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2015-04-09 12:42
社科纵横 2015年7期
关键词:客体价值观人类

王 贺

(东莞理工学院生命教育研究中心 广东 东莞 523808)

文化是对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有别于动物世界的特殊存在方式。文化通过精神的、物质的和制度的形式承载人类历史,传承人类思想认识,体现着人类独特的精神气质和风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它与文化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为这种独特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提供从精神到物质,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依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文化的灵魂,它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来建构社会文化体系,蕴育人们的精神品格,培育人们的价值追求,推动文化的发展创新,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传承、发展、创新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必然责任,也就是说,文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

一、文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对文化发展的追求和渴望,它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培育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方式选择和目标实现的载体。离开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晦涩的经院哲学和空洞的理论说教。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首先是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作用。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也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社会大生产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促进人类精神世界的繁荣,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的种类和方式也不断增加,为了保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利益并实现利益最大化,有别与暴力国家机器的强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用一种特殊的、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力量来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通过社会不同的文化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载体上把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相互协调,把社会矛盾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至于集中爆发;同时把社会的核心价值,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各个社会成员,进而实现引导、促进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最终实现社会成员共同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人类文化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前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不断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也不断被发掘,进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自觉性不断增强。人们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主客体的明显界限,使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相互进行转换,同时又可以使理论教育与社会文化活动相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鲜活生动。例如,当前我国社会各种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宣讲与传播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让其内容和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更为顺畅,从而改造客体的思想认识状况。因为道德模范人物的榜样力量,会加深人们的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1]又譬如一个社会倡导法制,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屡屡感受到权大于法,钱大于法,可以说这个社会有法制的观念,有提倡法制的态度,但法制还没有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由此看来,一个社会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的选择,必须经过漫长的文化塑造、引导和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在对文化的不断理解和验证中,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认同,培养自己的文化习惯,形成并巩固自己的理想信念。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文化活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它的认知对象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思想活动,而不是物质的自然世界。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些作用都是在“培养人,发展人和调动人”的文化活动过程中来实现的。[2]其次,人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特征,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它主要在人的社会行为方式上体现;文化性则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主要代表人的思想认识状态,两者之间如果不能协调一致,便会让人陷入困惑迷茫的矛盾状态,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社会行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解决人们思想认识和社会行为上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毋庸置疑,对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阶级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选择的内容是不同的,但都离不开人的文化活动。人类的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载体,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化活动,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生动和具体,从而加深教育对象的认同,进而把社会文化的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四,人的文化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托。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有多重标准可以考量,并不能简单地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纳作为唯一的标准,更主要的是评价教育客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思想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过程的展开和结束的评价,需要依托人们的文化活动,否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意识形态的塑造、政治取向的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意识形态的塑造上看,文化活动可以促进教育客体形成新的认识,也可以将意识形态的客观实在性转化为更加生动的观念性认识,从而促使教育客体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趋向的思想认识观念。从政治取向的引导上看,教育客体政治素质的提升主要依靠培养政治文化认同这个途径,政治文化认同就是在一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以及参与政治文化活动,逐渐获得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和系统的政治思想。与此同时,教育客体价值观念的培育也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们通过文化活动来传承道德思想认识,比较价值冲突和矛盾,使受教育者在文化活动的进程中加深对不同价值观念的认识,纠正了偏颇、激进的思想,因而促进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由内在的认知和自省向外在的行为习惯转化。概而言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灌输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脱离了社会文化活动,或者是不注意教育活动的倾向,只单纯地追求结果而忽略教育过程的做法,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体现在:它一方面被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所限制;另一方面,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能动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的文化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社会文化系统包括若干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系统要素。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强调的是传承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及其社会公共领域共有的文化认同。众所周知,各种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复杂的、双向的,既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对于模塑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特别是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来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就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引领教育客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动员社会各种积极的文化要素去影响教育客体,协调人们最终形成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政治观念和文化观点,最终培育教育客体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文情怀。整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念甚至心理调适和法律观点等的教育。”[3]虽然不同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都是按照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培养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的文化活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引领、协调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所谓精神动力指的是“人内在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它是人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缺乏直观的形式,不能直接观察和衡量,却对人的社会文化活动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4]。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特色,积淀着人们的精神追求,是涵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的向心力增强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的凝聚力和社会合力,才能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思想归属和情感归属。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体才可以接受主体传递的文化信息,调控自己内在的政治文化认同,促进社会文化方式的调整和转变,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实现其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思想保障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支配下开展的有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教育客体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并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一致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自身的客观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并指导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主客体在相互构建,相互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达到统一后获得的正确认识。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本阶级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理想等去激励和约束社会成员的各种文化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发展符合主导阶级的要求。在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的思想塑造、人格培养、价值引导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进一步焕发文化的活力,是实现当前文化建设目标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为培育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文化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由于文化传承、历史传统和人们认识的一些误差,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征式微,教育客体的价值判断通常处于一种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育主体和客体有不同的表现。对教育主体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确定、教育手段和路径方式上,仅仅把它当做一种社会道德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载体,重视理论的掌握,而忽视了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文化内容的认同,甚至有许多学界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德育一个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德育知识化的教育模式。”[5]对于教育客体而言,“德育知识化”的教育定位和和教育内容、方式相对枯燥、单一,当前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体无意识”或“普遍的逆心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他们即使参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文化活动,往往也会表现出兴趣索然、心不在焉的状态。因此,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文化本性,承认教育客体的思想多样性,以及他们在价值判断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主要内容,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充分借鉴外来文化的思想精华,最终才能形成对人的思想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培育。

