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集解》注释献疑十五则

2015-04-09 12:42赵乖勋
社科纵横 2015年7期
关键词:天海荀子正文

赵乖勋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甘肃 合作 747000)

王先谦撰述的《荀子集解》是“当时最精详,最完善的《荀子》校释之书”,“近代以来,凡注译《荀书》者,多以此为底本。”[1](P6)正因为如此,不断完善这部著作就成为重要研究工作,刘师培先生、(台湾)严灵峰先生等学者为此做出巨大贡献。尽管如此,这项基础研究还存问题,主要表在两方面:一是没有充分重视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二是未能准确地分析词语的意义。由于存在这些不足,对《荀子》原文的解释就会有偏差,甚至误改已有的观点。现在我们分类讨论该作中十五则注释,争取合理地解释原文。

一、不明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

1.舍乱

《修身》云:“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2](P34)

杨倞注:“舍,除也。除乱妄之人,孰肯为此也。”王念孙注:“舍乱妄无为,言所为皆乱妄耳。杨说非。”杨柳桥作:“舍乱妄,无为也。”[3](P40)

案:乱,治也。《论语·泰伯》云:“武王曰:‘予有乱十人。’”[3](P309)注:“乱,治也。治官者十人。”妄,有乱之义。《老子》十六章云:“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5](P36)舍乱妄无为,舍弃治理而乱无为。

2.怀负石

《不苟》云:“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2](P37)

杨倞注:“申徒狄恨道不行,发愤而负石自沉于河。”卢文弨注:“宋本正文‘负石’上有‘故怀’二字。案:文不当有。或‘负’字本有,作‘故怀’二字者,校者注异同于旁,因误入正文耳。”王念孙案:“吕、钱本并有‘故怀’二字,是也。‘故’字乃总冒下文之词。怀负石而赴河者,负,抱也,谓抱石于怀中而赴河也。《韩诗外传》曰‘申徒狄抱石而沉于河’是其证。卢未晓‘负’字之义而误以为负担之负,故以‘怀’字为不当有而并删‘故’字。”刘师培曰:“惟‘怀’疑后人旁注之字,以‘怀’释‘负’,非正文亦有‘怀’字也。”[6](P910)杨柳桥作:“故,负石而赴河”[3](P45)。

案:怀,安也。《论语·里仁》云:“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民怀惠。’”[4](P148)注:“怀,安也。”负石而赴河是难事,安于此更难,故云:“是行之难为者也”。“故怀”非衍文。

3.无有

《非相》云:“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2](P72)

杨倞注:“道,说。”王念孙注:“元刻‘相’下无‘人’字,宋龚本同。案:无‘人’字者是。此谓古无相术,非谓古无相人也;谓学者不道相术,非谓不道相人也。下文云‘长短、小大、善恶形相,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是其证。宋本作‘相人’者,涉下‘相人之形状’而误。”王先谦注:“有相人即有相术,王说似泥。下云‘古者有姑布子卿’,是古明有相术、相人矣。荀子以为无有者,世俗所称,学者不道,故虽有,直以为无有耳。因当时崇尚,儒者惑焉,故极论之。”(台湾)熊公哲曰:“相人,谓相人之术。”王天海注:“相人,相人之说。此‘人’字不当衍,说详下。无有,即无囿也。有,通囿。囿,拘束、局限也。《管子 山国轨》:‘有田倍之内,毋有其外。’郭沫若《集校》案:当读为:有田倍(培)之内,毋有(囿)其外。’《穆天子传》卷五:‘咎氏宴饮毋有礼。’刘师培补释曰:‘有礼,当作囿礼,无囿礼者,不域于礼也,犹今语晏会,所谓不拘礼也。’是其证。‘古之人无有也’,谓古之人不拘于相人之说也。非谓古之无有相人、相术矣。诸说读‘有’为‘有无’之‘有’,故认为与下文‘古者有姑布子卿’相乖,于是或删‘相人’之‘人’,或为之曲说,然则皆不能自圆其说。今读为‘无囿’,则合于荀卿之旨矣。且不拘、不道,文意正相承。下文二‘无有’亦作‘无囿’。又,‘相’下‘人’字,巾箱本、《题注》本、遞修本皆无,而明世本、《四库》本则俱有。无‘人’字者,误删也。”[1](P160)

