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考证

2015-04-07 09:49唐韶军戴国斌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唐韶军 戴国斌

摘要:梅花拳名称的来源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已成为武术、史学和民俗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从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的视角对现存的多种观点进行逐一辨析,并围绕“亮拳说”进行资料挖掘和逻辑分析,认为梅花拳名称来源于梅花盛开时节的亮拳活动是可信的。旨在揭露梅花拳起源的神秘性,澄清梅花拳历史的模糊性,最终为批判地继承梅花拳文化服务。

关键词:梅花拳;亮拳;名称来源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6-0068-05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梅花拳为何以“梅花”为名,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周伟良教授在《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一文中将目前流行的说法归为三种:一种是从拳势特征来解释,因梅花拳有五势,而梅花有五瓣,故取名梅花拳;第二种是因“煤”与“梅”同音,所以为纪念明朝崇祯皇帝自缢煤山而命名“梅花拳”,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寓意;第三种是梅花拳之名来源于梅花盛开之时的亮拳活动。然而,周教授又认为以上诸说法“恐嫌粗率”,并据此提出了梅花拳名称来源的第四种说法,即来源于作为宗教、文化符号的“梅花”[1]。曹广超还提出了其他两种说法,一是,因为梅花具有傲霜斗雪的品性故得名“梅花拳”;二是,因梅花有五瓣,所以用其代表五位创拳武师以示纪念[2]。另外,史朋信在河北平乡县采访当地拳民后,还提出了另一种说法,因梅花绽放于早春之际,其“先知先觉”之意暗合了梅花拳的“先发制胜”之道[3]。韩建中先生还曾提出,梅花拳祖师下山传拳时,满山梅花突然开放,所以称为梅花拳[4]。这一系列的说法,几乎囊括了梅花拳名称来源的所有可能,目前还没有再发现其他哪怕是值得商榷的新史料。于是乎,梅花拳之名所引发的讨论与探讨,现阶段就变成了在众多说法中究竟选择哪一种,并进一步详细论证的问题。

1对各种流行说法的辨析

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说法虽形式多样、见仁见智,但总括起来不外乎“拳势说”“寓意说”和“亮拳说”三种,其中每一种说法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梅花拳与梅花的某种关系,不同的人也都因其经历的不同而对某一种说法深信不疑,然而,大多数观点却又同时存在着牵强附会或对既存事实解释不通的缺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唐韶军对梅花拳名称来源的考证No.6 20141.1“拳势说”及其可疑性

这种说法,主要是从拳种技术特点进行解释,认为梅花拳分桩步和行步,桩步按天干地支分作五种拳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和败势,宛如梅花开放;行步有三法——摆法、撤法和扎法,犹如梅花的枝干。桩步为静,行步为动,运动起来动静结合,犹如梅花通过干枝相连,故称为“干枝梅花拳”[5]。此说法的关键点就是,因为拳有五势,而梅花有五瓣,所以称此拳为“梅花拳”。然而,其他拳种也有五势之说,比如五行拳就有劈、崩、钻、炮、横五种拳势,并且与梅花拳的技术特点也有相似之处:左右式反复、动作简单、规矩严谨,但为什么它不叫“梅花拳”呢!所以说,不能单凭拳有五势就叫“梅花”拳。另外,五瓣之花也有很多,比如丁香花、梨花、杏花、桃花等都是五瓣花,并不是唯独梅花有五瓣。更重要的是,梅花的花瓣也并非只有简单的五瓣,按照中国梅花统一分类体系,梅花品种分为3系6类25型[6]。不光有单层5瓣,也有6瓣(六瓣红)或7瓣(七星梅),而且还有复层花瓣,花瓣多得数不过来。所以说,不能因为梅花有五瓣,拳法有五势就简单地附会成“梅花拳”之名称。而且,从梅花拳的动作形态来看,如论如何也不像“朵朵梅花”,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拳势说”提出质疑。

