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腐败与反腐策略

2015-04-10 07:32朱储炼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术腐败科研成果学术

朱储炼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510091)

论学术腐败与反腐策略

朱储炼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510091)

学术腐败在学术领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五花八门的自我“开发”与“包装”;第二是寡廉鲜耻的“拿来主义”;第三是以假乱真的“鱼目混珠”.学术腐败助长了投机钻营学术歪风,导致学术研究水平的下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学术领域,反腐一直在进行,具体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反腐技术及制度等方面.学术反腐的问责对象不应只是学术腐败人,还应包括协助或纵容学术腐败的机构或个人.

学术腐败;学术反腐;学术道德

学术反腐是提升我国科研水平,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必要保障。学术反腐由于种种原因,反腐效果并不太令人满意。学术腐败在教育、医疗、科研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此种原因,既有学术科研管理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跟学术腐败形式越来越多样有关。学术领域只要腐败者伦理道德意识没有提高,防腐机制不健全,学术腐败就不会自动销声匿迹。基于此,学术反腐在一定时期内就仍将继续进行。

一、学术腐败的表现形式

学术腐败之所以禁而不止,跟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不无关系。就国内目前的评价机制来看,考评细则大都动辄与科研成果挂钩。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常态化。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学术研究“指标化”,明文规定只要教师或科研工作者取得某一级课题(国家级、省部级)资格,并完成该课题,就可以获得奖励,或可以作为年终考评完成的工作量计算,还可以以之作为晋升职称的硬件之一。这些申请到的科研课题,结题方式多以发表一篇或几篇论文的形式而终结。科研成果考评机构不会去过问这些课题与论文是通过何种手段、什么途径得来,也不会去评审这些课题及论文质量如何、有无学术价值,认为“有”就是“水平”,数量多者就是科研能力强的“代名词”,并辅之以科研经费拨付和奖金激励,甚至给他们披上“科研优秀工作者”、“学术带头人”、“某某学者”等光环,并让其晋升职称也更顺利。此种考评机制,自然会诱使一些学术道德心不强的人投机钻营,抛弃学者应有的精神操守,纷纷干起抄袭剽窃为人所不齿之事。此种现象并非只发生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些企事业单位,职称评聘和工资晋级也和论文数量挂钩。此外,一些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除完成正常的毕业论文外,还必须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一篇或几篇论文,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科研队伍因而显得更为庞大。各类掌管考评机制的权力部门,手握的“尚方宝剑”无一例外都会指向有无论文及论文数量的多少,硬性定为各种考评的依据之一。如此做派,肯定会出现学术腐败现象。有科研天赋和学术能力,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潜心科研的人才固然也有,但有些充塞在科研队伍的是学术水军。在当下考评机制的诱惑下,这一类人为了分得一杯羹,受私利心作祟,就会靠学术腐败形式而牟利。为通过学术腐败捞取到好处,某些人可谓机关算尽。但究其表现手法,一般不外乎以下三种。

(一)五花八门的自我“开发”与“包装”

学术造假者有的先从自身着手,自我“开发”通过腐败而获利的各种“招术”。如:伪造自身学历和学位来提高学术人身份,尤其是伪造国外不知名大学学位的情况较为多发。有些科研课题,必须要有特定学历、学位或资历的人才可以达到申请资格,一些人为了迎合那些硬件的需要,于是设法作假,进行自我“包装”。例如,伪造国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学历和学位,冒充“海归”人士来骗取资格等。2012年曝光的发生在厦门大学的傅瑾文凭造假事件[1],可谓这种造假类型的代表之一。自我“开发”的另一种方式是:一篇论文多个刊物重复发表,或者简单修改内容,变换标题重复发表。有些学术作假者,写就一篇自认为满意的论文并已在公开刊物上刊发后,想方设法进行“二度开发”。一是打时间差,多年前发的论文,再拿出来稍加拾掇又重投其他刊物。二是打地域差。发在北方杂志上的论文,再改头换面投到南方地区的刊物。三是花钱买书号或版面发表粗制滥造的专著或论文。一些刊物以赢利为目标,不管论文质量高低,以交版面费多少决定稿件的取舍;有的出版单位公开出卖书号,只要有钱就能出书,这给学术腐败者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寡廉鲜耻的“拿来主义”

一些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的人,当自身能力不够,通过自我“开发”方式无法达到其急功近利的目的时,就会活学活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把眼光瞄准他人,从他人学术成果上去分一杯羹。剽窃是最惯用的手法之一。胆大者全部照搬他人的成果;胆小者掐头去尾窃取中间,再进行移花接木;狡猾者抄别人的结构、思路和主旨,变通词句,化为己用;奸诈者串通一些网络检索机构,趁别人在网上检索时,“拿”过来抢先发表,让原作者欲哭无泪。诸如此类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较常发生,据有关统计报道,东亚金融风暴后,有关的中文论文达到7 000篇以上,“核心期刊”刊发500篇以上,但观其内容,则大同小异,不堪卒读,更不用说300种以上的有关图书……[2]

