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研究

2015-04-10 09:24杨玉蓉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视障阅览室数字化

杨玉蓉

(长沙市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05)

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研究

杨玉蓉

(长沙市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05)

文章阐述了当前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的现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

公共图书馆 视障读者 数字化阅读 对策

随着全媒体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化阅读已成为我国国民阅读的新趋势。这一崭新的阅读方式能充分满足读者的数字化信息需求,颇受图书馆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青睐。但据笔者调查,目前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为图书馆)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服务现状却不容乐观。因自身身体局限以及数字化信息素养的缺失,视障读者在获取数字化信息方面面临数字鸿沟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宝库,图书馆应开拓思维,针对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特点,创新服务手段,着力提升其利用新技术、新媒体获取数字化信息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提供公平获取知识、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机会,而不至让数字化阅读成为视障读者的阅读盲区。

1 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现状

1.1 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需求强烈

根据中国残联调查,截至2010年末,全国有视力残疾人口1263万人[1],其中懂得利用图书馆的尚不到十分之一。据调查,视障读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为中专或以下水平。因受自身局限,懂得使用电脑的视障读者比例则更小。尽管生理缺陷制约了他们走近数字化阅读,但互联网的出现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并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流的平台。他们对数字化信息的需求十分强烈,非常渴望通过网络去浏览新闻、搜索资料、交友娱乐,或根据自身喜好查找相关主题网站,如音乐、文学、医学等均是其热门关注的主题。特别是一些年轻视障读者,强烈渴望能与视力正常人士一样获得数字化信息的便捷服务,能更加直观地感受世界风云动态。作为社会人,他们同样渴望与外界联系,渴望参与社会生活,不愿与社会疏离。尽管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广、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获取信息便捷等诸多优势,但视障读者面对海量网络资源却只能望网兴叹,其均等共享社会文化成果的愿望远未得到满足。为此,图书馆应主动关注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不是游离于社会的边缘。

1.2 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的心理特征

视障读者在心理上较为敏感,精神世界相对单调、封闭,在同视力正常群体的交往中会不自觉表现出拘谨与不安,极易产生自卑、孤独、失落等不良情绪。此外,他们对前途普遍缺乏自信,不同程度都存在精神空虚、过分焦虑等心理倾向。有相当一部分视障读者甚至还会出于特有的自尊或自卑心理,或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不够自信而不愿走进图书馆。由于与外界交流不多,信息相对闭塞,对公共文化服务知之甚少,许多视障读者甚至存有“图书馆与我无关”的消极意识。尽管内心对网络资源充满期待,但自身客观局限导致他们对数字化阅读望而却步。

2 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1 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理念滞后

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有职责让每位读者利用图书馆,这同时也彰显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但在对待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方面,仍有许多图书馆对此重视度不够,视障服务理念相当滞后。特别是有些图书馆领导对此仍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甚至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譬如,有些图书馆开设的盲人阅览室或视障读者电子阅览室形同摆设,仅是为了执行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完成图书馆的评估指标,或是为了应付上级的相关检查,并未把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作为图书馆的优先服务内容。此外,大部分图书馆的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设施都附设在其他阅览室里,并未独立建室。为视障读者服务的馆员大都未接受过相关业务培训,均非专职管理人员,多为兼任。基于此,图书馆难以充分了解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需求,无法切实解决其数字化阅读问题。

2.2 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意识薄弱和网络信息素养缺失

相比传统盲文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需要视障读者懂得使用电脑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但与视力正常人士相比,视障读者不但数字化信息意识相对薄弱,且数字化信息素养普遍缺失。尽管现在许多图书馆相继开辟了视障电子阅览室,但由于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视障电子阅览室利用率并不高。据调查,由于在计算机运用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大部分视障读者仍坚守盲文纸质阅读,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虽有需求但仍处于观望状态。视障读者如何从海量数字资源中获取所需信息,是他们在数字化阅读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因视障读者缺乏一定的数字化信息素养,难以独立有效地使用电脑及相关软件,相当一部分视障读者甚至把视障电子阅览室当作免费网吧,数字化信息资源利用率极低。如浙江图书馆盲人图书馆有3台专为盲人设置的电脑,装有阳光语音读屏软件、耳麦等,然而使用率却并不高,真正能够正常独立使用的几乎没有,都要工作人员陪同辅导[2]。