案:有,取也。《毛诗·芣苢》云:“采采芣苢,薄言有之。”[7](P62)注:有,藏之也。所谓藏之,就是据为己有,不丢弃。《后汉书·西域传》云“贵霜翖侯丘就却攻灭四翖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8](P2921)有,有据为己有之义。无有,就是不采纳其说法。下文说明“无有”的原因:“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2](P73)因为“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所以“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王先谦所说的“世俗所有,学者不道”,是也。诸家不明确“有”字之义,误删“人”字,其说不可从。

4.交奸言

《非十二子》云:“假今之世,饰邪说,交奸言,以枭乱天下”。[2](P89-90)

杨倞、诗同章、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梁启雄、杨柳桥、王天海皆作:“文奸言”。

案:交,犹好也。《史记·晋世家》云:“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9](P1669)注:“交,犹好也。”交奸言,即好奸言。能充分利用奸言,就喜爱奸言。如果改为“文奸言”,意思就有变为:明知奸言不好,故要文饰。前一种理解充分体现了邪恶者的奸诈狡猾。诸家不明确“交”字之义,误改原文,不可从。

《非十二子》云:“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乐富贵者也,乐分施者也,远罪过者也,务事理者也,羞独富者也。”[2](P100)

杨倞注:“乐其道也。”俞樾注:“乐富贵,岂得为乐其道?正文‘乐’字,疑涉注文而误。下云‘羞独富者也’,以独富为羞,必不以富贵为乐。今虽不知为何字之误,大要是不慕富贵之意,故注以乐道说之也。”王先谦注:“‘富’字当是‘可’字之误。正文言‘乐可贵者也’,故注以‘乐其道’释之,惟道为可贵也。下文‘君子能为可贵’,注云‘可贵,谓道德也’可互证。”刘师培云:“唐时之本犹作‘良贵’,后人不明‘良’字之义,始误改为‘富’耳。”[6](P950)钟泰云:“‘富贵’字不误。其曰‘乐富贵’者,根上‘仕士’来。孟子亦曰:‘中天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杨注‘乐其道’者,非解本文,乃因本文而推言之,以足其意;若曰‘乐富贵’者,非果以富贵为乐,亦乐其道之得行于天下耳,不得因注遽断本文之有误也。至下言‘羞独富’与此亦不相犯:‘羞独富’非‘羞富’也。《中庸》云:‘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古人未尝以富贵为讳,以其不徒富贵也。后世无可以富贵之实,而愿徼富贵以自荣,其究或反至贼害于天下,于是富贵乃为污恶之名,群避之而不敢道,如俞、王、刘三氏疑‘富贵’为讹字,皆以后世之见而测古人之言者也。”[10](P30)梁启雄注:“乐合于分际的富贵。《孟子·滕文公》‘富贵不能淫’,本书《修身》‘富贵而体恭’,是‘乐富贵’的两种表徵。”[11](P66)杨柳桥曰:‘易富贵’本作‘乐富贵’,文义相反。盖涉下句‘乐分施’及古有‘乐易’一词,而误‘易’为‘乐’。韦昭《国语》注、高诱《国策》注:‘易,轻也。’今以意改。”[3](P131)潘重规曰:“《易系辞传》曰:‘崇高莫大于富贵’。本书《子道篇》:‘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崇高、乐其治、兼善天下,即此文乐富贵之意。杨注‘乐其道’,谓乐得行其道也。与‘羞独富’不嫌违忤。毋事辄改。”王天海注:“乐富贵,扬注‘乐其道也’,似与正文不切,故致歧说纷起。或疑正文有误,或说不误。然则,说不误者,迂曲而难服人;说‘乐’字为‘可’、‘良’、‘易’诸字之误者,其音形俱殊,无由致误。窃疑‘富’乃‘当’之讹误也,正文似应作‘乐当贵者也’。当贵者,道也,故注云:‘乐其道也。’当贵,亦‘可贵’,王先谦举下文‘君子能为可贵’为证,是也。且‘当’、‘富’二字,形似而易误也。《不苟》‘唯其当之为贵’是证。”[1](P224)

