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良志佳作
——评《西铭村志》

2015-04-09 13:43熊军
史志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西铭村志志书

熊军

(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江西南昌330046)

一部良志佳作
——评《西铭村志》

熊军

(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江西南昌330046)

《西铭村志》是“山西省重点乡镇村志系列丛书”之一,共设15编41章51余万字。该志横排竖写,综合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体裁,全面系统记地述了西铭村的历史与现状。在笔者见到的诸多村志中,《西铭村志》可称之为一部良志佳作,对编纂村志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反复阅读后,笔者认为该志具有以下特点。

一、篇目合理,堪为楷模

西铭村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的西部,矿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文化璀璨,民风淳厚。如何将西铭村的这些特点和历史脉络反映出来,同时避免内容上的畸多畸少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为此,该志采取小编体结构,分编、章、节、目四个层次,个别章节根据内容需要,在目下还设了子目。其整体结构为:凡例;概述;第一编自然环境,设地理概貌、地形地质、水文土壤、植物动物、气候及自然灾害、环境保护6章;第二编居民,设人口、人口控制、姓氏望族、婚姻家庭、村民生活5章;第三编经济综貌,设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营结构、收益分配4章;第四编农业,设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利4章;第五编工业交通,设建国前的工业、建国后的工业、交通、运输、邮政通讯5章;第六编商贸金融,设商业、金融保险2章;第七编村庄建设,设村垣变迁、居民住宅、街巷建设、公共建设4章;第八编党政社团,设中共西铭村支部委员会、村政、群众团体、军事4章;第九编教育,设建国前的教育、建国后的教育、教育管理3章;第十编科技卫生体育,设科技、卫生、体育3章;第十一编文化艺术,设群众文化、创作著述、口头文学、文物古迹4章;第十二编民情习俗,设民情撷要、节日庙会、世俗礼仪、良风美德、方言5章;第十三编驻村单位简介,设行政事业单位、工矿企业2章;第十四编人物,设人物传记、人物录表、人物简介3章;第十五编丛录,设文件、艺文、规章制度3章;后缀大事记;索引。

该志按照自然、人口、经济、政治、社会的部类排列,体例规范,统辖合理,各编之间、各章之间的篇幅较为均衡,没有出现“大肚子”的现象。同时,编者并没有机械地抱住编、章、节、目四个层次不放。在驻村单位、人物、丛录等编中,都是章下直接设目,顺应了记述的需要,也体现了编者对志书结构的娴熟把握。

经济是本轮志书记述的重点,也是村志编纂的难点。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基本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和商业兴起。如不妥善把握,容易编出一部“三农志”或是“农村工商志”,难以反映事物的全貌。该志为反映西铭村的经济发展脉络,设置了经济综貌编,其亮点在于生产关系章和经济结构章。生产关系章设封建土地所有制、兵农合一、土地改革、互助组与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6节,勾勒出了西铭村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经济结构章则反映了西铭村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演变,均堪称经典。农业是农村的根本,因此农业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第四编。农业编的第四章为水利,看似不合理,其实有其必然性。首先,水利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特别是在古代;其次受自然条件限制,北方河流、湖泊、山塘、水库等均明显少于南方,因此该志的水利难以独立成编,放入相近的农业编是比较恰当的办法。与此类似的还有工业交通编的邮政通讯章、党政社团编的军事章,都是难以独立成编而归入相近部类,合理的归位,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西铭村志》篇目覆盖了村志所能够达到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其他的村庄编纂志书时,完全可以参照《西铭村志》的篇目,略加损益即可。

二、明古详今,记述得法

志书是一方之全史,断代志一般只记述断限内的历史,而通志则要上溯事物发端。《西铭村志》是一部通志,所有事物均上溯至所能追溯的最远时限,如“建置沿革”就追溯到了旧石器时代。如何记述这几千年来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何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色?平均使用笔墨只会记成一本流水账,将毫无价值与特色。为达到“明古详今”的效果,编者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注重勾勒事物的发展脉络,力求明古。土地是农村的根本,围绕土地所有制为中心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是我国五千年来最根本的变化。该志的经济综貌编的生产关系章,用6节记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兵农合一、土地改革、互助组与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反映了从封建社会到阎锡山统治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西铭村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煤炭、硫磺、石灰等矿藏。其矿产资源的开采也持续了1000多年,如煤炭开采上溯至唐代,宋、明、清、民国均有扼要记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轨迹。硫磺、石灰的开采也上溯至宋代,各个朝代均力求不缺,以求完整。为方便读者理解古代的开矿方式,编者还随文配以素描图,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简明准确。