第一,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要内容。核心价值观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的基本维度。如果忽视了核心价值观这一基本维度,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社会的文化核心相脱节,造成在自我封闭的文化体系中“自娱自乐”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和强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引导能力,才能不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命力。一方面,促进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能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到“知识化”这条路上去,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播和接纳,这是方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任何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的反映。因此,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传播途径和宣讲内容等,加强“传道、授业和解惑”三个教育环节的沟通和承接,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该采取的基本途径。

第二,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促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历史文化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理性的思想,宋儒理学的理(reason),是一种清明的理性,它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宋儒的“理”“气”之辨,是一种唯物论,这种理性的思想应当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重要思想资源。其次是人本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和人本性,它关心道德、注重仁德,强调内省外修,这些文化思想的发掘,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仁德思想问题带来一种新的思路。再次是人性“善”的思想,人性本善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人性最基本的观点,中国圣的贤之道是人性本善认识在思想和文化层面最有力的支撑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建立在人的品格可以无限向善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对人类思想的改造和升华。[6]

第三,充分借鉴外来文化的思想精华。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是在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比较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思想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不同社会的文化发展和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站在跨文化发展的视角上来审视其倡导的内容、途径、原则的合理性。就内容来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倡导的各类核心价值、道德观念、政治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借鉴的主要方面。就途径来说,借鉴外来文化的思想精华,人们不仅可以在不同文化思想的借鉴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认同,而且可以不断发现和掌握西方社会倡导的契约精神、民主观念和公平思想,为我们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人们思想的迷茫、精神的颓废、行为的失当提供了纠偏的坐标。就原则来说,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对人们加以合理的引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家要遵守法制,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在政治生活中,大家要摒弃那种权力至上的观念,通过民主协商来处理各种政治矛盾和问题。在社会人与人的交往中,平等观念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准则,大家都要认真遵守。因此,只有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宝库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的前进和发展。

[1]曾长秋.树立道德模范人物与提升公民道德价值观[J].中州学刊,2012(3).

[2]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进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3]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

[4]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成尚荣.生活德育的坚守与困境的摆脱[J].中国德育,2012(19).

[6]王珍.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N].中国民族报,2014-6-27(6).

猜你喜欢
客体价值观人类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