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015-04-09 03:47甘肃省陇西县巩昌学区崇文小学748100
学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古井重点课文

李 慧 (甘肃省陇西县巩昌学区崇文小学 748100)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李 慧
(甘肃省陇西县巩昌学区崇文小学 74810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三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进行探究,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性能力培养

一、课前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增加了“导读“预习”等内容,体现了编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图。教师如果应用得当,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促进其自主阅读。

教材本身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依据知识点的分布安排了训练重点,每一篇课文前的“预习”也都是独立的,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的要求。这一重点,教材是在单元之前用“导读”的形式表现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领会“导读”与“预习”的总分关系,有目的地施教。

而兴趣是创造性学习语文的心理要素之一。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预习”中关于课文内容的提示多姿多彩,引人人胜。如《小音乐家杨科》一课的提示语:“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小杨科酷爱音乐,有杰出的音乐才能,可是,正是这个,他送了命,多么可惜,多么不公平啊!”《灯光》一课的提示语:“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可能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本课的作者对灯光却有着特殊的感受,这是什么原因呢?《小足球赛》一课的提示语:“一天紧张的学习后,赛一场足球多带劲。”这些内容的提示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对这类语言加以改造,作为授课的导入语。

另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中提示的一个个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把钥匙,我们要教会学生领会这些方法,用它们去开启知识宝库。如《鸟的天堂》的“预习”部分,提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和预习要求。课前,我让学生自学,并根据“预习”中的要求,提出课前自学思考题:一是自学3个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二是正确读课文2-3遍,想想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并把最能体现鸟多的语句画下来。这些提示既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又发挥了“提示”在训练基本功、培养自学能力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用好预习提示,逐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其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二、课内指导自主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犹如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前预习,使自主阅读有了明确的目标,改变了学生课堂上被动的状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结合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学习的方法渗透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一)学抓关键词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可引导学文思路。如《草船借箭》一文题目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中“借”是关键词,教师可启发学生以此展开思路,围绕课题质疑:为什么要“借”,怎样“借”,“借”到了吗?这样引导学生顺藤摸瓜,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二)学抓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章中心内容的结晶,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课文的中心句常蕴藏在篇首、篇中、篇末,在篇首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的开头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围绕“杰出”和“爱国”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中心句在篇中起着前后内容的承接过渡作用。抓住中心句,就能明确课文的主体。

(三)学抓重点段

课文的重点段常常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段”,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让他们把课文各个部分与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弄清楚。如《古井》一文的最后一段,“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是前面各段记叙的内容自然概括出来的。课文先讲人们常年从古井挑水,说明古井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做贡献,再讲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挑水都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最后一段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讲了“我”受到的启发。抓住重点段,课文的内在联系就很清楚。

(四)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情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这种合作主要是指伙伴之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读书划出每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四人小组自行设计表格,讨论筛选,展示最好的设计表格。交流、讨论后,教师再次提问:“除了书中介绍的新型玻璃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小组合作,互相介绍,学生就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能力。

三、课外抓阅读,拓展阅读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只是‘例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做了具体的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光靠课本与课堂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及时将学生在课堂上领悟到的学法和自学兴趣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利用校图书室的有利条件,向学生介绍好书,教给自读外书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佳段,并定期在班上开展阅读成果欣赏、展览,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责编 房晓伟)

猜你喜欢
古井重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越王古井今何在?
苍老的古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