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与“即使”句式对比分析

2015-04-10 17:35李向阳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复句制约焦点

李向阳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哪怕”与“即使”句式对比分析

李向阳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哪怕”与“即使”都是表让步转折连词的典型代表,但是,它们所在的基本复句格式“哪怕A,也B”与“即使A,也B”无论在形式、意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在语表形式上,它们在前后分句及整体句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语里内容上,它们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也不尽相同;在语用价值上,两个句式的传信功能、着意焦点和表述效果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

“哪怕A,也B”句式;“即使A,也B”句式;语表形式;语里内容;语用价值

历来的专家学者,都把“即使”与“哪怕”当做同一类复句,一般在研究让步连词时会选择其代表词“即使”而很少对“哪怕”进行系统研究。很多研究“即使”的文献中,“哪怕”只是顺带被提起。但是从构词的历时发展上来看“哪怕”与其他表示让步的连词如“即使”“即便”“即令”“就算”“就是”“纵然”等,有着不一样的构词方式[1]。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明确指出,“那怕”(“哪怕”)与“即使”“就是”等词不属于一个系统。[2]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哪怕”句和“即使”句的区别加以探析。

我们从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即“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里内容”三方面对“哪怕A,也B”和“即使A,也B”两个句式加以分析,为便于描述,以下简称“哪怕”句和“即使”句。

一、语表形式

语表形式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3]。具体表现为句式的外部形式特征,包括关系词、前分句、后分句及整体句式的各项特征。

(一)前分句的情况。

1.关系词“即使”有时可以替换为“虽然”“尽管”,而“哪怕”不能。“虽然”和“尽管”都是典型的让步转折关系词。邢福义在《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中明确指出“一般认为‘即使’句中的p是假设,其实有时也指事实[4]。”当“即使A,也B”中的A项为客观事实时,不再表述假设让步,而是事实让步。此时,关系词“即使”可以替换为“虽然”和“尽管”试比较:

(1)即使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我们也有办法全身而退。

→虽然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我们也有办法全身而退。

→尽管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我们也有办法全身而退。

例(1)中,A项为客观事实,表示暂且承认事实“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的事实的存在,但不影响B项“我们有办法全身而退”的发生。替换为“尽管”“虽然”完全可以。

而“哪怕A,也B”中,A项只能表示假设,因此关系词“哪怕”不能替换为“虽然”和“尽管”。试比较:

(2)哪怕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我们也有办法全身而退。

→※虽然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我们也有办法全身而退。

→※尽管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我们也有办法全身而退。

例(2)中,A项为明显的假设,表示姑且假设“敌方握有我们的把柄”为事实,在假设A为事实的情况下,不影响B项“我们有办法全身而退”的发生。替换为“尽管”“虽然”后,A项明显的由假设转为事实,与原文表达意思不符。

2.关系词“哪怕”后可以直接加名词,如数量名词和时间方位名词等;“即使”后跟数量名词和时间方位名词时,必须在其前加判断动词“是”。

朱珏指出:“由于‘即使’直接连接名词性成分比较勉强,有时也可以在其后面加上‘是’,增强句子本身的可接受性。”[5]

(3)哪怕一只苍蝇,也无法逃逸。

→即使是一只苍蝇,也无法逃逸。

(4)哪怕在困难时期,我们也会按时完成。

→即使是在困难时期,我们也会按时完成。

例(3)中,A项“一只苍蝇”为数量名词,可以与“哪怕”直接连接,而与“即使”连接时,加判断动词“是”。

同上,例(4)中,A项“在困难时期”为地点状语,可以与“哪怕”直接连接,而与“即使”连接时,加判断动词“是”。

(二)后分句的情况。

1.关系词“也”是否可以替换为“就”。

“哪怕A,也B”句有时关系词“也”可以替换为“就”,表示A是B的充足条件;而“即使”不能。试比较:

(5)我们始终坚持这种工作方式,只要我们还有哪怕一点点时间,我们就会努力把报道做得尽善尽美。

(6)此刻,我虽然头晕目眩,但清醒地知道:在屋内哪怕是多呆一秒钟,就有烧伤、甚至烧死的危险。

例(6)中,A项“我们还有一点点的时间”是B项“我们会努力把报道做得尽善尽美”的充分条件,把“哪怕”换成表转折预设词“即使”,就说不通,试分析:

→※a.只要我们还有即使一点点时间,我们就会努力把报道做得尽善尽美。

→b.只要我们还有即使一点点时间,我们也会努力把报道做得尽善尽美。

上述ab两句中,“哪怕”替换成“即使”后,A项“我们还有一点点时间”与B项“我们会努力把报道做得尽善尽美”为让步转折,与关系词“就”连用说不通。而与关系词“也”连用后,A与B为逆因果关系,表达意思与原文不符。

同上,例(6)中,“哪怕”句表达的意思是A为B的充分条件,换成“即使”表达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

2.关系词“也”有时可以与“但”“却”等其他转折词的连用。

(1)“即使”句中,关系词“也”有时可以与“但”“却”等其他转折词连用。在北大语料库搜集的资料中,关系词“也”与“但、却”等转折词连用的情况,“即使”句很多,但是有条件的,试分析:

(7)用户遍及全国各地,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提出意见,即使所占比例很小,也是不能忽视的。

→用户遍及全国各地,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提出意见,即使所占比例很小,但也是不能忽视的。(原文《人民日报》1994年第4季度)

→用户遍及全国各地,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提出意见,即使所占比例很小,却也是不能忽视的。

例(7)中,我们根据句意可以判断A项“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提出意见所占比例小”是一个客观事实,此时“即使”相当于“虽然”,另外A项“所占比例小”与B项“是不能忽视的”具有转折关系,而“但”类词本身也具有转折意义,因此是完全可以添加的。

但如果A项只是表示假设时,关系词“也”就不能与“但、却”等转折词连用。如:

(8)即使天塌下来,我们也要伸张正义。(西德尼·吕美特《判我有罪》)

→※即使天塌下来,但我们也要伸张正义。

例(8)中,A项“天塌下来”是一种明显的假设,此时添加关系词“但”读起来有些别扭,这是因为“但”类此有明显的事实让步意,与A项表示的假设不符。

(2)因“哪怕”句一般引导的A项为假设,因此“哪怕”句中,关系词“也”与“但”类词的连用情况不会出现。

二、语里内容

语里内容是指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语义关系[6]。这里“哪怕”句与“即使”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与B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差别上。丁力在《复句三分系统分类的心理依据》中根据A与B的语义关系及信赖程度分为顺向制约、逆向制约和非制约三种。

(一)AB为顺向制约关系。顺向制约也叫顺承关系,是指顺着上文语义的方向承接下去的分句的关系[7]。人们对复句前后分句进行主观推测的过程中,可依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成立或者很可能成立。[8]

例如:由于他们住的地方很偏僻,所以来晚了。

A项为“他们住的地方很偏僻”,B项为“来晚了”,人们可以根据“他们住的很偏僻”的发生,自然地推测出“来晚了”很可能发生。A项是B项的原因,B项是顺着A项接下去的,此时A与B为顺向制约关系。

1.“哪怕A,也B”中,AB可以表顺向制约关系。如:

(9)哪怕你在司令跟前多美言几句,这事儿也好办了。(百度贴吧)

例(9)中,A分句“你在司令跟前多美言几句”是B分句“这事好办了”的充分条件,A是原因,B是结果,B是顺着A往下接的,因此,此类“哪怕”句中的AB为顺向制约关系。

2.“即使A,也B”中,AB不能表顺向制约关系。

拿例(9)为例,如果将“哪怕”替换为“即使”后,语义会有所变化。试分析:

→※即使你在司令跟前多美言几句,这事儿也好办了。

我们在读这个句子时,总会感觉到别扭,因为这句话触犯了“即使”句的语法规则,我们都知道“即使A,也B”句式,表达的是一种让步转折的关系,B的发生不因A的发生而转变,即无论A发不发生都不会影响B的发生。在上述例子中,A本是B的充分条件,到“即使”句中变成了转折关系,关系词和语里内容有了冲突,因此,这是一个病句。如将上述例子变式为

→即使你在司令跟前多美言几句,这事儿也不好办。改动后,上述例子便能说通了,但表述的意思与原文相反,B项与A项之间成为了让步转折关系,而不是顺向结果,因此“即使”句中,A与B不能为顺向制约关系。