二是大量笔墨记述当代历史,做到详今。明古详今是当代方志界的共识。“详今”就是详写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作为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西铭村志》在详今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首先是篇幅上向当代倾斜。全志约75%的篇幅是记述新中国成立以后西铭村的发展变化,而在这75%的篇幅中,大部分篇幅用来记述改革开放。其次,在具体的志文撰写上,详写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以工业交通编运输章货运节为例,新中国成立前的货运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也只有两句话。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拖拉机运输,则区分小型拖拉机、中型拖拉机和大型拖拉机,并记述相应的载重量,其描写(较之前)无疑要更加详细、丰满。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是该志记述的重点,志书中记述了1987年、1989年、1996年、1998年、2005年西铭村的大型卡车数量和年运输收入,特别是2005年“全村有大型卡车260辆,运输收入突破3000万元大关,达到3060万元,仅运输一项收入,全村人均就突破万元,成为太原市万柏林区的运输专业村”。在此节中还附了“1988年西铭村汽车运输户统计表”和“1988年西铭村小四轮拖拉机运输统计表”,均载明车主姓名和总数量,其中“1988年西铭村汽车运输户统计表”还载明汽车型号和载重吨位,不可谓不详细。三是重点记述经济建设。垂鉴后世是志书的一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是工作的重心,浓墨重彩地记述经济建设,对于提高志书的资政、垂鉴价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西铭村志》以经济综貌编、农业编、工业交通编、商贸金融编、村庄建设编、驻村单位简介编等6编的篇幅,记述经济建设,无疑是抓住了重点。

三是秉笔直书书,寓观点于记述中。志书的撰写不同于史书,也不同于公文,更不同于文学式写法。要求以第三人称的笔法,客观、真实、不带感情色彩记述事物的产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寓褒贬于记述中。《西铭村志》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绩不吝笔墨,“褒”得恰如其分;记述以军阀阎锡山为代表的旧势力对西铭村百姓的盘剥也没有夸大;“贬”得客观公允,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这段历史,《西铭村志》也做到了秉笔直书,第八编党政社团的第一章中共西铭村支部委员会的第三节执政举要记述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农业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大炼钢铁、“四清”运动、“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重教兴学、抗击“非典”10个典型。大办公共食堂、大炼钢铁、“四清”运动、“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大办公共食堂“饭菜粗陋,人人食不饱肚”,以致村中许多人得了浮肿病,食堂不得不解散。大炼钢铁“因指标过高,村干部将村民家中做饭用的铁锅、铜瓢、铜勺乃至箱柜上的铜器撬起砸碎,当废铜烂铁上交”。“四清”运动“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使一些干部受到伤害”,直到1965年才一定程度上予以纠正。“农业学大寨”既肯定了“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否定了“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左”的错误。同样客观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村干部对稳定西铭村局势、带领群众坚持生产所作的努力,也记述了“文攻武卫”“揪斗”等错误行为。以上记述,对“功”不浮夸,对“过”不“曲笔”,做到了秉笔直书。

三、地方特色突出,时代特征明显

如何突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是第二轮修志启动以来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也是志书主编孜孜以求的目标。《西铭村志》为突出西铭村地理位置优越、工矿业发达、商贸兴隆、文化璀璨、重教兴学、民性通达的地方特色,改革开放以后西铭村人经商务工,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恶化的风险的时代特征,编者在诸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西铭村是太原市通往晋西及陕西的咽喉要道,“距万柏林区政府5公里,距环城高速路西环线3公里,距市中心五一广场11公里,距太原火车站、长途汽车站12公里,距太原民航机场25公里”,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可谓一目了然。地理位置优越往往伴随的是交通便利,该志工业交通编交通章分别记述了古道、便道、公路、铁路,从古至今,从羊肠小道到现代化公路、铁路一应俱全。由于毗邻太原市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民国末期西铭村是阎锡山城防工事的重要据点,驻军上万,也曾发生重大战事,该志在党政社团编中专设军事章,给予重点记述。西铭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突出这一地方特色,《西铭村志》在文化艺术编群众文化章设“民间艺术节”节,在口头文学章设“故事传说”节,在文物古迹章设广仁寺、古建遗迹、古墓葬、古树景观4节。同时,该志还在商贸金融编商业章设名点名吃节,在民情习俗编设民情撷要章。以上内容,有的配以图片,有的还在志首配以彩图。这些编纂方式既增强了志书的文化品位,又提高了可读性。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铭村与全国同步,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为记述这急剧变化的时代特征,《西铭村志》在自然环境编设环境保护章,记述环境的变化和环境治理和保护。计划生育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居民编设人口控制章,加以重点记述。保险在新中国成立前只存在于少数城市中,改革开放后逐渐深入农村,为记述这样时代进步,居民编村民生活章专设“保险”节。此外,在商贸金融编的金融保险章也设有“保险”节。两节虽节名相同,但记述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记述保险与村民生活,后者侧重记述保险机构的业务发展。同属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并有及其深远影响的还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志在经济综貌编的生产关章系设联产承包责任制节,文字数不多,却文约事丰。