案:富,盛也。《论语正义·颜回》云:“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4](P511)注:“富,盛也。”乐富贵,即乐盛贵,盛贵就是道。“道”是君子行为准则,故曰“盛贵”。下文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2](P102)说明道是行为准则。诸家不明“富”字之义,或疑杨注误,或疑正文误。正文与杨注皆不误。

6.无富贵

《性恶》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2](P447)

杨倞注:“唯仁所在谓富贵。”卢文弨注:“此言仁之所在,虽贫穷甘之;仁之所亡,虽富贵去之。注非。”王天海注:“无,无视,视若无也。此言凡仁之所在即视若无贫穷。凡仁之所失,即视若无富贵。”[1](P961)张新武云:“杨、卢说皆非也。此《论语》‘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意也。‘仁之所在’,指仁君之国;‘仁之所亡’指乱君之国。言处仁君之国必能取贵仕而无贫穷,处乱君之国则必能去位隐匿而无富贵也。”[12](P15)

第一,现场巡检。这种巡检形式是最为传统的一种作业方式,也是现阶段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现场巡检中,相关巡检人员需要利用船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相应海域的航标进行检查与维护,对于航标故障进行预防以及排除。在现场巡检中,相关巡检人员要对航标灯、航标标体结构进行检查维护,并对航标的结构、设备、附属设施等进行故障排查与保养。同时,还要完成对航标位置等的测定。在现场巡检中,由于需要相关巡检人员深入实际的海域进行作业,所以受到天气条件、海况等的威胁较大,危险程度相对较高。

案:富,盛也。说见上。杨注“唯仁所在谓富贵”,“富贵”指“盛贵”,即道义,不是指物质财富。下文云:“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2](P447)荀子认为“上勇”和“中勇”者都重道义而轻货利,故曰“大齐信而轻货”。“下勇者”则“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不恤是非、然不之情”,不顾道义。“贫穷”和“富贵”都针对道义而言,故文义自明:仁之所在,有道义;仁之所亡,无道义。诸家不明“富”字之义,误解杨注。

7.不可说

《富国》云:“执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2](P175)

杨倞注:“祸,患也。穷,极也。奋,谓起而争竞也。说,读为悦。若纵其性情而无分,则民心奋起争竞而不可悦服也。”钟泰云:“说,谕也,当读如字。”[10](P59)(台湾)龙宇纯曰:“说当训说释,不可说即不可解说也。说释与说(悦)怿义相因,读说为悦,其义终嫌迂曲。”[13](P254)(日本)久保爱曰:“说,音税。”王天海注:“执,同势,地位。知异,知慧不同。说,读如脱。《诗经·卫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郑箋:‘说,解也。’余冠英曰:‘说,读为脱,解脱。’此言民心争竞于‘行私’‘纵欲’之中,而不可解脱也。扬注训为悦,误也。他说亦非。”[1](P421)

案:说,舍也。《毛诗·甘棠》云:“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7](P93)注:“说,舍也。”民心奋而不可说,就是民心奋起而无法安置。荀子所宣扬的“礼义”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思想归宿,故云:“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孰知夫出费制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2](P348-349)如果人们奋起而竞争,思想就失去了归宿。荀子并非简单地说服人,或使人从竞争中解脱出来,而是要把人的思想纳入其理论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体系,思想就会混乱,因此说“不可说也”。诸家不明“说”字之义,把荀子思想简单化了。

8.覆救之

《富国》云:“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诚美其厚也,故为之出死断亡以覆救之,以养其厚也”。[2](P181)

杨倞注:“厚,恩厚也。出死,谓出身致死。断,犹判也。言判其死亡也。覆,盖蔽也。”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注:“覆救,捍卫。”[14](P145)王天海注:“出死,犹入死、犹出生,皆反义为训也。亦‘出生入死’之缩语也。断亡,犹决死。覆,庇护也。”[1](P434)

案:覆,反也。《论语正义·学而》云:“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復也。’”[4](P30)注:“復,犹覆也。‘復’、‘覆’古今语。《尔雅·释言》‘復,返也。’返与反同。”覆救之,即反救之,就是自己死了,反而救仁人;其意义比“捍卫”、“庇护”更富于奉献精神。

9.在是于

《富国》云:“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故其罚威。”[2](P187)

杨倞注:“举,皆也。是于,犹言于是。言生民所愿欲皆在于是也。”卢文弨注:“正文‘是于’,旧本俱作‘于是’,反将注语互易,误甚。今改正。”钟泰改“是于”作“于是”,注:“愿欲,犹言仰望。”[10](P64)