虚假挂名也是学术腐败者腐败的方式之一。一个课题或一篇论文有些人从未参与研究,未写片言只语,但通过种种非正当手段,堂而皇之把自己的名字署在课题组里面,或者署名在他人的科研成果后面。更有甚者,有些领导或者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公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下属或者学生的科研成果前面,全然不顾礼仪道德,不讲廉耻。凡此种种,学术腐败招数不胜枚举。

(三)以假乱真的“鱼目混珠”

一些学术腐败者为增强学术论文选题的分量,通过旁门左道向上级科研院所或学术资源管理机构申请课题,为其装点门面。在申请课题资质不达标或者科研能力不够,不足以承担此类重大研究课题时,便托人托关系,不惜花重金去跑路,争取拿到这些有影响力的立项课题,这样为自身的研究成果穿上了华丽的外衣,以达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目的。至于是否能出成果就另当别论了。国内一些教育和医疗机构在科研制度管理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结题和评估。研究课题被申请人拿到手后,以一篇平庸毫无新意的论文当作成果草草结题,这项研究课题就可以打上完满句号,课题研究经费可以拿了。研究成果一出来并公开发表了,就名利双收,所以“跑课题”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谓屡见不鲜,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正是一些科研机构把关不严,为学术腐败者装点门面“鱼目混珠”充当了推手,从而使他们博取到了利益,进一步催发了腐败现象。

当然,学术腐败表现手法多样,以上三种仅为最典型的种类。

二、学术腐败的危害

学术腐败危害社会的诚信系统,腐蚀人们的精神,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助长投机钻营学术歪风

学术研究需要有踏实献身科学的精神,严谨治学方能出学术成果。学术腐败者弄虚作假,不劳而获,通过种种欺骗手段,获取科研成果,捞取学术资本和获得学术光环。学术科研领域鉴于反腐技术的滞后性及人力物力的短缺,大多数学术腐败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被曝光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许多人通过不太光明的手段得到了不该有的利益,挤占了诚实守法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空间,这种不公平会动摇社会的诚信基石,促使一些急功近利者竞相效仿,从而助长投机钻营学术不端的科研歪风。一些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一年甚至三五年才能出一个科研成果,但是投机取巧的腐败者却能一年出几十甚至几百个科研成果。诚实科研者寒灯相伴,门庭冷清;弄虚作假者硕果累累,功成名就。对比之下,这种扭曲的风气会腐蚀社会研究群体的肌理。

(二)导致学术研究水平下降

学术腐败之风蔓延,会导致我国学术研究水平下降,影响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学术腐败者粗制滥造出大量垃圾论文充斥学界,不仅造成了编辑出版上人力、物力的惊人浪费,还破坏了从事科研探索和学术研究的良好秩序,腐蚀了学术队伍,给后续研究者树立了“坏的榜样”。学术研究成果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给学术界和出版界带来了混乱,贬低了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也使真正的学术研究者的尊严和权益受到挑战,不利于我国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又阻碍学术人才脱颖而出和真正的学术大师的产生。学术园地看上去似乎一片繁荣,但是有真知灼见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实少之又少。在国际学术交流的舞台,学术造假现象会严重影响我国良好的学术形象,阻碍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进程。例如,早些年中国法学界出版的第一部关于南极法律和政治的专著《南极政治与法律》,作者抄袭的是澳大利亚西部大学法学副教授F·M·Auburn著的Antarctic Law and Politics(南极的法律与政治),正文章节与原文几乎完全相同,连注释也大量照抄[3]。此种重度抄袭产品不仅填补不了中国学术界学术研究的空白,相反,还会在国际学术界给中国学人抹黑。个别人影响极坏的学术腐败行为容易使他人由个别现象联想到中国整个学术研究群体,一些国际性学术研究合作项目因国外研究者心存芥蒂而不愿与中国学术研究者合作。这样,中国一些诚实正直的科研工作者会因某些学术腐败者的抹黑而失去良好的国际合作机会,中国的学术水平要迈上一个新台阶变得更加困难。中国整个科研水平的上升也更成了一种奢望。

(三)阻碍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研究者如果总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原地踏步,则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当科学研究止步不前,社会前进的脚步就停下来了。从社会学角度说,学术腐败影响社会和谐。学术腐败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其本质都是以非正当手段掠夺有限的学术资源,侵害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正当权益,必然导致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从经济学角度说,学术腐败破坏学术界劳与酬对应的经济秩序,损害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性。伪科学成果不会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只会浪费社会资源,使正常的科研投资耗费在无益的事情上。从文化层面说,文化的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4]。学术腐败是个人私欲膨胀、不讲诚信导致的,裹挟的是一种浮躁、投机取巧的伪学风,奉行的是舍义趋利的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所以,从以上角度分析,学术腐败并不只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其泛滥的后果将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三、学术反腐的策略

学术腐败带来的危害众多,加大反腐力度,提高反腐策略,仍是净化学术环境,建设学术道德高地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反腐策略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强化。

