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影响

2015-04-11 06:16戴立磊邹韶红刘若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汉密尔顿意念量表

戴立磊 邹韶红 刘若楠 张 义

①中国.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通讯作者 E-mail:zoushaohong@126.com

人群中有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精神障碍是产生自杀相关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1]。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高,自杀风险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的患病率占全球人口的11%,自杀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与安全。在重性抑郁患者中,25%的人有过自杀行为,15%的人最终死于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2],降低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及自杀率已迫在眉睫,以往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的副作用难以避免,而且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是目前抑郁症治疗过程中的瓶颈,抗抑郁剂的起效时间约为1~2 周,治疗中起效快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抑郁症患者和临床医生迫切需求更稳定的疗效、更快起效、更好的长期疗效来提高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满意程度。有研究报道[3]如果在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中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就可以缩短起效时间,增加病人的依从性,还可以提高患者后期治疗的有效率和预后。但也有研究[4]提出,rTMS 不能缩短起效时间,其治疗效果有待观察。关于rTMS 对抑郁症自杀的影响的研究尚少,曾有研究[5]认为rTMS可以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Yoshimura R 研究[6]也认为,rTMS 是治疗抑郁症自杀最好的工具。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rTMS 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自杀的影响,为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自杀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所有病例均系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2013年10月-2014年4月住院患者。入组标准:①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ICD-10)的心境障碍- 抑郁发作(包括单次发作、反复发作)的诊断标准;②由1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和1名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明确诊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20 分,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大于或等于12 分;③年龄18~65 岁,男女不限。排除标准:①严重躯体疾病史、脑器质性疾病史;②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抑郁;③心因性抑郁;④沟通理解力较差,难以完成心理评估患者;⑤排除颅内有金属材料、带有起搏器及支架、白内障晶体替换术后患者、有癫痫发作风险、家族癫痫史、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入组患者共89例,男性29例,女性60例,年龄21~65 岁,平均(43.20±9.39)岁。其中治疗组有40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44.53±9.14)岁,病程(48.33±47.79)月;对照组49例,男16例,女33例,平均(42.12±9.53)岁,病程(46.94±53.25)月。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病程等。

1.2.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7]本研究采用的是24 项版本,包括7 个因子:焦虑/躯体化、体重、认识障碍、日夜变化、睡眠障碍、绝望感,适用于抑郁症的成年人,总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严重。信度:总分评定的信度系数r 为0.99,各单项症状评分的信度系数为0.78~0.98,P <0.01;效度:HRSD总分能较好地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真实性系数为0.92。

1.2.3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8]本量表包括4 个因子: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共26 个条目,均以是或否回答记分,自杀意念总分由4 个因子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杀意念越高。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克伦巴赫α 系数为0.86,重测信度0.79,结构效度和实证效度较好。

采用英国Magstim 有限公司生产的经颅磁刺激治疗仪,选择的治疗参数为:刺激频率10HZ;刺激强度60%MT;刺激时间20min,每分钟内刺激期4s,间歇期56s;刺激总数为每日800 个脉冲刺激,5 次/周,共计20 次;刺激部位:左侧前额叶。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及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治疗效果评价: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治疗4 周后减分率大于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6%~49%为进步、小于25%为无效,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显效率评定:治疗2 周后减分率≥20%为显效,减分率<20%为无效。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1.4 质量控制

①对所有参与人员统一培训,使之熟悉和掌握相关内容;②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选研究对象;③临床症状评价严格按照相关标准;④尽可能详细解释并在各方面为受试者提供方便,增加依从性。

1.5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 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

见表1。两组治疗2 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5,P <0.05),主要体现在睡眠和认识障碍因子(t 值分别为-2.308,-2.168;P <0.05);治疗4 周后差异更明显(t3=-3.548,P <0.01),主要体现在睡眠、认识障碍、焦虑/躯体化、迟缓及绝望感因子(t值分别为-4.113、-2.237、-2.209、-2.055、-2.169;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s)

注:* P <0.05,**P <0.01,t1 为两组患者治疗2 周效果比较,t2 为两组患者治疗4 周与治疗2 周效果比较,t3 为两组患者治疗4 周与治疗前效果比较,下同