1.2“寓意说”及其附会性

梅花本身具有洁白的色泽特色、馨香的气味特点和傲霜斗雪的品性特征,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以梅花做比,来描述多种事物、精神与活动。在这样的民风民俗中,梅花拳与梅花结缘并赋予一定的寓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是政治寓意。此种说法认为,梅花拳起源的明末清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为朝代的更替,而且更表现为满汉民族矛盾的异常突出。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民间宗教组织掀起了彼此起伏的反清复明活动,而华北农村中的拳会和刀会等武术组织都成了民间宗教的可能载体,据此推断,梅花拳也很难独立于这场人人参与的社会洪流之外。所以,梅花拳便借助明末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事,取煤山之“煤”的谐音“梅”字组成“梅花会”,以吸纳民间众多“有志之士”从事所谓的“反清复明”事业,故此称为“梅花拳”。

然而,从梅花拳的历史发展来看,梅花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清复明的意识。“当时的梅花拳纯粹是一个武术派别,它与任何造反的人或秘密教派都没有特殊的关系,有时它甚至为政府卖命”[7],而且,在后来的义和拳运动中,还提出了“扶清”和“助清”的口号。即使后期被清政府镇压之时,有的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如姚文起领导的梅花拳),但这里的“明”也只不过是笼统意义上的朱明王朝,并非专指明末崇祯皇帝,况且导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的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而并不是满清军队[1]。故此,“政治寓意”说,存在明显牵强附会之嫌,此说亦不能成立。

其次,是宗教寓意。梅花拳中的“梅花”一词被拳民赋予了“开道度人”的宗教情感,成为一个神圣的宗教文化符号。其理由来源于梅花拳内部典籍的描写与记录,如广宗县的 《佛祖经》手抄本写到:“开道法名为梅花……得了此道能成真”[1]。很显然这里把“梅花”当作成了一个“佛性”和“修道”的符号化象征。无怪乎,至今还有人将梅花拳的传播叫做“传道”,认为传播梅花拳就是为了“普度众生”。所以,“宗教寓意说”将梅花拳附会于佛教的一种修道来源,认为梅花拳是佛教思想孕育出来的一个拳种。传说梅花拳祖师下山传拳时,满山遍野的梅花突然竞相绽放,梅花铺满大道,一片祥瑞景象,而树上开放的朵朵梅花更是寓意人间的众多弟子,所以称为梅花拳[4]。

然而,一直以来莲花才是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意向:佛祖一出生就踩在莲花上,得道后,在传教说法时坐的也是“莲花宝座”,就连坐姿也叫做“莲花坐式”,此后的佛像都端坐于莲花之上,而观音也总是手执莲花,足见莲花的佛缘之深[8]。而在此“莲花”却被“梅花”所代替,很有可能是因为梅花拳弟子在写自己的内部经卷之前就已经有了“梅花拳”这一名称,弟子只是借“梅花”之名来附会“拳种”之实。

第三,是品性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被赋予了人的各种品性,具有了人的性情与灵性。人们在谈论、欣赏梅花时,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等寓情于梅花之中,其结果就是梅花有了人的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正因为拳民认可、赞赏“梅花”的某种品性,才把该“拳种”命名为大众喜好的“梅花”拳。首先,梅花有不畏严寒之意,象征坚忍不拔、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故取名“梅花拳”以寓意“明灭清兴”[5]。其次,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此时春寒料峭,其他花还未开放,而梅花却迎雪吐艳、凌寒飘香,含有“先知先觉”之意和“先备先用”之理,暗合了梅花拳技击的“先发制胜”之效,所以取名“梅花拳”,以此寓意拳术的技击特色[9]。