(一)意识形态领域反腐

学术腐败与学术人的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反学术腐败首先应加强对学术人的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不是人脑中天生固有,受思维能力、环境、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在社会环境诱发因素方面,改革不合理的考评机制,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应成为学术科研管理机构的政策制定者思考的重中之重。在学术科研领域,既要改革考评制度,也要加强对学术人的学术道德、社会公德和做人品德方面的教育。一方面,通过对科研工作者采取不定期的伦理道德培训等方式,建立起高标准的诚信道德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要着重鼓励和保护原创作品。另一方面,强化对学术腐败事情的查处和曝光力度,加大对学术腐败事件的批判,形成对学术腐败分子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增加学术腐败者的心理成本[5]。

(二)技术反腐

由于学术腐败者会玩弄种种伎俩逃避反腐给自身带来的不利,学术反腐需要加强技术层面的反腐。例如,针对一稿多发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中国知网、万方等专业数据库开发了学术不端论文检测系统软件。学术论文刊发之前,编辑部一般都会借助学术不端论文检测系统进行一次论文查重,该系统使学术反腐多了一道利器。目前学术检测系统主要有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和武汉大学自主开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6-7]。ROST反剽窃系统现在运用较少,其他三类检测系统使用广泛,较好地发挥了反学术不端行为功能[6]。但是,即便在功能强大的CNKI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面前,一些学术腐败者受利益驱使仍然会心存侥幸,以更隐蔽的手段抄袭剽窃,试图逃避计算机软件的“鹰眼”检测。例如,为逃避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软件检测,一些人绞尽脑汁玩文字游戏,将他人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语序调整,或者用网上免费在线翻译工具进行两次双向翻译,变为自己的成果。更有甚者,将他人论文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片作为己用[8]。为加强计算机技术反腐,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工程师需对原有检测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开发出功能更强大的智能检测系统;论文数据库收录的数据需要更全面、更及时。同时,要加强对软件检测系统账号和密码的监测和监管,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逃避检测。当然,负责科研成果鉴别的专家或管理科研成果展示平台的编辑们,也不能单纯依靠计算机软件来把关,还需进一步探索其他鉴别论文质量优劣的技术手段。

(三)制度反腐

学术腐败能大行其道,跟反学术腐败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有关系。目前而言,尽管教育部先后出台过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等文件,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出台过有关遏制学术腐败的规范、规定和措施,也有保障创作主体合法权益的《著作权法》、《专利权法》等,但学术反腐制度还是不健全,反腐机构不完善。例如,目前一些科研评价机构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可能存在不公开和不公正现象,缺乏相应的制度对这些评价机构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监管;针对为学术腐败者的腐败行为当推手的机构或个人,缺乏相应的惩罚制度;对有意或无意协助学术腐败者弄虚作假的失职渎职行为没有问责制度;还没有针对学术腐败成立专门的全国性的学术反腐机构。针对以上情况,建议成立专门的学术反腐机构,进一步梳理和加强各种制度建设。

总之,学术腐败和学术反腐的博弈在现行体制内还将长期存在,反腐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反对学术腐败不能只从倡导学术人廉洁自律的角度着手,还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需要从顶层设计制度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反腐制度的完善不只是包含科研评估及导向机制等部门规章规制,还需涵盖相应的法律法规;反腐对象不应只是包括学术腐败者自身,还应包括为学术腐败者的腐败行为起包庇和纵容作用的科研机构或个人。

[1]佘峥.厦门大学确认女教授傅瑾文凭造假将其辞退[N].厦门日报,2012-07-26(5).

[2]天天教主.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十大战略战术[EB/OL].[2015-05-12].http://www.xici.net/d125673.htm.

[3]杨守建.中国学术腐败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5.

[4]倪星.腐败与反腐败的多学科研究比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4):27-31.

[5]倪星,王立京.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论研究[J].江汉论坛,2004(10):10-12.

[6]胡朝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与建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4):33-35.

[7]张旻浩.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514-521.

[8]张亘稼.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完善[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7-80.

Study on Measures of Fighting against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anti-Corruption

ZHU Chu-lian
(Section of Journal Edition,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Guangzhou 510091,Guangdong,China)

Academic corruption is an inneglectable phenomenon in academic field which has three manifestations,including tapping from their own,learning from others and asking for window dressing from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Academic corruption fosters speculative researching trend.It reduces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 is also unfavorable to social progress.In academic field,the game between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anti-corruption is in progress that can be noticed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corruption means,anticorruption technology,fault and improvement of system etc.The accountability of anti-corruption can not only be the person,who has done academic corruption,but also be the institution and people who has assisted or connive with them.

academic corruption;academic anti-corruption;academic ethics

G12

A

1007-5348(2015)09-0102-04

2015-06-12

朱储炼(1969-),男,湖南娄底人,广东开放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编辑出版学。

(责任编辑:曾耳)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科研成果学术
科研成果转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