研究组(n=40)对照组(n=49)项 目 治疗前 2 周末 4 周末 治疗前 2 周末 4 周末 t1 t2 t3总 分 34.80±5.39 23.85±5.37 14.30±5.16 33.88±7.73 25.76±4.81 18.73±5.45 -2.485* -3.340** -3.548**焦虑/躯体化 7.75±1.51 5.98±1.49 3.85±1.55 7.51±2.11 6.08±1.43 4.53±1.28 -1.109 -2.216* -2.209*体 重 0.98±0.92 0.30±0.52 0.20±0.52 0.96±0.93 0.45±0.58 0.27±0.53 -0.939 1.108 -0.394认识障碍 6.25±2.68 3.87±1.74 2.48±1.77 6.24±2.71 4.59±1.75 3.45±1.54 -2.168* -1.047 -2.237*日夜变化 1.05±0.99 0.68±0.69 0.43±0.64 0.81±0.97 0.63±0.78 0.43±0.79 -1.346 -0.312 -1.183迟 缓 7.95±2.02 5.82±1.71 3.45±1.28 7.73±2.27 5.96±1.89 4.12±1.84 -1.177 -1.786 -2.055*睡眠障碍 5.60±0.87 3.48±1.13 2.03±1.44 5.80±0.54 4.20±0.98 3.43±1.24 -2.308* -3.105** -4.113**绝望感 5.25±2.08 3.73±1.60 1.88±0.94 4.86±2.28 3.84±1.42 2.51±1.28 -1.318 -1.951 -2.169*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变化(±s)

研究组(n=40)对照组(n=49)项 目 治疗前 2 周末 4 周末 治疗前 2 周末 4 周末 t1 t2 t3总 分18.15±3.93 13.22±3.49 10.08±3.68 17.35±3.27 13.53±2.84 11.80±3.67 -2.502* -2.808** -3.016**绝望因子9.53±2.55 6.92±1.89 5.18±2.29 9.36±2.29 7.14±2.16 6.14±2.65 -1.052 -2.030* -2.039*乐观因子3.22±1.70 2.38±1.37 1.85±1.31 2.84±1.36 2.29±0.96 2.10±0.94 -1.355 -2.046* -2.239*睡眠因子3.75±0.44 2.55±0.68 1.83±0.90 3.88±0.39 3.06±0.77 2.57±1.04 -2.381* -1.373 -3.044**掩饰因子1.65±1.07 1.37±1.00 1.22±0.89 1.24±1.03 1.0 4±0.93 0.97±0.97 -0.339 -1.126 -0.541

2.3 两组治疗前后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变化

见表2。两组治疗2 周后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2,P <0.05),主要体现在睡眠因子(t1=-2.381,P <0.05);治疗4 周差异更明显(t3=-3.016,P <0.01),主要体现在睡眠因子、绝望因子和乐观因子(t=-3.044,-2.039,-2.239;P <0.05)。

2.4 两组显效率比较

见表3。显效率评定:治疗2 周后减分率≥20%为显效,减分率<20%为无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效率:研究组65.0%,对照组3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9,P <0.05)。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显效率:研究组75.0%,对照组5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7,P >0.05)。

表3 两组显效率比较

2.5 两组有效率比较

见表4。有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有效率:研究组97.5%,对照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60;P <0.01);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评分有效率:研究组82.5%,对照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1;P <0.05)。

表4 两组有效率比较

2.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组有3例出现恶心、胸闷等不适感,未经处理自行缓解。对照组有5例出现口干、便秘、头痛等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两组均未出现癫痫发作以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

3 讨 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疾病,是一组发病与生物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严重者伴有自杀倾向。抑郁症患者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明显降低。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1985年由barker 创立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的刺激皮层大脑神经元的方法。rTMS 是1992年在TMS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目前在神经精神领域得到广泛应用[9]。Levchter AF[10]认为,抑郁症是大脑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rTMS 是在放置于头部上方的线圈内通入脉冲电流,进而在线圈周围产生脉冲磁场,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脉冲磁场在脑实质内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刺激大脑神经元。由于刺激参数的不同,rTMS 即可以暂时的兴奋神经元,也可以抑制神经元。并且可以提高大脑特定通路神经的可塑性,协调大脑功能区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脑血流速度等。