(二)AB为逆向制约关系。逆向制约是指是指逆着上文语义的方向表转折的关系。分句前后不一致、相互对立。人们对复句前后分句进行主观推测的过程中,可依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不成立或者很可能不成立。[8]例如:虽然路不好走,今天也能赶到。

上述例子是一个转折句,一般认为项“路不好走”会制约B项“今天也能赶到”的发生,即A发生后,B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但B却在A发生的情况下发生了,所以B是A的反结果,此时A与B为逆向制约关系。

一般认为“哪怕”和“即使”引导的复句是让步转折句,他们都可以表示A与B的逆向制约关系。邢福义根据AB分句的特征及语义关系,将让步句分为容认性让步句、虚拟性让步句、无条件让步句和忍让性让步句(邢福义2003:45)。

这两个句子在表示转折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同一类句子有的用“即使”,有的用“哪怕”,有时相互替换之后又会觉得别扭,可见“哪怕”与“即使”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1.二者的相同之处。

(1)都可以表示忍让。忍让是心理上意志上的让步,为了达到目的B,不得不忍受A的发生。如:(10)哪怕会迟到,我也要先送你去。即使会迟到,我也要先送你去。

例(10)中,B项“我要先送你去”的发生,很可能或必定会引起A项:“会迟到’的发生,但为了达到B,不得不忍受A的发生,也是从心理上对AB之间的取舍。此时,“哪怕”与“即使”可以相互替换并不影响句意。

(2)都可以表示总让。总让是对各种条件的总体性让步。A只是一个极端,来划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B会无条件发生。如:

(11)这道门设计严密,哪怕一只苍蝇,都无法逃逸。这道门设计严密,即使是一只苍蝇,也无法逃逸。

例(11)中,A项“一只苍蝇”是一个很小的东西,表示一种极端,一个苍蝇都不能逃逸的话,更别说其他大的事物。因此,B项在在A表示的极端范围以内,都会发生。此时,“哪怕”与“即使”可以相互替换并不影响句意。

2.二者的区别。

(1)“即使”可以表实让,而“哪怕”不可以。

邢福义提出,实让是对事实的让步,即使P中,P表事实时就是实让[6]。并写《即使实言句》等文章来证实。如:

(12)a.即使是今天堵车了,你也不该迟到啊!

b.哪怕是今天堵车了,你也不该迟到啊!

例(12)a中,A项“今天堵车了”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而b中,A项“今天堵车了”只是一种假设,这是由于“哪怕”本身就是一个表示假设的关系词,有明显的假设意。

(2)表虚让时,关系词“哪怕”本身就表示虚让,而“即使”需依赖一定的语境。

一般“即使”句中,A分句的真假具有模糊性。“哪怕”句中,A分句具有明显的假设性。离开语境中的前项,就难于判定一个“即使”句究竟是不是假言的[9]。如:

(13)a.(前文:我是知道,但又怎样?)即使我知道答案,我也不会告诉你的。(A为实)

b.即使我知道答案,我也不会告诉你的。(A真假不定)

c.哪怕我知道答案,我也不会告诉你的。(A为假设)

(三)AB为非制约关系。非制约是指分句之间即不互为因果,又不互相对立,是人们对复句前后分句进行主观推测的过程中,既不能依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成立或者很可能成立,也不能依据前一分句的成立,推出后一分句不成立或者很可能不成立[8]。

1.“哪怕”句可表选择“即使”句不能。

(14)a.我哪怕穿这双破洞的袜子,也不穿他给我买的新袜子。

b.※我即使穿这双破洞的袜子,也不穿他给我买的新袜子。

例(14)a中,A项“穿这双破洞的袜子”与B项“穿他给我买的新袜子”是并列选择关系,A与B相比较而言,一般人会选择B,但说话者选择了A,衬托不选B的决心。而(14)b的意思是,对A项假定的事实表示让步,一般认为A发生了,B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或几乎没有可能性,大致意思是“我穿了这双破洞的袜子,就也该穿他给我买的新袜子。”句子说不通。