2.3 视障读者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存在障碍

目前,许多图书馆都能为视障读者提供一系列丰富的数字化阅读服务。尽管这种阅读方式契合视障读者的信息需求,但视障读者上网主要借助读屏软件,而读屏软件的缺点在于难以读取图片格式,而我国大部分互联网站在设计时并未兼顾考虑视障人群,尤其追求视觉效果,下载后读屏无法识别内容,验证码多以图片为主,网上无用链接和广告太多,严重影响视障读者对信息的理解与搜索,这些都给视障读者获取数字化资源带来重重障碍。另外,存在读屏软件对文本格式有特殊要求的问题,这些均抬高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的门槛,这也对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视障数字化资源的整合目前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这也将导致视障读者在使用数字化资源中常常陷入茫然。

2.4 视障电子阅览室馆员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视障读者服务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馆员来担任。而目前许多图书馆视障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均缺乏为视障读者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忽视这类读者的特殊需求,不注重相关业务技能的自我提升。此类工作大多由正常读者服务部工作人员兼任,而未特设专门管理人员。即使特设了专门管理人员,其中了解盲文的也少之甚少。同时,由于面对的服务对象是视障读者,服务主动性不够,服务热情不高,整体服务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消极被动服务上,如:服务理念陈旧、服务态度不佳、外延拓展不够等方面。有些馆员甚至把自己和视障读者的关系看作是强者帮助弱者的关系,而非基于人格与地位平等的正常服务关系。如:部分馆员因未经过专门业务培训,对视障读者的信息需求知之甚少,难免在日常服务工作中耐心不够、敷衍了事、工作拖拉,这些细节往往可能会导致有些视障读者对图书馆产生无奈和失望心理而拒绝再次走进图书馆。特别是有些图书馆对此仍缺乏足够认识,对为视障读者服务的馆员综合素质要求也不够严格,更不注重对其进行专门的相关业务培训,这势必会阻碍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升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水平的具体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意识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视障读者对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服务知之甚少。因此,图书馆应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提高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意识。首先,要让视障读者充分了解本馆视障电子阅览室的基本功能、数字化馆藏概况及相关服务内容;其次,要加强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大力推广,使他们及时了解本馆视障读者专属网站数字资源以及共享数字资源。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可依托读书日、助残日、国际盲人节等节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视障读者活动,通过对数字资源现场演示的方式,突出对数字化阅读的宣传。如:安阳市图书馆在2012年的“国际盲人节”,成功举办了“盲人电脑操作交流会”[3]。推广活动中,还可采用有奖问答、问卷调查等形式,加深他们对数字化阅读的认识;可借助残联以及各种媒体的力量,扩大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还可通过举办各种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沙龙或在网站创建视障读者论坛等方式开展数字化阅读互动,从而切实提高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意识。

3.2 消除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的人为障碍

首先,数字化资源整合是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工作的基础。图书馆应立足视障读者数字化信息需求特点及其数字化阅读习惯,及时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人性化调整。为此,图书馆应对视障读者青睐的数字化资源进行调研、统计和分析,并建立视障读者专题数据库,最大限度满足视障读者的数字化信息需求。其次,图书馆还可开辟视障读者专属网站,将适合视障读者的数字化资源加以整合,为他们提供更有序、更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方便视障读者使用,网站设计应支持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从而促进图书馆网站网页设计无障碍、内容呈现无障碍、辅助技术兼容无障碍。这样一来,视障读者在操作盲用电脑时便可充分发挥听觉、触觉和语音特长,并以此来弥补视力缺陷。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盲文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均已建立了视障读者专属网站。深圳图书馆创建的国内公共图书馆界首家专门为视障读者服务的网站能实现远程浏览器访问的优势,深受出行不便的视障读者欢迎,他们足不出户即可便捷、自由、无障碍地获取各类信息。此外,还可在视障读者专属网站创建相关论坛,视障读者间的互动交流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营造一种浓厚的数字化阅读氛围;视障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则可促进视障服务的有效开展。另外,工作人员还可借助网络平台与视障读者进行互动,并实现定期发送最新数字化馆藏文献的推送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视障读者接触并使用视障电子阅览室,享受图书馆带来的数字化信息服务;还可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在视障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实时向视障读者提供各种数字化信息,从而有效消除视障读者在访问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时遇到的各种障碍。同时,鉴于我国图书馆视障服务各自分散的现状,还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如:将各个图书馆自行搜集整理的数字化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格式做成数据库,构建一个全国视障读者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从而全方位满足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需求。