本研究发现,rTMS 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自杀风险,在治疗2 周后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及认识障碍有了明显变化,4 周后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迟缓、绝望感、乐观态度也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的最大困扰,也是临床治疗的难题,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危险因素较多,对疾病结局有不良影响[11],多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诱发的大脑机能失调所致[12],rTMS 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效率,这与杜忠德等[13]、Pellicciari MC[14]的研究相符。认知障碍包括自罪感、自杀、激越、人格或现实解体、偏执症状和强迫症状等,研究发现rTMS 在治疗2 周后即改善患者认识障碍,4 周后更明显,患者自罪感明显减轻,自杀风险明显降低,激越、人格或现实解体、偏执症状及强迫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日本学者R Yoshimura[6]也提到,rTMS 及ECT 是治疗抑郁症自杀症状最好的工具,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rTMS 更胜于ECT。rTMS 在治疗2 周后对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绝望感及迟缓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却有了明显的治疗效果(P <0.05),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各种躯体化症状、食欲及抑郁情绪都有明显好转,自卑感、自罪感、自负感明显减轻,王永学[15]等人研究提示,绝望、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妄想及自责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刘霞[16]等人也发现,抑郁因子中认知障碍、阻滞及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患者绝望感、自责感减轻,明显降低自杀的风险,并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继续工作及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对生活抱有了乐观态度。

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治疗2 周后显效率为65.0%,明显高于对照组38.8%(P <0.05),这表明rTMS 能够缩短起效时间,能更快、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这与M L Huang 等人[4]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57%VS29%)。而治疗2 周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也有了一定程度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75.0%,对照组为55.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rTMS 对抑郁症患者的早期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睡眠及患者认识障碍。经过4 周的治疗,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王鹏等[17]的研究结果相似(97.0%VS90%)。在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上,研究组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rTMS 可以有效的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降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对于降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增加病人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后期治疗的有效率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主要探讨rTMS 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及对自杀的影响,经过2 周10 次的治疗后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较快,4 周20 次的治疗后患者抑郁情绪明显缓解,自杀风险降低,明显好于对照组,但其汉密尔顿评分还是较高,仍有抑郁症状残留,可见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本研究采用的是SSRI 类药物对比研究,未规定特定的药物,治疗中未分析不同药物的差异及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同的药物与rTMS 合用的治疗效果还有待研究。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未进行原因的分析,究竟是否与治疗药物及剂量、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依从性、医护原因、研究中的其他问题有关还有待探讨。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未进行长期的随访,未监测治疗效果的维持时间及病情的复燃与复发率。

[1]杨家义,姚坚,黄悦勤,等.各类精神障碍对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22-524

[2]姜能志,王艳郁,孙宏伟,等.抑郁症伴发自杀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78-480

[3]Huang M,Luo B,Hu J,et al.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citalopram in young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A double-blind,randomized,sham-controlled trial[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2,46(3):257-264

[4]Lingeswaran A.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1,33(1):35-44

[5]佟钙玉,邹韶红,木尼热·胡赛因,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90-91

[6]Yoshimura R.Treatment of depress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icide prevention[J].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2007,109(9):822-33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42-149

[8]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85-287

[9]Kennedy S H,Milev R,Giacobbe P,et al.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CANMAT).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CANMAT)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ults.IV.Neuro stimulation Therapies[J].Affect Disord.2009,117(1):44-53

[10]Leuchter A F,Cook I A,Jin Y,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oscillatory activity and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Front Hum Neurosci,2013,7:37-37

[11]刘人申,汪作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及对预后影响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290-1291

[12]戴建国,陈琳,赵玉男,等.助阳宁神方抗抑郁作用动物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10,50(16):46-47

[13]杜忠德,刘勇,王莉莉,等.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5):48-49

[14]Pellicciari M C,Cordone S,Marzano C,et al.Dorsolateral prefront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majordepression locally affects alpha power of REM sleep[J].Front Hum Neurosci,2013,7:433

[15]王永学,孙梅玲,龙金亮.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90-91

[16]刘霞,申彦丽,梁执群,等.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1134-1135

[17]王鹏,赵峥,杨世昌.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米氮平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7):42-44

猜你喜欢
汉密尔顿意念量表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为称呼上诉
涓滴意念汇成河
梦境追踪