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问题成因及解决

2015-04-08 22:06贾孟喜
社科纵横 2015年9期
关键词:路线改革开放时期

贾孟喜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145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两者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那么,为何会形成这种认识呢?弄清问题成因,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意义重大。

一、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是将前者的成就与后者的失误和错误进行比较认识的结果

一方面,人们在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进行认识时,忽视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只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错误和失误。

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是同毛泽东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离不开科学看待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文革”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出于对毛泽东同志敬仰和爱戴,仍然相信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毛泽东的错误进行了较多的深入分析和宣传。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毛泽东一开始就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对形势分析和国情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和失误,加之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党犯了政治上反右扩大化、所有制上求纯、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出现了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中国实际的失误。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又发生了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实践中遭受严重挫折。对于这些错误和失误,应实事求是地承认,而不应忽视掩盖。但是久而久之,人们不自觉地以偏概全,将这种认识当成了概括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标签。以至一些年轻人一提到毛泽东,就只想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好像毛泽东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一件好事都没有做过。这是形成否定这一历史时期认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它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下搞建设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环境下搞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如果没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做出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理论创新、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因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之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由之路。

两相比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看到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忽视之前党在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政治和制度前提、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认为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功绩”只在于它的错误和失误提供的反面教训,这就逻辑地形成了是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结论。

二、是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根本对立起来进行认识的结果

改革开放前,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P269)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多年酝酿和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改革,着眼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环境,选择和制定出了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吸收外资,创办“三资企业”等方针政策。随着全面改革逐步深入的开展,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进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变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人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发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深刻的变化,以至在发展中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与之前相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表现出重大区别:“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1](P269)但是区别是联系中的区别,看到区别还必须同时看到联系才不至于将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的高度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和统一,就应注意正确认识到改革开放后对此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已有成果、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继承。

邓小平谈到这种继承、联系时说:“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2](P300)

具体从思想指导、方针政策说,重要的继承有:1.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自力更生为主方针。“我们……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2](P406);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思想。“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共同奋斗”[2](P203);4.政治标准和政治保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提出的六条政治标准[3](P234)和发展商品经济时提出的“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有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有各级党组织,有成千成万的党员,有广大的贫下中农作为我们的依靠”[4](P979)的概括;5.商品经济思想。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末探索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所形成的认识成果。毛泽东说过: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4](P973),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4](P977)。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论断,皆源于此。

三、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问题,也与对邓小平在相关问题上的看法未具体分析密切相关

对于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邓小平曾作过这样一些判断:“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1](P237)“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1](P223)“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1](P264)这里的否定态度显而易见。但是,这是否表明他对改革开放前的整个这一历史时期持否定态度,能否代表他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全面的总体的评价呢?恐怕不能这么说。

放到文中语境下就会看到,这些话语是他在强调改革理由时说的。为说明不改革就无出路,他强调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阻碍生产力发展,为了在吸取教训基础上达到尽快发展生产力之目的,他才作出对过去发展状况的否定性评价。这些话语表达的由于过去体制的弊端使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快速发展的认识,是合理的。但无论如何,停滞、徘徊、缓慢发展都不是,也不应该作为对那2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正确评价。如以此为据,那对邓小平在纵横比较中,给予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下列肯定性评价,又作何解释呢:

“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2](P232)“中国建国三十年来,不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2](P311)“经过三十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全部工业企业单位已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二十倍,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2](P356-357)“建国以来,我们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粮食达到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业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尽管还很落后,但比过去好多了。”[2](P405)

四、从错误的指导思想、根本路线入手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的重要方法

(一)对任一历史时期都应辩证分析而不能全盘否定,是认识和研究党的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是须经较长时期的实践才能判明的。错误的指导思想、根本路线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能行得通,并在较长时期居于统治地位,是因为我们尚未认识到其错误,错误本身也有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过程,到错误表现明显时,我们才能看明白。但是,指导思想错误不等于具体工作必然完全错误,没有认识到指导思想、根本路线的错误并不等于我们所做的一切具体工作都必然为错,况且“任何事情都有好的光明的一面和不好的黑暗的一面”[3](P64)。因而评价时对任一历史时期的工作都应辩证分析而不能全盘否定。基于指导思想、根本路线的错误,在对党的某个历史时期进行否定性评价时,应在辩证分析基础上同时对这一历史时期正确的东西做出肯定性评价,这样才能达到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推动党的事业继续前进之目的。毛泽东对我们党民主革命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就是这样分析认识的。他说:“我们党有这样一段历史。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是比较活泼的,五万多党员,生气勃勃,但是由于后一个时期陈独秀的右倾路线错误,革命失败了。后来我们就搞武装斗争,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个时期,党内出现过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一连搞了七八年。当然,这中间也有正确的时候,例如一九二七年八七会议以后有一个短时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有一个短时期,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一个短时期。”[3](P50-51)这里,在整体上否定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搞了七八年的历史的同时,但又看到“这中间也有正确的时候”,这样的认识就显得客观公正,没有成见偏见,实事求是地展现出了我们党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这样既利于我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的正确的认识继续前进,也可以使人们看到党的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这种对某一个时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中有肯定的方法是看待党的历史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