案:于,犹为也。《仪礼·士冠礼》云:“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15](P58)注:“于,犹为也。假,大也。”《毛诗·七月》云:“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7](P585)注:“于貉,往搏貉以自为也。”在是于也,就是在这里追求。诸家不明“于”字之义,误改“在是于”为“在于是”;有学者主张恢复“是于”,却没有解释其意义。10.保固视可

《富国》云:“境内之聚也,保固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麷。”[2](P196-197)

杨倞注:“其境内屯聚,则保其险固,视其可进。谓观爨而动也。”王念孙云:“杨读‘保固视可’为一句,非也。此当读‘境内之聚也保固’为句,保,安也,言境内之聚既安且固也。‘视可午其军’,‘可’因上文‘不可’而衍。视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麷者,午,触也,言境内之聚安固,则视触人之军,取人之将,若拨麷也。”俞樾注:“王氏谓‘可’字衍文,‘视’字当属下读,然《强国篇》亦有‘视可司间’之文,旧说恐未可改。”钟泰云:“‘视可’二字当属下读。‘境内之聚也保固’言守,‘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言战,‘若拨麷’言难。麷轻细,非拨之可开也。军、将,非攻者之军将也。诸说并不得其解。”[10](P71)章诗同作:“境内之聚也保固,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麷”。[16](P157)梁启雄作:“境内之聚也保固,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麷”。[11](P135)杨柳桥作:“境内之聚也,保固,视可,午其军,取其将,若拨麷。”[3](P266)王天海注:“聚,聚粮、聚兵。保固视可,保安是可以的。固,安也。视,是也。”[1](P465)

案:固,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论语·季氏》云:“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费……’”[4](P648)注:“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视,同示。《汉书·艺文志》云:“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17](P1738)注:“视读曰示。”可,遂其意也。《富国篇》云:“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2](P175)注:“可者,遂其意之谓也。”保固视可,既安于城坚兵利,又显示合乎自己愿望的信息,例如向对方显示强大、富足等。诸家不明“视”字之义,歧义纷起。

二、理解词语意义不准确

1.保利弃义

《修身》云:“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2](P24)

杨倞作:“保利非义”。注:“保,安。”卢文弨注:“‘非义’,元刻作‘弃义’。王念孙云:“卢本作‘非’者,为影抄宋本所误也。刻本正作‘弃’,弃与保义正相反,作‘非’者,字之误耳。”久保爱曰:“保,保有也。”王天海注:“保,守也。至贼,至坏之人。贼,《题注》本、遞修本、《标注》本并作‘贱’。”[1](P54)

案:保,依也。《庄子集解·列御寇》云:“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18](P1040)注:“保汝,谓依汝也。”保利弃义,就是根据利的多少来决定弃义的程度。如果把“保”理解为“安”或者“守”,意义就变为要利不要义。实际上,保利弃义,就是利多就弃义,利少又要义。这种人很狡猾,因而称为“至贼”。

2.有钧无上

《修身》云:“端愨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矣。”[2](P34)

杨倞注:“既好学逊敏,又有钧平之心,而无上人之意,则可以为君子矣。或曰:‘有钧无上’四字衍耳。”俞樾曰:“有钧无上,谓但有与之齐等,无更在其上者也,故谓之君子。杨注非。”龙宇纯曰:“有钧无上即《论语》见贤思齐之意,谓端慤顺弟,加好学逊敏,则必能见贤思齐,不使不若人,而可为以君子矣。扬说误,俞说亦隔。”[13](P232)(日本)物双松曰:“有钧无上,言端慤顺弟,本立焉;好学逊敏,可以进圣焉;故虽圣亦有能均之,而莫有上之者。倞注非也。”熊公哲曰:“敏逊,谓谦虚以受人,勤敏以厉己。鈞,同均,平也。上,谓陵驾他人之上也。”王天海曰:“依上下文例皆为‘则可’句式,此‘有鈞无上’四字文意晦涩。杨注引或说为衍文,是也。”[1](P76)