有些事物的记述既是地方特点,也是时代特色。如工矿业、商贸业以及村庄变化。工矿业在工业交通编内分建国前的工业、建国后的工业2章,记述其发展脉络,在驻村单位编的工矿企业章内,逐个记述工矿企业。商贸业的记述,在商贸金融编内分商业、饮食服务业2章。为记述村庄变化,在村庄建设编内,分村垣变迁、居民住宅、街巷建设、公共建筑4章。这些事物的记述均贯通古今,理清了发展脉络,重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亮点在改革开放以后。

四、资料翔实,颇具价值

村志是最基层一级的志书,是记述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状况最详细、最全面的资料书,对历史学、农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宗教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料是否丰富翔实,决定了志书的质量。为确保志书质量,《西铭村志》在资料翔实方面下了较大功夫,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一是姓氏与人物。该志在居民编的姓氏望族章下,设姓氏、望族、族谱3节,详细记述西铭村各重要历史时期各个姓氏的户数、人数和有影响力的家族以及修谱情况。人物编以传记、录表、简介的形式,记述西铭村名人。在志文中还收录了西铭村历届村干部的姓名。尽可能多的将村域有影响的人物收入志书,有利于丰富志书的资料,也有利于增强志书的可读性,还有利于提高村民修志、读志、用志、传志的积极性。

二是表格与数据。志书中大量使用表格,这些表格编制科学,要素齐全,活跃了志书版面,便于读者查找。数据包括表格数据和志文中的数据,既有对事物的记述,也有纵向和横向比较。

三是文献与艺文。《西铭村志》的第十五编设文件、艺文、规章制度3章。文件章收录“西铭村村民委员会关于编纂《西铭村志》的决定”和“《西铭村志》征集资料公告”两份文件,对于今后修志的借鉴意义颇大。艺文章收录古今文学作品。规章制度章收录了西铭村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存史价值高。

五、《西铭村》的不足

白璧微瑕,《西铭村志》作为精品佳志,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个别章节没有做必要的上溯。如第三编经济综貌的第一章生产关系和第二章经济结构均作了适当上溯,个别内容的上溯至唐宋,无疑是有利于反映事物的全貌,但是第三章经营管理和第四章收益分配只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稍显遗憾。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富农对佃农、长工、短工的剥削是广泛存在的,记述这一段历史既能反映事物全貌,也有利于教育今人及后人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性,也有利于实现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二是个别内容的记述似乎存在多余的嫌疑。如第八编党政社团的第四章军事的第二节兵役的“募兵”目,记述了明代中期以前军户、民户分治的情况和中期以后开始募兵的演变,以及清代的八旗兵、绿营兵、晚晴的勇营以致清末编练新军。其内容是符合史实的,可能因为年代久远缺乏资料,志文至始至终没有记述西铭村何人被招募为兵,也没有各个时期的募兵数额,至于八旗兵的记述就更是多余。因此“募兵”的内容完全可以不记述。三是个别术语使用不规范。如“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使用,志书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建国”是不严谨的。“国”即中国,事实上,中国自从夏朝建立就已存在,显然不是1949年10月1日才有。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称“新中国”,是区别于国民党执政的“旧中国”。因此,志书分期时应使用“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而不能使用口语中的“建国前”和“建国后”。

(责编:樊誉)

熊军(1981—),江西安义人,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西铭村志志书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张载与王夫之关于乾父坤母说的政治哲学差异
“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编纂模式探索
从《西铭》、《东铭》看张载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江苏省张家港市村志编纂调查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宋元学案》视域下张载思想的阐释与评价
把村志打造成村民的“传家宝”工程
——江苏省张家港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调查
论二程对张载《西铭》的接受
关于村志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