邓小平对我们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是这样分析认识的。他认为,1957年下半年,我们犯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犯了“完全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头脑发热,想超高速发展”的“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上的“这一‘左’,直到一九七六年,时间之长,差不多整整二十年。‘左’的极端是‘文化大革命’。”[1](P254)但在具体分析时,他充分肯定,这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思想。1960、1961年搞出农业十二条、人民公社六十条、工业七十条等一些章法,这时候毛泽东还是认真纠正“左”倾错误的。到1962年北戴河会议,又转回去了,重提阶级斗争,提得更高了。“毛泽东同志在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说,不要因为提阶级斗争又干扰经济调整工作的进行。这是起了好的作用的。但是,十中全会以后,他自己又去抓阶级斗争,搞‘四清’了。……到一九六四年底、一九六五年初讨论‘四清’,不仅提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还提出北京有两个独立王国。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形势的发展可以看出来,调整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济政治形势很好,社会秩序很好。”[2](P295-296)“文革”后,否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有人因看到“左”的错误而对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持一概否定态度。与之相比,否定中有肯定的方法显示出了全面分析和辩证认识党的历史的科学性。

(二)对正确思想路线进行认识时,应充分肯定错误思想路线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毛泽东在回顾我们党建国前28年正确路线形成的历史时,充分肯定了错误路线导致的挫折、失败对我们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他说:“错误路线在一个时候能够风行,就证明我们那个时候还不觉悟,一直要到错误路线发展得非常显明、非常清楚了,我们才弄明白,才作出结论来。但是作出一个结论来也还会犯错误。所以,有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有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有张国焘路线的错误,还有王明右倾路线的错误。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经过十四年的时间,才结束了多次错误路线对全党的统治。经过延安整风,我们全党才觉悟起来。我们民主革命的时间那么长,打了那么久的仗,犯了那么多的错误,才搞出一套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所以,那些失败,那些挫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没有那些挫折,我们党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3](P100-101)错误路线是在我们寻找正确路线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汲取它的教训以后还可能走错。人的认识必须经过正确与错误的反复斗争,特别是面对错误路线导致的严重挫折、惨痛失败的血淋淋的教训,才会有错误思想的回头和全党认识的高度统一。因此,“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1](P234-235)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左”的错误造成的“那些失败,那些挫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没有那些失败、挫折,特别是没有“文革”那样走到极端的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错误,我们党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不会深刻地认识到在和平建设环境下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所带来的混乱后果有多么严重,不会有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同样,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所以能够最终被接受,苏联模式的封闭僵化必然葬送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价值和历史合理性所以能够最终被正视,可以说,没有苏东剧变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党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

(三)在对某一历史时期进行认识时,分清主流和支流,是又一个重要认识方法

所谓主流,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中那些根本性的,反映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实践前进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支流就是指那些处于次要的被支配地位的东西。分清主流和支流,有益于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进行评价时,邓小平运用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认识方法,坚持认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是主要的,是主流。“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1](P22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工作的评价,一定要充分肯定三十一年来的巨大成绩;缺点、错误要进行严肃的批评,但决不能说得一团漆黑。就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它的确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但也决不能简单地把这整个历史事件说成是‘反革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立场。”[2](P365)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错误和问题是支流,主要有:“工作重心一直没有认真转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好多事情我们过去没有经验,已经取得的好经验也没有条理化、制度化”;[2](P245)“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发展没有形成“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等[2](P161)(2-161)。

正是在纠正错误,吸取教训,坚持真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准确地抓住了历史新时期正确的主流的东西。他在1982年、1985年、1986年、1987年曾多次肯定性地判断,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怎么能够看出其正确性呢?分清主流和支流是一个重要认识方法。谈到改革问题时,他说:“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1](P149)“发展中也出现了新的失误,但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成就,这是我们的根本观点。”“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1](P288)无论如何,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1](P211)继续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由于特殊的阅历和经历,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对过去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前因后果有清楚了解和深刻理解,这使他能够看清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能够从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找到正确的东西,进而在科学把握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见得那么正确。然而邓小平运用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认识方法对历史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充分肯定,并促使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坚持了下来。30多年经济建设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坚持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实是正确的。

从根本上说,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和成功,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出现的错误和失误,是没有很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造成的。对成功经验的坚持和发展,错误失误的承认和纠正,失败教训的总结和吸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思想认识基础。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路线改革开放时期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清代时期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画路线
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