首先,“梅花”寓“明灭清兴”之意是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明显不符的:清军入主中原之后,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圈地、薙发、易服等对汉民族歧视、压迫与征服的政策,这就更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广大汉族民众雪上加霜。为了反抗“异族”的压迫,汉族民众普遍支持“反清复明”的口号,以期重整明室河山[1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怎么会提出“明灭清兴”的口号,希望满清王朝兴旺发达呢!另外,用梅花“早春先发”来寓意梅花拳“先发制胜”的技击特色,更是经不住推敲。先不说“早春先发”之特性非梅花独有,迎春花更是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而得名,单说“先发制胜”乃是武术各个拳种共同技击策略,而在这里却独把它说成是梅花拳的特色,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1.3“亮拳说”及其可信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份《教务教案档》记录:“直东交界各州县地处边疆……历年春二三月,民间立有买卖会场,习拳之辈亦每趁会期传单聚会比较技勇,名曰亮拳,乡间遂目为梅花拳会[11]。”据此,有些专家学者提出,梅花拳之名来源于民间的“亮拳”活动[12]。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此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人们早就注意到了,但是却没有人对此做过深究。故此,本文在认同“亮拳说”的同时,试图寻找新的证据和思路来论证这种说法的可信性。

2对“亮拳说”的考证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俗生活中,充满了以花卉节日为主题的各种聚会活动,什么桃花节、桂花节、梨花节、牡丹节等等,应有尽有。在梅花拳传播广泛的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梅花是常见的花卉之一,而且在初春开放之时,也正值农闲时节,再加之人们具有传统的崇梅习俗,那么举行每年一度的“梅花会”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与此同时,武术又具有极强的表演和交流的功能,在任何迎神赛会中都是最具人气的活动项目。这样,“拳种”与“梅花”就在特定的时间(农闲)、特殊的场合(聚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2.1“崇梅”民俗在梅花拳传承地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我国绝大部分花卉都因气候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而梅花却能够适应各种条件而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由海南岛直至北京,遍及西藏、台湾等省市(区)”[6]33。在梅花拳流行甚广的河北、河南、江苏山东交界地带,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见的实用和观赏性花卉,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喜爱,上至乡绅士大夫下至草根民众无不对此情有独钟[13]。

首先,梅花的生物特性是“崇梅”民俗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基层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一种植物的关注,首先表现在它生物品性上[14],所以,梅花的生物品性就成为人们关注和喜好梅花的先决条件和原始基础。梅花开放在春寒料峭之时,为春色最先,因而在物色上成了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主要表征,而在精神上则成了不畏艰苦、坚毅忍耐的象征。而“清淡”“高雅”的梅香不仅是花朵之香,更是与广大民众的品德联系起来,具有了人格之香、精神之香,与人的流芳百世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因而梅香不灭,也因此才有了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佳句。梅花花色清新、精致、淡雅、素净,在冰雪季节开放尤其独具冷艳的魅力,这是其升华为高雅精神之象征的一个重要因素[6]28。所以,梅花“迎雪早放”“香气清雅”“花色纯洁”可以说是广大民众喜爱梅花的三大特色,显示出了鲜明的物色个性,容易引发并寄托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情感。

其次,梅花的人格象征对“崇梅”民俗的引导与深化。民间崇尚梅花,除了因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之外,还表现在梅花被赋予了品格意趣和道德情操的丰富内涵, 使它最终被推到了人格理想象征的崇高地位[15]。世人把梅花的洁白和清香人格化为道德上的纯洁、品质上的贞洁、精神上的高尚。特别随着宋代理学的振兴,道德意识高涨,人们在自然审美过程中,把追求一种人格的道德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所以说,对梅花的欣赏,事实上就是对自我的欣赏,对梅花的赞赏实际上就是对高尚品德的赞赏。说梅花不畏严寒、雪中怒放,实际上就是在赞赏人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说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就是在赞赏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品格;赞赏梅花的芳香洁净、清冷峻峭,实际上就是赞赏人自身皎洁、不同流合污的道德情操;品评梅花的斗雪争艳、独立寒枝,其实就是在赞扬人的正直刚毅、大义凛然的道义精神。梅花之所以为世人所赞赏、所喜好、所推崇,就在于梅花本身的形态特征、气味特点和色泽特性在环境映衬下具有了与人的美德相类似的特征。