3.3 重视视障读者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因自身生理、网络信息素养缺失等局限,许多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无法顺利实现。在一项对视障读者“常用图书馆服务”的调查中,选择学习盲用电脑操作的占首位,为44.33%[4]。为此,图书馆应努力加大视障读者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力度。根据视障读者网络信息素养缺失的客观现状,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盲用电脑知识培训或关于盲用设备的体验式专题讲座。目前,国内不少公共图书馆如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都相继开展了免费电脑培训服务,培训大致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语音读屏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基于视障读者的身心特点,对培训老师也有特殊要求。首先,培训老师应熟练掌握盲用电脑系统和盲用电脑读屏软件的操作,并能根据视障读者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如深圳图书馆视障阅览室电脑培训班的老师是由深圳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两名工作人员和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义工老师们共同组成。其次,培训老师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风格力求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亲切自然,以此缓解视障读者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培训应本着高效实用、通俗易懂之原则,避免使用拗口的专业术语,培训过程中应辅之以现场演示环节,帮助他们真正克服数字化阅读的技术性障碍。同时,也可主动与当地残联、盲校或计算机培训学校等机构联系,还可争取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加入,让他们为视障读者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相关培训,逐渐将广大视障读者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服务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4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由于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的特殊性,往往需要与之进行一对一服务,若仅靠图书馆本馆工作人员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图书馆应主动争取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如:主动与残联、盲协、盲校、民政部门等社会机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效益;还可与开设图书情报类相关专业的高校或高校社团合作,长期招募志愿者并对其予以专业培训,让他们在周末或寒暑假能为图书馆视障读者提供服务。如广州图书馆盲人电子阅览室长期与大学志愿者团体保持联系,定期会有热心的学生志愿者为视障读者开办计算机课程[5]。又如:浙江图书馆特别注重与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紧密联系,与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合作,共同组织视障读者活动。公共图书馆引入志愿者在欧美、日本、港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界早已司空见惯,志愿者队伍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支生力军[6]。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加入,给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大大弥补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不足,从而确保为广大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提供更深层次的可持续服务。

3.5 提升视障电子阅览室馆员的服务能力

针对视障读者网络信息素养缺失的特点,提高视障电子阅览室馆员的综合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盲用电脑软硬件知识,还要懂得盲用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以及利用和整合数字化资源等技能。为此,图书馆应定期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切实提升其为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的水平。日常服务工作中,要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变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主动与视障读者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其数字化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进一步了解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心理与数字信息需求特点,是提升图书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此外,应高度重视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的反馈信息,这将是图书馆改善服务方式的重要依据。另外,视障读者因其生理缺陷而存在孤僻、敏感、自卑的个性,馆员应尊重其特殊性,用热情化解他们心中的阴霾,以优质服务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之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7]。同时,馆员在与视障读者接触中,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尽量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沟通技巧,与他们的心理沟通和交往要始终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用平等、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们。要善于观察分析,研究其兴趣爱好、阅读倾向、心理变化等,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用心倾听视障读者的心声是创新服务模式的最直接方法[8],日常工作中还应主动利用各种方法与视障读者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健全视障读者档案,并予以跟踪服务。只有具备了这种为视障读者服务的良好心态,才能让视障读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视障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化阅读服务将是现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需要图书馆的积极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无私关爱与广泛支持。图书馆在为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的最优服务模式,建立主动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从而开创视障读者数字化阅读服务的新局面。

〔1〕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EB/OL].[http://www.cdpf.org.cn/ggtz/content/2012-03 /12/content_30382667.htm.[2014-01-13]

〔2〕王莉美.盲人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之我见[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29-30

〔3〕刘燕.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4):29-31

〔4〕李婉彬,李燕娜.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信息需求调查及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4):78-81,53

〔5〕方筱盈.关于广州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开展无障碍信息服务经验探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4):51-54

〔6〕吴迪.海外图书馆志愿者的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80-81

〔7〕吴晓虹.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人性化服务探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6):41-43

〔8〕张秀华.公共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107-109

Study on the 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Digital Reading in the Public Library

Yang Yuro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digital reading,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digital reading services in the public library and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coping with them.

Public library;Visually impaired readers;Digital reading;Strategies

G258.2:G252.17

A

杨玉蓉,女,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编目和读者服务,发表论文数篇。

猜你喜欢
视障阅览室数字化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TOUCHING ENJOY——适用于视障儿童的趣味积木玩教具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叙事疗法在视障学生思想品德融合课程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视障儿童功能性视力软件化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