至奢侈品品牌还不多。梅新育指出,企业生产的高档商品还较少,这不是因为生产能力问题,主要是由于此前国内尚未形成对高档商品需求足够大的市场,而此次高档洋品牌大范围进入国内市场后,会形成这个市场需求,并引导和促进国内企业参与到高档商品的生产中去,促进行业的升级。

纵观国内消费品生产市场的现状,一方面国内高档产品的品牌形象尚未完全树立起来;另一方面某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日益遭到后发展中国家的侵蚀。“企业应按照自己的发展定位选择不同的发展路线:一类是走代工,要保证最高效率。一类是走自主品牌,但也要中高档各自分别定位,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稳妥开拓高档品牌市场。同时,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把低成本生产国家纳入我们的国际分工体系,而不是坐视其成为我们单纯的竞争对手。”梅新育建议。

行业转型升级重点抓质量、创品牌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产品特别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产品质量不过关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信心。而欧美产品的质量标准比较高,消费者觉得其质量会更可靠,尤其在母婴类产品中更为明显。中国消费需求升级正在发生,但满足高端消费需求的有质量保证的国内商品供给不足,导致消费者纷纷选择国外商品。按照梅新育的话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质量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所以说无论是解决流通环节多、费用高,还是解决国别差异化定价,都是解决由国际价差引发的消费外流(购买力外流),并不解决由供给不足引发的消费外流(供给性外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副主任王蕴就指出,应采取长短期结合的政策取向。前述的解决流通环节多等措施,可以说都是一些短期措施;长期的话,着眼点还是要放在培育、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包括提高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督,力图塑造我国的世界级品牌。

5月19日,李克强总理签署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布,这被看作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破题之举。其方向就是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内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而关税大幅下调对中国的企业则是一个郑重提醒,它说明:改革,势在必行;转型,刻不容缓。

事实上,国内日用消费品不仅质量上有待提高,在品牌建设上也面临很大问题。从大环境来说,国内日用消费品行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够;从生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来说,没有耐力或耐心去培植品牌。而一个好的品牌至少要50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在此次关税调整中,国内消费品行业面临的国外品牌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但同时也会倒逼国内消费品行业加强创新,提高技术,在质量上有所进步,同时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为国内日用消费品行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指出。

(本刊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日用进口关税消费品
墨西哥取消对中国硫酸铵进口关税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王素娟:让日用之美,构建出我们的生活美学
2018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部分配方奶粉进口关税降至零
孟加拉国政府将提高大米进口关税至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