第三,民间盛行“以梅为名”的风俗。梅花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精神寓意,在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因其花形端庄、姿态优雅、香清气远,自古就是花卉中的名品和精品;又因其不畏严寒、斗雪怒放,充满文化品位,并富含精神品德寓意,被视为品性高洁、精神坚毅的象征,自古至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备受推崇,并上升为一种民族情感。所以,梅花除了频繁出现在诗歌、绘画、谚语、风俗、信仰等之中,更为普遍的是它已成为民间对事物进行命名的主要语言意向,从自然的山川河流,到人为的亭台楼阁,再到日常的生活用品,使用梅花之名者随处可见,甚至是在人名的选用上,世人也常常采用诸如“红梅”“白梅”“雪梅”“腊梅”“冬梅”“春梅”等等来寓意人的美丽容貌、高雅气质、纯洁心灵、顽强品质和奉献精神。

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从帝王将相到仁人志士,再到平民百姓,都普遍地以梅花自诩,这足以说明“崇梅”民俗并不是特殊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而是一种社会主流思朝,因此,“崇梅”民俗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2“农闲”“亮拳”“梅开”三者自然融合

“农闲”“亮拳”和“梅开”,表面上看各有所指,且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如果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再看,就会发现,正是三者的相互关联、自然融合,才在不知不觉中促使梅花拳之名的诞生。

首先是“农闲”季节。从梅花拳起源及主要流传的区域来看,基本上属于华北平原中部区域,其流行的农作物种植模式为“轮作模式”:每年秋收之后,大约有60%到70%的土地就会种植上冬小麦,剩余的土地则休耕,以待来年春季种植高粱;虽然高粱的经济效率和产量低,可以食用的部分较少,但是,其秆子却很高,在华北广大农村是主要的燃料,所以,田地中大约20%到30%都要种植这种作物;种植小麦的田地,在收割之后,大约有90%的面积都会种植大豆。除了小麦、高粱和大豆之外,其余的庄稼地里也会种植玉米、红薯、芝麻、其他豆类、小米等杂粮[16]。所以,从总体上来看,与南方精耕细作的水稻种植相比,华北广大农村盛行的旱地种植属于一种粗放型农业模式,而且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很短,每年这三种作物的种植生长期可从表1中看出来:

表1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农业季节[16]

作物耕作下种中耕收获小麦9月9月——5月大豆5月5月6月8~10月高粱2月末3月3月7月

所以,华北平原中部农村的农忙季节集中在春、夏、秋三季。从十一月到来年二月末,农民大都处于休闲状态,尽管在播种和收获季节里,身体强壮的农民(或拳民)很容易找到活干,但是一年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基本上是无事可干的。近四个月的农闲时间,正是梅花拳弟子进行集中练拳和集体行动的最好机会。

其次是“亮拳”活动。对梅花拳派来讲,“亮拳”活动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联络感情。梅花拳曾经叫“父子拳”,传拳辈份系谱也被拳民亲切地称作做“家谱”,并具有“天下梅花一家人”的优良传统,所以无论天南地北,也不管是否曾经相识,弟子见面一说辈份就知道该如何称呼,如何相处。“亮拳”就给散布在四面八方的广大梅花拳弟子提供了一个见面相识、增进友谊、联络情感的机会和场合。二是交流技艺。梅花拳的“拜师仪式”又称为“拜门仪式”[17],就是说,弟子拜的并不是哪一位师父,而是整个梅花拳门派。任何正式入门的梅花拳弟子之间都有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甚至徒弟反过来教师父、教前辈也是很正常的事,即所谓的“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父传”。所以,平时因忙于日常生活而聚少散多的各个村落的梅花拳弟子,就非常向往有一个交流技艺的聚会机会。而农闲时期的“亮拳”活动正好满足了这种急切的需求。三是扩大拳派影响。“亮拳”活动突出一个“亮”字,即响亮地、明白地、清楚地展示给别人看,从而达到炫耀武功、震慑他人、宣传梅花拳的作用。所以,对梅花拳民来讲,民间乡村利用农闲时节举行的迎神赛会或买卖会场等大型集会活动,自然是一个聚会亮拳的绝佳时机。