2.“即使”句表补充或递进,“哪怕”句不能。

(1)表补充:B起到对A的补充作用,A与B相互对立,又相互衬托。

(15)a.他的话不过如此,即使不是卑鄙无耻,可也没什么高明的地方。

b.※他的话不过如此,哪怕不是卑鄙无耻,可也没什么高明的地方。

例(15)a中,A项“不是卑鄙无耻”与B项“没什么高明的地方”相互补充,(15)b,“哪怕”是对A项进行假设而不是陈述,与句意不符。

(2)表递进:从比较高的A要求降到比较低的B要求。

(16)a.这衣服用料手工都很不一般,即使卖不到一千,也得卖个八九百。

b.※这衣服用料手工都很不一般,哪怕卖不到一千,也得卖个八九百。

例(16)a中,A项“卖一千”与B项“得卖个八九百”是递进的关系,表示如果达不到A就达到B。例(16)b表示假设达不到A,也会达到B,A的发生不影响B的发生,与句意不符。

三、语用价值

语值指语言形式的语用价值[6](P488)。严子寒指出“即使P,也Q”句式与“哪怕P,也Q”句式在具体的语用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异的[10]。语用价值重视在比较中考究研究对象的语用效应 ,回答它到底有何价值的问题。主要包括传递信息、凸显焦点功能和表达效果功能三个方面。

(一)传递信息。

1.预设信息。预设信息,是关系词引导的A分句所提供的项,为后分句的发生做准备。

(1)“哪怕”句中的预设项A项只是一种假设新命题。

(17)哪怕他不同意,我也要带你走。

例(17)中,预设信息A项“他不同意”只是提出了一个让步假设。“哪怕”引导的A项,不能重复旧信息,也不能表确切信息,只是代表一种假设情况,预设后半句有转折,A项是个新命题。

(2)“即使”句的预设项,不仅可以是重复旧信息,也可以是表假设的新命题。例如:

(18)他的病基本治愈了,但即使病愈,也不要停止练功,以求巩固疗效。

(19)夏天温度高得马受不了,人只能牵着马走,即使这样,人和马也都是汗水淋漓,喘气困难。

例(18)中,“即使”一词,在这里引出A项,重复旧信息“病愈”,并表让步预设后面有转折。例(19)中,A项复指代词“这样”,重复前面的信息,对前项进行让步,并预设后半句的转折。

2.新信息。新信息,是关系词“也”引导的B分句,是在前分句预设信息基础上提供的新信息。

(1)在“哪怕”句和“即使”句中,新信息B都可以表示不会因为A的发生有所改变。如:

(19)a.凡是认准了的事情,哪怕困难再大也要去干。

b.凡是认准了的事情,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去干。

例(19)中,预设信息A项为“困难再大”,一般认为A项“困难再大”成立的情况下B项“要去干”就不会发生,但B项提供了新信息“依然要干”,不会因为A的发生有所改变。此时“哪怕”与“即使”可以相互替换而意义不变。

(2)“哪怕”句还可以表示B依赖A的发生而发生,“即使”句不可以。如:

(20)哪怕你往前推一点点,我也好够得着。

例(20)中,A项“你往前推一点点”是B项“我好够得着”发生的条件,B随着A的发生而发生。

→※即使你往前推一点点,我也好够得着。

上述例子,把“哪怕”改成“即使”后,原本A是B的条件,改动后B项与A项之间成为了让步转折关系,与语言逻辑不符。

(二)着意焦点。

1.“哪怕”句的着意焦点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在顺向制约句中,着意焦点在前分句。如:

(21)当初我哪怕听妈一句劝,现在也不至于这个样子了。

例(21)中,A项“当初我听妈一句劝”会导致B项“不至于现在这个样子”,A是B的必要条件,但事实上由于A没有发生,因此B也没有发生。这句重点在悔恨A没有发生,A项是全句的焦点,

第二种,在非制约和逆向制约句中,着意焦点在后分句。如:

(22)哪怕天上下刀子,我也要来上课。

例(22)中,A项“天上下刀子”只是一种极端假设,是为了衬托B项“我要来上课”的决心,表示在任何情况下B项都不会改变,在着意焦点在B项。

2.“即使”句的着意焦点只在后分句。

由于“即使P,也Q”这一句式的偏正结构类型,大部分情况下,其意义重心落在“也”后面的成分Q上,使得Q成为了说话者主要想说明的内容,即句子的焦点。(“即使”的篇章功能研析)

(23)即使再闹得大一些,也影响不了我们的根本,影响不了我们既定的政策。(《邓选》)