案:钧,同也。《孟子·告子上》云:“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19](P792)注:“钧,同也”。上,陵也。《国语·周语》云:“《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20](P84)注:“上,陵也。”许多学者误以为“无上”就没有超过君子的人。荀子认为有超过君子的人。《非相》云:“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也。”[2](P88)圣人和士君子都是超过君子的人。荀子有“有钧无上”思想:他强调君子要恭敬。《修身》云:“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2](P35)《不苟》云:“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2](P48)这些都反映了“有钧无上”思想。杨注无误。

3.缘义而有类

《君道》云:“其交遊也,缘义而有类;其居乡里也,容而不乱。”[2](P234)

郝懿行曰:“《韩诗外传四》作‘缘类而有义’,较长。”章诗同作:“缘类而有义”。[16](P127)注:缘类,意为:与善人交。‘类’‘义’两字原刊互错。”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并做到有礼义;原为‘缘义而有类’,据文义和《韩诗外传》引文改。”[14](P195)杨柳桥作:“缘类而有义”。注:“高诱《淮南子》注:‘类,众也。’”[3](P322)(日本)久保爱曰:“所谓方以类聚。”(日本)帆足万里曰:“类,美善类也。言不与恶人为友也。”王天海注:“缘义而有类,钱佃称诸本作‘缘类而有义’,巾箱相、《题注》本、遞修本与之同。《外传》亦作‘缘类而有义’。缘义,循义也;有类,以类相聚也。义亦自通。‘其’下,《外传》尚有‘于’字。”[1](P537)张新武曰:“根据上下文语境,‘缘’之义只能是‘沿也,循也’,而不能是‘因……的缘故’。而沿义,循义可通,沿类,循类不可通。而郝氏曰‘缘类而有义’较长,让人费解。”[12](P12-13)

案:缘,因也。《正名》云:“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注:“缘,因也。”[2](P417)“类”是荀子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其意义是:礼法所无、触类而长者。《劝学》云:“《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2](P12)注:“类,谓礼法所无,触类而长者,犹律条之比附。”缘义而有类,即(有义)因义,(无义)有触类而长者。故《大略》云:“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2](P500)注:“皆类于法而举之也。”荀子认为,“有类”比“缘义”要求更高。《大略》云:“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2](P518)注:“应万变,故多类。”“其交遊也,缘义而有类”,才能做到“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2](P233)诸家没有认识到“类”的特殊意义,有的误改原文;有的主张恢复原文,却没有说明其含义。

4.治不足

《王霸》云:“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2](P213)

杨倞注:“今以一人兼听天下之大,自称日有余,言兼听之日有余也。而治不足,谓所治的之事少而不足,言不足治也。使人为之,故得如此。”杨柳桥曰:“《汉书·五行志》:‘足,止也。’”[3](P289)王天海注:“日有余,时有余也。治不足,不够治也。”[1](P496)

案:足,止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云:“足者止也,戒建止奢泰,将致危亡。”[17](P1447)日有余而治不足,兼听之日有闲余而治理不停止,即闲余之时也在治理。诸家未能准确地理解“足”字之义,其说不可从。

5.无足

《正名》云:“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乘轩戴絻,其与无足无以异。”[2](P431)

卢文弨注:“无足,当谓贫人之本不足者。”俞樾注:“无足,谓刖者也。乘轩戴絻而行,荣之至矣,然实与无足者之趻卓而行无以异也。‘无足’与‘乘轩’相应。卢未得其义。”刘师培云:“无足,犹云‘不足’;‘无’与‘不’同。详王氏《经传释词平议》以无足为刖者,非。”[6](P928)杨柳桥曰:“无足,当为‘夫民’之误。古文‘無’字作‘无’,故误为‘夫’;‘足’乃‘民’之误字。‘夫民’正与上文‘夫盗’相对。今以意改。”[3](P642)

案:足,得也。《老子》三十五章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5](P87)无足,没有得到(轩絻)者。诸家对“足”字理解不够准确,故解释有不妥之处,如受过刖刑的人不一定无足。

[1]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

[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王弼.老子道德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7]十三经注释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钟泰.荀注订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1]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张新武.荀子校刊训释补正[J].语言与翻译,2011(4).

[13]龙宇纯.荀子论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14]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十三经注释委员会.礼仪注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郭庆潘.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9]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0]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天海荀子正文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天海汽车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和谐
天海光电:争做行业的领头羊
我让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