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特质琐谈

2015-04-10 17:35相阳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陶行知理论生活

相阳(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2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特质琐谈

相阳
(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211)

陶行知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影响,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具有开放式的大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观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观等鲜明的现代性思想特质。陶行知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情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本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和现实价值。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特质;现实价值

一、“知行合一”的哲学基础

陶行知身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时代,从小在私塾启蒙,深受孔、孟思想和朱熹、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哲的影响;后又就读于教会学校,1914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华,又对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实验主义哲学有所吸收和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在对待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与学与做的关系问题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

陶行知青年时期就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改名为“陶知行”。但陶行知并没有拜倒在王阳明的脚下,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把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统一观翻了“半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认为行动是思想的母亲,有行动才能激发思想,有新思想才能产生新价值。有了学问,不去进行实践,只“知”而不行,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不在社会实践中去获取新知,终难以有所创造。

陶行知留学美国期间,师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杜威的教育理论,而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把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大自然和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再局限于学校的高墙之内。陶行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做”与“行”的重要性,他把王阳明和杜威的学说都翻了“半个筋斗”,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出发点,从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体系。

二、现代性的思想特质

(一)开放式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要从生活出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都要服从于生活,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实施教育。陶行知这里所说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杜威所指的儿童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生活。

陶行知主张学生要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把学习和社会生活互相融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不能与社会相隔离,学习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学习必须放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发现,才能获得真知。

陶行知提倡“森林式”的教育。要让学生像出笼的鸟一样,在社会的“森林”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长,打开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切隔阂与壁垒。“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到处是生活,也就到处有教育,城市、乡村、工厂、集市……整个社会都是人民大众接受教育的地方。因为“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2](P428)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除了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内容,还强调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来办教育。“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3](P594)

教育是人生的需要,要以文明进步的生活改造愚昧落后的生活,进而改造社会人生,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这种开放式的大教育观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延伸到大自然里去,让学生像出笼之鸟一样获得解放,还他们自由的天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开放式教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质。

陶行知强调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教育的真正宗旨。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14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P54)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还要教人做人;学生也不应该只是读书,还要学会如何做人。

人本主义教学观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个性、人格、潜能的发展。教师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人格、情感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育,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和创造能力的人。教育的人本性就是要发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出发,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陶行知重视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要接近学生,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相师互学”,言传身教,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距,教师要“躬亲共守”。教师要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在人格上、地位上与老师是平等的,能够平等交流,民主协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真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生活出发,强调社会教育的作用,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学习,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获得“活”的知识,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人才。

(三)“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观。“教学做合一”是实施生活教育的唯一途经。“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2](P650)

陶行知认为“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不只是要劳力,也要劳心。也就是说,“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会生活的“真本领”,能够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现实的问题,“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生活本领和实践能力,对改造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活动要“活”。陶行知主张知行统一,行是知之始。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课堂和书本,还来源于各种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得的“亲知”往往是最宝贵的知识积累。“活动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相适应的活动主题,以社会调查、科学实验、设计制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新知,有所领悟和发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师生互动。教师并非只是在课堂上讲解教材,传授书本知识,还要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沟通学校和社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教材的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教材,更不能使教材成为束缚师生手脚的桎梏。

要灵活运用教材,有教材而不唯教材,引入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以来自现实生活的鲜活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乡土教材、实践教材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单一、刻板为多样、形象。要建立起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活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三)教学方法要“活”。陶行知提倡“活的教育”,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像水中鱼、林中鸟一样,各尽其能地发挥所长,不断成长进步。

教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主张“先生的责任在不教,而在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具有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经。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求知欲强、会学习的人才能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有创造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只能死记硬背,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也累,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活力。

客观来讲,素质教育就是要不但教给学生以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愿学、会学,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一个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懂得自主学习的人,终将落后于时代。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以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师生交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质疑、解疑、评议、总结,在探索、体验、交流中感受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延伸课堂教学,实现课内外结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学习研讨以及小设计、小实验、小制作等独立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

(四)解放学生。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摒弃远离社会生活,“教死书、读死书”,摧残人才的传统教育,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活力的目标。

陶行知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大自然,摆脱“鸟笼式”的教育。这种“大解放”的主张,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学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才能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观察世界以及质疑、论辩,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只有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才能在大自然和生活体验中开拓视野、获取新知,做自己喜欢的事。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生活的进步,脱离了社会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要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真知,还要学会生活,在广阔天地里自由翱翔。

[1]刘维汉.生活教育简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靳开宇]

G40

A

2095-0438(2015)08-0114-03

2015-04-20

相阳(1988-),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宁波大学学科教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陶行知理论生活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