例(23)中,A项中的“再”表明比现有情况更进一步的情况下,结论也不会变,强调B项“无论什么情况我们的既定政策都不会受到影响”。

(三)表述效果。

每一个复句句式都有各自的表述效果。着意焦点是说话者最想强调的,引起听话人注意的部分,承载着说话者的的态度、情感、意向及认知等,因此表述效果与着意焦点紧密相连。

1.一般而言“哪怕A,也B”和“即使A,也B”都是让步转折句,都是在表示对A项做出让步,进而转向B。着意焦点在B,用A烘托强调B。如:

(24)比赛结束,人们便蜂拥而上争抢他的球衣。哪怕只抢得一片碎布,也会欣喜若狂。

例(24)中,A项“只抢得一片碎布”表示一种假设,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强调了B项“粉丝们都能依然欣喜若狂”,表达了粉丝们的狂热。A项对B项起了衬托强调作用。

2.另一种情况是“哪怕A,也B”表示顺向制约的时候,此时的着意焦点在A。由于A表示一种假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表述效果也有多样性。

(1)表遗憾、责怪。例:

哪怕我再早来一步,结果也不会如此。

(2)表建议、条件、愿望。例:

你再多给我点时间,哪怕就一天,我也会给你个满意的答复。(条件)

一别12载,娘想儿都相出病来了,哪怕早一分钟见到也是好的啊!(《蒋氏家族全传》)(愿望)

(3)表建议、期待。例:

哪怕你往前推一点点,我也好够得着。(建议)

结语

上文从语表形式、语里内容、语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哪怕”句和“即使”句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来更好的区分两种不同句式独特的使用价值。

(一)语表形式。在让步词连词的替换问题及转折连词的替换与连用问题上,“哪怕”与“即使”句有各自的特征与差异。

(二)语里内容。“哪怕”句可表顺向制约关系,而“即使”句不可以;表逆向制约关系时,即使都可以表示忍让、总让、虚让和实让,其中“即使“表虚让依附一定的语境,而“哪怕”不可以表实让;非制约关系时,“哪怕”句可表选择,而“即使”句表补充或递进。

(三)语用价值。

1.传递信息。

(1)“即使”句的预设项,不仅可以是重复旧信息,也可以是表假设的新命题。而“哪怕”只表示假设新命题。

(2)两种句式提供的新信息B,都可以表示不会因为A的发生有所改变。“哪怕”句还可以表示B依赖A的发生而发生,“即使”句不可以。

2.着意焦点。“哪怕”表顺向制约关系时,着意焦点在A项;逆向制约与非制约关系中,二者着意焦点均在B项。

3.表述效果。“哪怕A,也B”表示顺向制约的时候,表述效果有多样;逆向制约与非制约关系中,二者均表示强调B项。

综上所述,“哪怕A,也B”句式与“即使A,也B”句式在形式、语义关系及语用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此外,“哪怕A,也B”句式与“即使A,也B”句式的许多差异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1]韩栋.“哪怕”的多角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9.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邢福义.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4]邢福义.现代汉语的“即使”实言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5]朱珏.“即使……,也……”复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6]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82-488.

[7]周杨钰,宋春阳.顺承关联词语正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9).

[8]丁力.复句三分系统分类的心理依据[J].汉语学报, 2006(3).

[9]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J].世界汉语教学, 1995(1).

[10]严子寒.关于“即使P,也Q”句式语用误用的几点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 靳开宇]

TheAnalysisof theCom parison Between“Napa”and“Jishi”

Li Xiangyang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Shanxi 723001)

“Napa(哪怕)”and“Jishi(即使)”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cessive conjunctions. However,the two sentences of“Napa A,ye B”and“Jishi A,ye B”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3 aspects: syntax,semantics and pragmatics.In the superficial language form,they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n clauses and the whole sentence.In the language content,they hav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lauses on semantic relation.In the aspect of pragmatic value,they als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n signaling function,the focus of themeaning and expression effect.

“Napa A,ye B”;“Jishi A,ye B”;the superficial language form;the language content;the pragmatic value

H146

A

2095-0438(2015)08-0086-05

2015-04-06

李向阳(1989-),女,河南濮阳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转折类复句相关句式对比研究”(SLGYCX1508)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复句制约焦点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焦点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焦点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