第三是“梅开”时节。梅花开花特早,花期一般在冬末春初,正所谓“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18],杜甫也诗云“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19]。所以说,梅花开放时间突出一个早字,它的可贵之处也正是这种“先天下春”的品性,据此历代花谱皆以梅花为首,梅花独占花魁,便成了定格[20]。梅花的开放时间若以长江中下游的二月为参考,长江以北的地区会适当延迟,长江往南的地区会有所提前,故华北平原中部梅花开放的时间应该在二、三月份[6]33。这与华北地区每年农闲时间举行大规模集体活动的时间正好吻合,如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巡抚张汝梅就曾在一份奏折中写到:“历年春二三月民间立有买卖会场”[21]8。现在,这种春节过后、梅花开放之时的民间聚会活动依旧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广大农村盛行不衰。比如,河北平乡县的正月十六左右的“亮拳祭祖”大会,河北广宗县的正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天的“民间艺术节”等,都是借梅花开放之机而举行的大型群众集聚活动。由此可见,华北平原中部的梅花开放时间正值春节农闲时节,而每年此时,也是广大农村举行“商贾墟市”“迎神赛会”的最佳时期。而拳民此时也不甘寂寞,往往“约期聚会,比较拳勇”[22]10,借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来享受一年一度的休闲时间,欣赏一年一开的梅花盛会。

3结语

在每年一度的梅花盛开之时,人们总会借农闲之际举行大规模庙会、集市贸易等民俗活动,而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梅花拳亮拳则成为最吸引群众眼球的表演活动。此时,对心血沸腾的群众来说,他们也许会认为梅花盛开就意味着农闲聚会,而聚会中必定要有亮拳活动,或者干脆认为:梅开既是聚会,聚会就是亮拳。而且这种“关联”会年复一年重复出现,重复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强化的结果就是使人们把梅花和拳术结合起来不再觉得有什么不妥。如此一来,农闲聚会、亮拳表演、梅花盛开三者就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此时,梅花拳之名便应运而生了。

参考文献:

[1]周伟良.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2(5):45-50.

[2]曹广超.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J].精武,2008(6):52-52.

[3]史朋信.武林奇技梅花拳[J].乡音,2008(2):39-40.

[4]韩建中.梅花拳[J].中华武术,2005(7):7.

[5]路遥.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89.

[6]张艳芳.中国梅花大观[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

[7][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张俊义,王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44.

[8]刘艳芬.佛教莲花意象及其在六朝诗赋中的意义嬗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14-17.

[9]邢改东.梅花故里春意浓[J].武当,2006(5):7.//史朋信.武林奇技梅花拳[J].乡音,2008(2):39-40,40.

[10][美]韩书瑞,罗友枝.十八世纪中国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

[11]洪用舟禀报,载张汝梅奏中,1898年6月17日,《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一册,第236页.

[12]冯士钵.义和团源流质疑[J].社会科学辑刊,1980(4):101-108,105.

[13]荣斌.国花琐议[J].济南大学学报,2001:11(5):68-70,69.

[14]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6-87.

[15]程杰.从魏晋到两宋:文学对梅花美的抉发与演绎[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753-762,754.

[16][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2.

[17]韩建中.武术拜师仪式[J].中华武术,1998(6):40.

[18]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8.

[19]杜甫.杜甫全集[M].(清)仇兆鳌,注.秦亮,点校.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1310.

[20]仇春霖.赞同梅花是国花[J].植物杂志,1982(2):34.

[21]戴玄之.义和团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6Decem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